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2017-04-19
动态新闻
国际编号456677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叶培建星”
据报道,2017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国际编号为456677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叶培建星”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来贺电,顷悉国际小行星中心最近发布的国际新小行星命名公报中,国际编号为456677号小行星,已于2017年1月12日荣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叶培建星”。叶培建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作为多个开创性空间探测器的总设计师或相关领域首席科学家,推动了中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彰显叶培建院士的科技成就,弘扬其崇高的奉献精神,2016年6月,紫金山天文台推荐命名“叶培建星”。今天,“叶培建星”的命名已荣获国际批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叶培建院士科技成就的褒扬,这不仅是叶培建院士的光荣,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光荣。在这里,我们谨向贵院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456677)“叶培建星”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家对北斗系统建设阶段成果的高度认可和重大褒奖,是对北斗系统建设全线人员的极大激励和有力鞭策。大会上,工程高级顾问李祖洪、谢军总师代表研制队伍上台领奖。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建成我国自主创新、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此次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还有嫦娥三号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洋二号卫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孙泽洲总设计师荣获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
2017年1月6日,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30名“杰出工程师奖”和69名“杰出工程师鼓励奖”获得者受到了表彰,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的孙泽洲总设计师荣获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并作为工程师队伍的杰出代表,接受了现场采访。该奖项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在2011年发起,旨在奖励和表彰在全国生产建设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激励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为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做出重要贡献。该奖项分为“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工程师鼓励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中,“杰出工程师奖”不超过30人,“杰出工程师鼓励奖”不超过70人,是目前我国涵盖领域最广、最权威的工程技术人员奖项。
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进行整星测试
据新华社2017年1月17日报道,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已进入整星测试阶段,预计下半年择机发射。据悉,卫星采用通用小卫星平台,搭载感应式磁力仪、高精度磁强计、电场探测仪、GNSS掩星接收机等8种载荷,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卫星能够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对地观测,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此外,作为国家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等领域提供太空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承接国际商业发射订单
据新华社2017年1月17日报道,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与丹麦GomSpace公司日前签订火箭发射服务协议,将在2018年使用LandSpace-1运载火箭发射GomSpace公司的立方体卫星群,这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承接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订单。蓝箭公司作为国内最早进入运载火箭研制的民营企业,是目前国内已经开始服务于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第一家民营商用运载火箭提供商,公司已具备运载火箭总体系统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体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分离系统及其系统单机设备的设计等,同时,通过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了运载火箭总装、总测的研保条件和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通过出厂评审
据新华社2017年1月17日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近日通过出厂评审,计划2017年4月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飞船为全密封货运飞船,起飞质量13 t,物资运输能力6 t,升空后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并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天舟”货运飞船采用型谱化方案,设计了全密封货物舱、半密封货物舱、全开放货物舱和推进舱4个模块,形成全密封、半密封和全开放货运飞船3种型谱,未来能满足空间站不同货物运输需求。按计划,中国未来将用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到2020年,将建成由核心舱、实验舱、节点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的总质量约80 t的空间站。
中国重型火箭拟命名“长征九号”
据科技部网站2016年12月30日报道,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正启动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攻关,拟命名为“长征九号”,计划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中国目前正在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首先要开展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攻关,为工程实施创造条件。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升进入太空能力,适时启动工程实施。开展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00吨级氢氧发动机、10 m直径大箭体结构等关键技术攻关,预计10年左右完成工程研制,实现低轨运载能力从25吨级到100吨级的跨越。
Space X公司查明猎鹰-9火箭爆炸原因
据腾讯网2017年1月9日报道,1月2日,Space X公司完成猎鹰-9火箭爆炸的原因调查,主要原因是二级火箭液氧燃料箱中,用于存储氦的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里的铝衬变形,导致液氧进入铝衬和碳的包装里,从而引发爆炸。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经复查和接受Space X公司对猎鹰-9火箭爆炸的调查报告,并授予公司发射许可证,有效期到2019年,包括7次发射“铱”卫星计划和尝试火箭第一级无人驾驶从发射点着落到太平洋靶场。
NASA公布2017年研究重点
据新华社2017年1月6日报道,按照NASA公布的资料,登陆火星、探索深空和地球科学观测等将是2017年的主要任务。美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实施的载人登陆火星任务是重中之重,宇航员将于今年开始执行训练任务,而且“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SLS)运载火箭也将于2018年首次发射升空,另外,洞察号火星登陆车已获准于2018年发射,“火星2020”的最后设计方案和建造也获得批准。深空探索领域历来是NASA的核心任务,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执政后将为深空探索计划争取更多资金,2016年NASA批准了“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并可能于今年批准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小行星探测器设计方案和研发合同。另外,服役近20年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在2017年4月将近距离观测土星,之后将冲入土星大气层。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继续探索木星云层下的秘密。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雷克斯”正在飞向贝努小行星,计划2023年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广域红外线探测望远镜于2016年启动,未来将解开黑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秘密。地球科学观测领域,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今年进行试验,计划2018年10月搭载阿里安-5火箭发射升空。NASA还计划向“国际空间站”运送2台地球观测设备,其中,平流层气溶胶和气体实验-3旨在观测地球臭氧层,“闪电成像传感器”将测量地球上云层中、云层与地面间的闪电,帮助研究人员分析相关自然现象间的关系。另外,“国际空间站”还将安装“中子星内部成分探测器”,计划2018年演示X射线通信技术。NASA今年将继续进行空间机器人生产和组装,为太阳能电力推进计划开发关键技术、推动技术转移和专利赠予,以及举办公众科普活动和科技挑战赛等。
阿里安公司获得两份发射合同
据《航天新闻》2017年1月4日报道,阿里安航天公司宣布获得2份发射合同,将使用阿里安-5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国际通信卫星-39和日本天空完美日星公司的日本通信卫星-17。国际通信卫星-39是C、Ku频段卫星,由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建造,将覆盖欧洲、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区,发射拟在2018年下半年进行。日本通信卫星-17是S频段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预计2019年发射。阿里安公司2017年将进行的12次发射,包括7次阿里安-5火箭,3次“维加”火箭和2次欧化联盟号。公司2016年收入为14亿欧元,现有订单储备52亿欧元,涉及55次发射,其中包括一网公司订购的21次联盟号发射,另外34次发射涉及31家用户。
俄罗斯确定进步MS-04飞船发射失败事故原因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2017年1月16日报道,近日,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进步MS-04飞船事故调查工作结果。事故由运载火箭第三级与飞船未能按计划分离导致,火箭11D55发动机故障导致氧化剂泵起火并解体之后,第三级氧化剂贮箱解体。据称,氧化剂泵起火并解体可能是由于11D55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使泵腔内掺入外来的颗粒物,使得该泵的轴与连接套筒之间、浮动密封环和叶轮之间出现错误间隙,从而导致转子失去平衡并震动。
俄航天国家集团公司2017年计划航天发射次数翻番
据俄罗斯卫星网2017年1月5日报道,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表示,2017年公司航天发射计划将翻番。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将在今年2月开始运作,东方航天发射场也将完成建设。2016年俄罗斯失去了航天发射次数的领先地位,全年首次发射次数少于中、美两国。
俄罗斯首颗3D打印卫星将进入太空
据俄罗斯卫星网2016年12月28日报道,俄罗斯首颗3D打印机制成的卫星将在2017年7月进入太空。卫星由俄托木斯克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借助3D打印机制成,设计时采用多级动态模拟结果,可缩短研制时间,减少实际试验次数,找到新材料和设计方面的最佳解决方案,并且降低成本。卫星已于2016年被送入“国际空间站”,今年7月将从“国际空间站”发射,卫星寿命约4~6个月,最终落入大气层坠毁。
日本与印度私人团队将合作送月球车登月
据科学网2017年1月4日报道,参加谷歌X月球大赛的日本Hakuto团队宣布,团队的月球车将在2017年搭乘印度参赛队伍Indus团队的着陆器登月。2016年底,Indus团队宣布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签署合同,购买ISRO的发射服务。ISRO将在2017年底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将该团队的着陆器与漫游车送上月球。同时,它还宣布与Hakuto团队展开合作,将后者的探测器一同送上月球。而德国的“兼职科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已向X-Prize基金会提交了发射合同,并在等待确认。
俄罗斯研制智能太空机器人
据科技部网站2016年12月15日报道,俄罗斯先期研究基金会下设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中心展出一款名为“费多尔”的智能机器人,旨在协助宇航员开展一系列工作。其具有自主操纵和人工操纵2种模式,能够驾驶汽车、使用电钻等电动工具,未来,机器人将用于载人航天飞船,计划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其进行试飞调试。
日本将再发射3颗卫星加强定位系统
据中新网2017年1月12日报道,日本政府打算2017年再发射3颗卫星,以增强其“准天顶”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精确度,预计2018年4月以“4星体制”进行定位,新系统有望用于汽车自动驾驶等新的技术领域。
日本将试验清除太空垃圾新技术
据新华网2016年12月21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计划用700 m长的系绳,在太空抓取大型太空垃圾并送入大气层烧毁。该技术由一艘飞船携带长电动系绳(EDT)抵达太空,释放系绳后在太空可锁定并抓取太空垃圾,随后飞船拖拽太空垃圾一同进入大气层烧毁。EDT的目标是质量在数百千克至数吨之间的太空垃圾,但是如何在太空中找到,并让系绳抓取这些不受控的太空垃圾是该装置要努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一台电动系绳的原型机已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将在太空释放系绳以对该装置进行试验,预计2025年左右应用到正式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