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传统文化对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的借鉴意义

2017-04-18常静杨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同理人际

常静 杨晓玲

【摘要】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人际交往的智慧,对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38-01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彩的、有着各种联系的社会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是支撑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交往法则,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借鉴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一方面有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则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使之收到更加积极的成效。

一、塑造同理心

当代大学生多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从小养成了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与人交往中矛盾、冲突、误会不断。如不敲门就进入别人的房间,离开时又忘了关门;洗完手四处乱甩,水珠溅到别人脸上;起身时拖动椅子,发出刺耳的声音;上下楼梯脚步粗重;走路时鞋子在地上蹭;上完卫生间不轻手掩门;走廊里大声说话……虽是细微之处,却常给别人带来不快。因此,大学生要建立持久、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拥有一颗推己及人的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同理心。正如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名言,它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原则。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恕道”。 “恕”这个字,一个“如”,一个“心”,可以解释为“如其心”,意思是你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就能宽恕待人。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与人交往时刻牢记 “以恕己之心恕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人际纠纷。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对待他人,让彼此间心理距离缩短、关系更加亲近。

二、学会自省

目前多数大学生忙于自身的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自己有话不容易找人说,变得孤独、压抑、不快乐。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矛盾和纠纷后,怨天尤人,将责任都推到其它人、事、物上。这样的做法就会导致恼、怒、烦、恨这一系列的负性情绪的产生,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使人际关系越来越恶化,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在人际纠纷的解决上一直强调要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反躬自省,尋找自身过错。比如,对方对我们有不正确的看法、不合理的对待,我们必须先提醒自己,不能愤怒和怨恨,要及时反省自己是否说话、做事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给别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找到自身问题所在,然后等待合适的机会进行善意的沟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矛盾。

大学生要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努力建立起遇到问题首先自省的思维习惯,做到“不怨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会受益无穷,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三、培养仁爱之心

中华传统文化以“仁”为中心,强调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要懂得付出、懂得爱人,时时刻刻想到别人。古人认为人与人并不是对立的、冲突的,而是一体不可分的,人们应该互敬互爱,彼此促进,共同成就,营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人际环境。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尽力把仁爱、道义、礼貌、恭敬、信任,从自己身上做出来,让与我们相处的人时时都能感受到温暖,那么他人就会与我们积极互动,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处得非常和谐。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这一份心去对人,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跟善的力量,人际环境会越来越和谐。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同理人际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老来更明同理心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避免同理心耗竭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