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幼儿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17-04-18胡晓琴
胡晓琴
绘本作为幼儿教学中的首选书籍,不仅受幼儿和家长喜爱,同时也受到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赏识,成为幼儿园语言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优秀题材。但在绘本被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园在开展绘本教学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对当前幼儿教学中绘本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
一、许多教师对绘本概念的理解有误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绘本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绘本”又称“图画书”,英文称为“picture book”。“绘本”一词实际上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部分学者的叫法。而在目前绝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中,把“绘本”等同于“图画书”这种观点明显有失偏颇。我们所说的图画书概念比较宽泛,且包容性强,种类多,比如婴儿书、字母书、数数书等都可归为图画书的范畴。但是,这些图画书形式单一、画面简单,而绘本更注重以图的形式表达其深刻的意蕴,给幼儿带来的是内心的感动、身心的愉悦、思维的跳动。
绘本的主要叙述载体是图画而不是文字,所以,绘本中的文字大多较为简短且重复,实在不是培养幼儿识字的最佳材料。幼儿的成长发展更多来自于对绘本中图画的欣赏与感悟。比如,经典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文字故事表述的是:“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千草垛、经过磨坊、穿过栅栏、钻过蜂箱,然后回到鸡舍,正巧赶上吃饭。”几句平淡无奇的话就概括了整个故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画面中的母鸡根本不是一个人去散步,她后面紧跟着一个想吃掉她的狡猾狐狸。刚开始幼儿在看画面的时候可能会为母鸡萝丝担心,但狐狸接二连三地遇到倒霉事却让幼儿开怀大笑。这些都是文字里没有讲到的,如果只读故事,幼儿肯定会觉得这个故事索然无味,但好在明快跳跃、故事性强的画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使幼儿一看就爱不释手。因此,对绘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将绘本教学等同于讲故事
许多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让孩子们多记住几个故事,在幼儿园让孩子们平安地度过每一天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一上课就会这样说:“亲爱的同学们,昨天我们讲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回去之后你讲给父母听了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喜欢吗?”于是,教师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故事。经过反复的讲,孩子们都记住了这个故事,并能熟练地讲给自己的父母听。但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家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维只能机械地跟着老师走,就像走在一条平直的柏油马路上,目不斜视,却不知道马路两边还有什么风景。幼儿没有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导致幼儿启智教育的失败。
三、教师在教学中问题多而且质量不高
在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和讨论,甚至还经常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减少过多无效的提问,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利用封面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看一看,五颜六色的封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和幼儿就這个问题讨论了约五分钟未果,奇怪的是在接下来的整个活动中这个问题再也没有被提及。这种耗时且毫无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坚决避免,应努力使自己的提问变成与幼儿之间愉悦轻松的互动,切勿让幼儿认为活动是枯燥无味的,降低幼儿对问答的兴趣。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幼儿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幼儿学习兴趣的大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教师先入为主的思想过度地干预学生的思维
现在有许多教师喜欢带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帽子教育学生,总觉得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遵从老师的意愿。希望在一节课上尽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教学方式的出发点毫无置疑是好的,但也束缚了学生原本好奇的天性,思维得不到拓展,忽视了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探索、感受、需要和反应。教师在绘本教学中总是讲读过多,且常常根据自己对情节、人物的理解处理讲读过程,讲读时喜欢牵着幼儿的鼻子走,很少预留给幼儿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幼儿作为阅读的主人,应让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在互动与引领中,让幼儿渐渐地感悟绘本。由于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看见画面时,往往会有一些表达。比如,画面的色彩、动物的表情、特别是一些吸引幼孩子的情节等,这时他们就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这时正好是教师发现孩子们理解程度的最佳时机。
总体而言,绘本意蕴深刻、价值多元,在开展绘本教学之前教师需深入研读和挖掘,而不只是一味地把它当成讲故事或是早期阅读和识字的工具。应尽力使自己的绘本教学做到感受多一点,问题少一点;体验多一点,讲授少一点;趣味多一点,枯燥少一点;欣赏多一点,要求少一点。同时,开展精彩纷呈的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快乐、探索、感动中获得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