APP下载

大国优势、产业发展与本地市场效应

2017-04-19李娅袁焕焕王希元财政金融

经济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李娅+袁焕焕+王希元 财政 金融

摘 要:人口红利之后,中国靠什么发挥大国优势?通过空间经济理论构建市场需求规模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利用中国工业统计数据,检验中国分省区和分行业的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以欧美分国别和分行业的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中国近一半省份存在HME,欧盟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主要是区域中相对发达国家。需求规模优势将成为继劳动力等要素比较优势后的又一内生增长动力;作为发展中大国,识别并发挥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并用于指导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是改善供给结构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是“大国优势”从人口规模向需求规模演变的一个动态升级。

关键词:本地市场效应;大国优势;需求规模;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30-06

一、引言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发挥大国所拥有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内生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增长模式正在趋近极限,新的突破口——大国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将成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当前,规模与发展空间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大国的优势就在于有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和竞争能力。谁掌握了巨大的本土市场,也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个国家拥有了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国家就有资格参与并领导制定国际市场运行的各种规则。然而,大国规模经济优势的实现需要经济的空间聚集和区域内统一市场来实现,这就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素产业层面经济活动的聚集,二是区域层面的市场整合和区域分工。

中国人口众多,理论上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但是人口规模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规模,前者是理论上的需求量,而后者强调的是能创造产业需求的真实的需求量。从产业的角度,对一些先进制造业而言,技术问题和市场需求规模同样重要,因为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国内市场能够满足其最低生产规模的时候,才有可能产业化。例如飞机制造业,航天和卫星定位系统,这些产业的技术、资本和市场,都需要大国独有的优势(陆铭,2015)。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即使一个地区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如果市场需求规模过小,则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会导致无法实现工业化。因此,由人口总量内生出来的需求规模,和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规模成为人口红利之后发挥大国优势的动态化发展要求。目前,中国所采取的产业发展战略由于没有能够把握“大国优势”的动态发展变化,没有真正意识到表示人口的数量的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差别,对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的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地区产业的盲目或重复布局,相应的生产能力过剩,库存压力巨大。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并导致“需求外溢”;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充分暴露出我国国内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论文尝试用“本地市场效应”来识别中国各个区域产业发展是否存在超额需求,从改善产业供给结构的视角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和大国规模优势的发挥及一体化实践提供一个角度的考察。

二、理论逻辑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由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决定,因此,存在规模效应的因素都可以被引申到市场需求规模和国家规模的优势,即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阿瑟·刘易斯对在世纪晚期到世纪早期这段时间里工业化国家进行考证,认为“把国内市场的规模作为决定国家工业化能力的关键变量是有道理的。”(梅尔·劳赫,2004)。所以,当一个国家市场需求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它的工业化能力所需的空间将会有利于工业化水平提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决定工业化能力。关于市场需求规模对一个地区支出份额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基数—乘数模型的原理来表示:假设一个地区的收入是X,首先假定收入的固定份额a用于消费本地非出口部门的产品;于是收入X将由于部分收入在当地支出而导致第二轮收入aX,aX中又有部分收入在当地支出而导致第三轮收入a2X,如此反复。考虑所有的乘数效应,本地区收入Y为:

可以看出,本地部门支出份额a越大,意味着乘数更大,Y会进一步增长,如此反复,这种关系会启动本地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如果收入中用于支出的份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的市场需求规模,那么随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出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果假设这个支出份额a用来消费本地某个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品,那么,对应的产业部门的生产将不断积累扩大。基数-乘数模型为我們理解规模经济和内生性市场需求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集聚的累积过程提供了直观的表达。而这种集聚的累积过程既可以体现在区域的发展层面,也可以体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层面。

现有的关于一国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都没有考虑国家规模的因素,而国家规模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日益显得重要起来。胡鞍钢(2006)指出,人口规模效应和由此导致的超大经济规模效应是中国崛起对世界最重要的影响,“这种规模效应可能人类历史上还是没有见过的”。“在讨论一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国家的规模本身就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张军,2008)。因此,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表征市场需求规模大小的指标“本地市场效应”来分析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在需求培育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论文认为由国家规模所决定的大国优势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效应,二是需求效应。供给效应体现在生产方面的体现,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大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价格低;需求效应体现在,由于大国人口众多,所以为各种要素提供的市场就越大,从而提高了要素的收益需求效应。而大的国家规模决定的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会引致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优势,这就体现为本文所述的“大国优势”。

三、文献综述

在空间经济学的框架里,krugman[1-2](1980,1995)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HME)的概念,认为市场需求规模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本地市场效应”也被称为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可以用市场需求的大小来刻画。如果某种商品在某个区域具有“超常需求”,那么,这种地方市场的特质需求具有一种“放大效应”能使该地区的生产的增长大于该地区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其出口这种产品。这是空间经济学核心观点之一。本文尝试将HME与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建立联系,Krugman和Venable[3](1995)的文章中对“本地市场效应”的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认为本地市场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较大市场需求规模的区域会吸引较多的厂商的聚集,因此,厂商更趋向于定位于大市场,即本地市场效应强化了大市场的优势。安虎森[9](2008)根据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探讨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最小市场需求规模和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认为如果某一区域的比较优势明显,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开发程度较高,则有利于拥有较大份额的产业;尽管欠发达地区具有某种比较优势,但如果市场需求规模过小,则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吸引力会导致无法实现工业化。

在“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检验方面的文献,张帆和潘佐红[8](2006)利用Davis和Weinstein(1996)[9]模型检验了本地市场效应是否是决定中国各省主要贸易类型的重要因素,认为有强烈的本土市场效应的产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从聚集中心转移出来是很困难的,成本很高,政府在布局这些这些产业时应该遵循需求的分布而不是要素禀赋的分布,以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钱学锋和梁琦[10](2007)指出,产业集聚和FDI集聚的缺乏,地理区位的劣势和过高的贸易成本,使得西部地区很难通过对外贸易拉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注重本地区内部市场需求和国内其他区域的需求,或许是实现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一种可能。冯伟和徐康宁[11](2012)利用全国省际层面22个产业的6年平均数据检验我国产业发展中是否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发现产业产出与超额需求二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陈健生等(2010,2012)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需求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12-14]。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这些文献为我们观察与分析中国产业部门的HME提供了借鉴。本文的研究视角与已有研究不同,以“大国优势”从人口规模向需求规模动态升级的角度,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来分析我国的HME的状况,并与欧盟进行比较,验证市场需求规模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大国或大区域中的存在状况,由此提出产业是否存在超额需求(HME)是指导产业发展布局的指针之一。

四、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运用Davis和Weinstein(1996,1999,2003)以及张帆和潘佐红(2006)用于检验产业发展中是否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方程。本文也将运用此模型来验证中国(二)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

因变量X gn r可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产出值来表示;自变量中的Y gn r可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销售值来表示,这一测度方法主要参考邱斌和尹威[15](2010)的做法。对于回归方程中的要素禀赋变量,分别用资本(K)和劳动力(L)来诠释,资本(K)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来度量,而劳动力(L)则用各省区市制造业中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示。根据搜集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2004—2009年我国29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青海)17个制造业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估计结果

1. 中国各省分行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根据上述原理,本文通过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方法分别对中国各省分行业进行本地市场效应验证。中国各省的本地效应产业结果如表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部分省区从分行业层面看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我们可以发现有15个城市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即的系数大于1,东部地区有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中部地区有湖南、河南、安徽、山西,西部地区有宁夏、重庆、贵州、陕西。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本文计算过程中包括的产业与冯伟[11](2012)的不完全相同,但結果与其论文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东中西部省份都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2. 与欧盟的比较。为比较中国各省与欧盟国家①的本地市场效应,先要对产业采用统一统计口径。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欧盟行业将具有差异的中国行业进行归并,并获得统计口径相对一致的行业分类。本文选取了欧盟的12个行业,将中国制造业部门中的17个行业分为12个大类。其余产业由于数据不足以及统计归类困难等原因,本文未对此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根据欧盟投入产出表(2004—2009年)把我国的制造业与欧盟调整一致②(见表2、表3)。

本文借鉴颜银根[16](2010)文章中的数据计算方法。Sgn r(r地区对n部门g行业的产品需求):欧盟分国家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使用合计与最终消费之和。由于本文仅考虑最终的需求,没有包括资本形成总额。Xgn r (r地区n部门g行业的产出):欧盟分国家投入产出表中的最终产出。在现有情况下,由于欧盟各国家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数据找不到,可用行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资本(K)。欧盟各国家分行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自于欧盟投入产出表。由于欧盟各国家分行业的劳动力(L)数据找不到,可用各行业产出值占整个国家产出值的权重,计算出各行业的劳动力人口。欧盟各国家劳动力人口来自于欧盟统计局网站。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主要是欧盟区域中相对发达国家,例如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本地市场效应最多的行业是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其次是机械及其他,化学及化学制成品业。这与本文开头提出的观察事实是吻合的,即验证了在一个统一区域中,具有相对大市场需求规模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吸引产业聚集,需求规模效应使得大市场需求规模国家(区域)受益;而使得小市场需求规模国家(地区)产业份额的下降,面临“去工业化”的风险。

五、统一市场、需求规模优势与产业有效供给能力

人口红利之后,中国新的增长动力将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需求规模优势。我国的本土市场需求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这种比较优势是绝大多数国家所不具备的,大国或大区域所具有的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优势成为这些国家和区域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大国优势”。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这种“大国优势”是在未来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中可以考虑的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形成“大市场”呢?论文认为,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统一是经济上“大国优势”最基本的方面。“作为大国的可行的发展战略至少包括六个方面之一就是要尽快地建立一个有效的统一的内部大市场”(李稻葵,2007),打破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形成真正的区域大市场或区域统一市场,是“大国优势”的要义所在。改革新的突破口应是对国内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再次整合,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配置和自由流动(陆铭,2015),让中国真正发挥经济上的“大国优势”。

其次,从“人口规模”向“需求规模”转变是“大国优势”的动态升级,按需求改善产业供给结构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是提升大国优势的路径之一;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着一方面部分产业和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大量有购买力支持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即有效供给不足带来了大量的“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因此,识别区域和产业的潜在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是改善和提高我国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路径之一。

第三,地方市场需求、规模经济、产业聚集将成为产业发展新的比较优势。我国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将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通过产业集聚就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一个区域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本地区的内部市场需求和国内其他区域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要素。“尽管中国的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可能还略逊一筹,却享受着巨大国家的巨大市场的好处。因为有着巨大需求,就可以在进入市场时有一个高起点,就可以享有生产的规模经济即单条生产线的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即有若干生产线,但在广告、销售和研发上具有规模经济,以及产业规模经济即配套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工人供给的规模经济。”(盛洪,2006)对于中国,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对产品的需求是内生存在的,之所以出现市场分割和产业分割,是由于发达区域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厂商的聚集。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或一个统一市场内,每一个地区的市场环境和生产环境都是相近的,在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厂商无论选择在哪里生产都是一样的,那么就不会出现制度性的大小市场之分,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本地市场效应作用的发挥从来不是单独成就的,需求规模效应能否建立取决于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对产品有需求但是产品定价过高,这样的需求就会被抑制或转移,从而不会表现为“本地”的需求。因此,建立公平的价格机制和市场竞争环境,并鼓励本土企业积极面对市场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发挥“大国优势”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注释:

①至今为止,欧盟有27个国家,但由于我们要计算的是欧盟国家2004—2009年的本地市场效应,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所以不考虑这两个国家。所以只需对欧盟25个国家分析。

②本地市场效应的假定前提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两区域之间具有运输成本。本文选取的中国和欧盟的制造业都符合本地市场效应的假定前提,因此,可以对选取的中国和欧盟的行业进行本地市场效应的验证。欧盟国家投入产出表每年都编制,因此,计算本地市场效应时欧盟国家选用投入产出表。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Scale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59.

[2]KRUGMAN P R. Increasing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4-499.

[3]KRUGMAN P R,VENABELES A 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J]. Quar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857-880.

[4]DAVIS D R,WEINSTEIN D E. Weinstein. Doeseconomic geography matter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R].NBER Working Papers,1996,NO.5706.

[5]DAVIS D R.Home market,trade,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264-76.

[6]DAVIS D R,WEINSTEIN D 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Ssrn Electronic Journal,1999,43(2):379-407.

[7]DAVIS D R,WEINSTEIN D E. 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59(1):1-23.

[8]張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01):307-328.

[9]安虎森,邹璇.最优城市规模选择与农产品贸易成本[J].财经研究,2008(07):74-86,97.

[10]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03):969-990.

[11]冯伟,徐康宁.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基于我国2004—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J].经济评论,2012(02):62-70,79.

[12]陈健生,李文宇.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邻近省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份生产数据的验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09):21-27.

[13]陈健生,李文宇.产业集聚、本地市场效应与区域发展——以成都经济区为例[J].经济学家,2012(02):38-44.

[14]陈健生,李文宇.市场需求规模、本地市场效应与空间经济结构演进——兼论中国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J].当代财经,2012(04):79-89

[15]邱斌,尹威. 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世界经济,2010(07):44-63.

[16]颜银根.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03):58-64.

[17]陆铭.大国发展——论中国经济的欧洲化[J].当代财经,2015(06):3-13

[18]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高钟庭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是新媒体的核心
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哈尔滨市国际货运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下产能转移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