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铁道装备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例,基于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2017-04-18张彦宇段树华李建忠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张彦宇 段树华 李建忠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特点,针对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结合自己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体会,提出了基于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铁道装备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探索了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岗位能力 素质模型 课程体系 重构

【课题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20130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21-02

一、重构铁道装备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首先进行岗位梳理、再进行能力分析、然后进行内容设计、最后建立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区域产业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拓展课程主要针对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培养伴随高铁技术走向世界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图1。

二、重构铁道装备制造与检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基本流程是:第一次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然后制定岗位说明书,同时邀请企业专家研讨、确定岗位说明书。第二次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的构建,将两者层层叠加起来,明确出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要项、量化、分类分级、等级评定,最终确定每个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再根据能力素质模型解析,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整合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模块化课程。然后设计选取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等,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专业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实施课程体系。在实施中收集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动态,最后动态的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三、进行专业岗位调研,了解岗位设置、职位描述

通过对企业内工作岗位进行周密调查、分析,确定岗位职责、权限、工作环境以及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等要素。调研的方式可以多样化:网络收集,企业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具体流程:

1.对企业的现有岗位进行归总,整理汇总出现有岗位清单,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机车车辆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员、调试员、售后服务工程师)。

2.成立工作分析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分析专题培训。

3.对各岗位员工发放岗位调查问卷50多份,进行岗位调查并结合企业现有相关资料(如部门职责、岗位规范、业务流程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4.结合部门职责与核心业务流程以及岗位调查问卷、座谈结果,进行针对性补充访谈。

5.针对岗位调查结果和访谈报告,对每个岗位进行分析,最后编写出4个面向岗位说明书。

四、 进行专业岗位能力素质分类

确定岗位后,针对岗位,进行第二次岗位能力调研。在调研前完成岗位能力调研表的设计。然后走访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能力调研,其中调研岗位10余个,发放调研表30多份。

每个岗位各自应具备的通用与专业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各个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推导确定的。即先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推导出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推导出相应的工作行为,最后对这些行为加以归类、提炼、分类分级,得到各个岗位的通用与专业能力素质。如图2。

五、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级

通过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的构建,将两者层层叠加起来,便能明确出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要项,同时能力素质的应用也需量化,因此需要对每个能力素质进行等级评定,即首先对各个能力素质进行行为描述分级,然后以此为标准进行对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进行等级评定。通用能力素质分为三级,专业能力素质分为四级。

六、由能力素质模型搭建课程与课程体系

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深入剖析各能力要素的内涵、行为特征、行为案例素材等,根据这些便能将能力素质分解为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知识点与技能点”(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能力要素可能分解成多个最小单元知识点与技能点,每个知识点与技能点可能成为一门课程,也可能由多个知识点与技能点组合成为一门课程)。

整合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模块化课程。在对最小单元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汇总、归类、合并、归纳、总结、提炼,既要考虑到内容的统一完整性、内在关系的系统性,也要考虑到课程体量的适当,避免一门课程太短或太长,以便于课程的讲授执行,最终设计出适合各岗位序列层级的专业课程。

同时对各课程进行定义。(1)定义各课程的名称、适用对象、课程目的等。(2)界定各课程的框架内容,明确课程的关键要求、所要达到的预期培训目标等。(3)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式、时间安排、考核方式等。如图3。

七、本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1.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对接了企业不同岗位能力需求,人才培养成效与企业岗位工作对接更紧密。

2.二次调研实现了人才培养能力与岗位工作能力的对接,引入岗位任务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对接。

3.人才培养规格吻合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4.实现了“标准度、准确度、加速度”的高效培养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5.春运实践、顶岗实习、企业课堂等共同开展的行动导向教学,具有“校中企、企中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八、体会和思考

1.基于能力素质模式的课程体系,为现代职教体系中能力分层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的开发,系统地分析了与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链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能力要求,系统划分层次,解决了能力分层构建的问题,从而为开展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的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应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时更新、优化。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时时紧密跟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和形式,适应现代企业市场需求。

3.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参照企业人才规格与能力分类。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均开展了完整的岗位人员规格和岗位能力的确定工作,职业院校有必要与企业人才规格与能力衔接。

4.把握好“职业能力与工作内容相衔接”。基于岗位能力素质模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即不是专门以能力为核心要素,也不是专门以工作内容为核心要素。这两者独自作为开发核心会存在问题。如将能力作為唯一核心要素,则由能力构建起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与现场脱节的问题;而单独以工作内容作为核心则会造成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5.边实施、边反馈、边完善。开展课程体系开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地开展调研分析、能力和任务论证、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为保证开发课程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可边实施、边反馈、边完善,从而提升开发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彦宇(1980-),男,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研究。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