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知行脱节原因探究
2017-04-18陈熙赵倩男樊大伟
陈熙 赵倩男 樊大伟
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落实素质教育。但目前社会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践-研”闭环中断,社会实践与教育脱节,难以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实践;知行脱节;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从监管体系看
北京理工大学的实践工作机制为: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校团委牵头,负责对全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定计划、实施和总结表彰,制定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各部配合形成合力,健全约束性与鼓励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工作体制机制,动员学院力量,结合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但就实施过程看,学生在实践中与学校严重失联。尤其对结果的评定只需提交简单的结项材料,质量要求不高,易导致社会实践成效低的状况
二、从学生自身看
1.被动参与实践,参与社会实践主客体不分
学校一般只是利用寒暑假的有限时间,这样的计划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增长专业实践知识,时间的紧也导致实施过程缩水,且被动的参与难以达到实践与理论结合。
很多的学生只是因为学院的布置,社会实践加分而参与,这样的被动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缺失,目标不明,难以以自身问题,需求为出发进行社会实践,从而社会实践的初衷大打折扣。主动地参与,希望参与社会实践来完善自己。因此在实践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主体地位的明确必不可少。这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学生来看,树立实践与成长的互补且必不可少关系;从组织方考虑,要以学生为本考虑社会实践,加强宣传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关注学生专业与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实践选题与专业契合度低
从所收集的问卷来看,45%同学认为的选题与所学专业不符,完全相符的只有12%,这样的社会实践对提高他们自身所学知识方面作用很小。难以实现社会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同时该问题也与组队的方式相关,跨学院的组队必然面临这方面的问题,为此,在组队的同时应该考虑相关课题的涉及方面,围绕课题吸引相关专业的人,强调课题选人。这一方面也与学校的集中管理相关,比如拟定一个课题全校参与。
三、从本科教育看
1.社会实践地位低,处附属位置
以人文学院为例,社会实践课在众多课程中只占一席,且时间极短。监管宽松,学生大多“轻视”,缺课逃课,水水应对。其他的社会实践则集中于寒暑假期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与学校失联,随意完成任务。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实践的地位低所造成的,导致许多人对它的理解错误,认为是无用的,可做可不做。
2.教育与社会脱节,双向互动—需求与供给,供给有效于社会实际的论文与技术
人都是社会的,受社会的影响,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社会有它的需求,人要融入社会就要适应社会需求。大学学习不能太重理论,它需要与社会相接,无用于社会的不可能创造价值,尤其工科类院校。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接轨,而社会中企业是十分重要的主体,因此,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十分重要。
3.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中央集权型国家,缺乏开放性。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趋向奔溃,在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中,开始向西方学习,在随后的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以自强”开始引进工程技术教育,开办了一系列军事,船政等等,因为历史的沉重脚步,这些举措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改革不彻底。又因特殊的国情,中国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先学欧美,后仿照苏联,1895年所建设的北洋大学(工科大学),1896年建设的唐山路矿学堂(现改名西南交大),上海南洋大学(现上交大和西安交大)等主要是欧美式仿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独立发展高等教育,在历史基因上造成了―路径依赖定律。同时也在相应的历史时期缺乏对应的工业基础,是典型的“后发型国家”。所以教学观念具有“时滞”性。
4.教师实践经验
新时代国家提倡以大学为依托的智库建设,要求老师自身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调研,而有些老师也缺乏经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体系落后,监督力度小,教学比重不足而发表论文和承当的压力大;没有对相关老师的培训进阶。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大资源整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方法与指导老师的缺乏(56%),导致学生无法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很好的契合,在社会实践中,在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中,我们发现18%没有指导老师,就算有有指导教师的实践小组,45%以上基本没有作用。
5.教师与学生关系角色错位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术生态环境中重要一环。近些年来, 传统的师徒关系在发生着变化,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日趋简单化、功利化、雇佣化。对学生的有益指导也非常之少。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从顶层设计规范师生关系,规范角色扮演。
6.培养标准缺陷
國家标准GB/T 3935.1-1996 《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为人才设定标准,正如高考,所有教师都将按照大纲去培养学生,标准的作用就在于此,为人才设定方向,改变人们在学习中的价值取向。在专业设定的标准中难发现实践所占地位就难以重视实践在教学实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门献敏.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