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研究

2017-04-18卢惠璋陈肖威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卢惠璋 陈肖威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政治保证,是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年力量的重要平台,如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高校社团建设现状入手,论述思政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的可行性,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社团建设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68-02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突出了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将在阐述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思政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的可行性,并试图探索两者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一、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目前,高校社团已经成为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使高校社团呈现“百花齐放,各自争鸣”的良好局面[1]但是,由于受经费、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制约,高校社团建设面临一些困境,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高校社团建设的成效。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类型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如参加计算机协会、英语协会、哲学研究协会等专业性协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乐器、舞蹈、书画、动漫等艺术类社团,陶冶情操;加入足球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网球协会等各种体育类型的协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责任担当……总的来说,学生社团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内化和升华了道德情操,实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建设在实践中内容越来越充实,形式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热情高涨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经费不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数量众多,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备不齐,制约了学生社团建设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指导不足。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活动丰富,方式灵活,内容多样,但是通常缺乏整体规划,基本不能实现一个社团配备一个指导老师,难以在理论和实践过程完善和提高自身,举办大型活动和参加各种比赛更是受限。

最后,交流不足。学生社团的对外交流、特色工作往往受经费、制度、思维等制约。学生社团活动一般局限在校内,缺乏与外校和社会的交流,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受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的可行性

2004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精神,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导,搞好社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 从而让学生社团组织真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学生社团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廣阔平台,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丰富校园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学分制的实行和选修课灵活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原有的班级意识淡化,班级的凝聚作用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造成传统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出现了薄弱环节,而学生社团以其参与的自愿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得到越来越受高校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新的载体和重要平台。因此,把社团建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社团建设在更高的理论水平和更深的实践能力发展,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增强,是“双赢”的举措。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建设融合策略研究[3]

1.完善高校社团建设,构建思想教育平台。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社团建设,明确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联系的,调动相关部门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形成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合力,推动学生社团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确保社团活动经费,完善设施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经费的保障,因此,学校应确保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综合能力提供经济保障。其次,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学校应尽量给社团提供一个独立或综合的办公室,以便各社团开例会、商讨活动、联谊等。此外,社团建设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撰写策划书、打印资料、发布消息等,因此也需要电脑设备的支持。最后,拓宽社团活动场所。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精力充沛,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应配备一些大型活动室、音乐室、舞台或礼堂,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

2.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可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高校的社团建设情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首先,建队伍,保质量。要充分利用高校在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完善社团师资队伍建设,重点鼓励思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社团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聘任、考评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策划活动、日常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社团向高质量、高层次和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积极辅助功能。

其次,抓常规,谋特色。一个社团生命力的强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的常规管理和社团特色,两者相融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常规活动方面:对于侧重增强体质等方面协会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到锻炼身体、增进友谊的活动中;对于侧重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协会,要大胆创新,策划举办有特色的品牌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在特色活动方面:动漫协会、园艺协会、计算机协会、旅游协会等新型社团,可以立足本专业的知识,策划有专业特色的比赛或活动,形成社团本身的品牌效应。

再次,重实践,促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演讲协会、爱心社、社会实践服务队等有机结合,鼓励思政教师参与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的指导和评委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免费义务维修电器、慰问敬老院、参观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等,并引导学生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等比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果与参赛相促进。

最后,跟形势,相渗透。学校社团建设与发展要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步伐,凸显时代意识,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新时代大学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紧跟社团建设的潮流,丰富社团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情感,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切实有序发展。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建设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高校应积极探索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计龙龙,陶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2013.3

[2]殷传军,刘苏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治文摘[J]:管理版,2009,(3)

[3]秦静良.浅析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2010.4

作者简介:

卢惠璋,女,1981年5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 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作者:陈肖威,女,1982年6月生,广东省湛江市人,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