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案研究

2017-04-18邹金山

新课程·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数学应用

邹金山

摘要:导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转变。导学案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导学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应用

数学导学案,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需要,对一定的情境和问题进行设计,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大力加强了小学课堂的创新教育,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引导,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建立和养成,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数学课堂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意义深远,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导学案教学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设计方案。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方案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积极性容易调动。针对这一特性,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以及动手、动口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多给学生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乘法表的时候,初次接触乘法,很多小学生对于乘法不太了解,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加法,变乘法为加法,帮助同学理解。(比如3x3=9,教师在教学中把乘法变成加法,问学生三个3相加等于多少?学会回答9。数学教师就可以接着问四个3相加等于几呢?这样下去,学生就会主动思考5个3相加等于多少?6个3相加呢?)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的节奏感,把主动权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变课堂上的“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模式。

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带到课堂来进行提问,问题设计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等。以此来为课堂气氛进行预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教师,从而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新知识。

二、导学案设计要注重教学重点且与学生能力相平衡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时,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尽量抓住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九九乘法表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乘法,记熟乘法口诀,因此教师不论怎么设计和应用导学案,最终的目标必须是实现学生理解乘法和运用乘法。所以教师可以变乘法为加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但不能让学生一味地用加法去理解乘法,而不去引导他们对乘法的反思。否则,就容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模式。

因此,教师在应用导学案,变乘法为加法的时候,要抓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这一重点,再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

三、设置一些具有难度梯度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依赖课堂时间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即便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接受教学内容,但没有足够的习题训练,消化程度上还是会有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在学生的练习题中也应有所体现。

设计有梯度的课后练习,夯实基础、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还是以乘法口诀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加法理解乘法之后,在练习题中,可以先出一些简单的乘法题,学生会自觉用加法作为引导,解答题目。再出一些使用乘法口诀才能更好地解答题目,最后出一个或者两个思考题,题目内容稍微超出教材内容讲解的,但与课堂上的内容相接近。比如,需要使用乘法和加法结合起来的思路才能解题。

梯度练习题是教师课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体现学生个人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必要手段。

四、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也有助于教师顺利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并迅速被学生所接受。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核心的是要放任孩子们的兴趣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自身角色的转化,尽可能多地赢得学生的信任。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都一样,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因此,小学教师要尤其关注成绩比較落后的学生,尽量不要在言辞上有过多苛责和轻视。在课间多给他们一些辅导,多与他们沟通。

在上课过程中不能一味讲解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参与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上设计并运用合适的导学案,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帮助。对于如何设计和应用导学案,大家可以通过上述事例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出一套属于他们的导学案方案,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改进程。

猜你喜欢

导学案小学数学应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