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017-04-18徐伟芳

新课程·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训练语文课堂

徐伟芳

摘要:课堂训练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朗读,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实,情感朗读是训练的话题,是训练的过程引发“训练”的基点和触发点,是训练成果的源泉。

关键词:语文课堂;训练;情感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是一个环节,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有效训练,让新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更加美丽呢?笔者认为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训练话题:情感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它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记忆,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欣赏文学作品,丰富想象,陶冶情操,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都有“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要贯穿朗读教学的始终。一篇文章通过语言的描述所塑造的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往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言为心声”,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课堂训练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朗读,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训练过程:紧扣情感朗读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面对每一篇课文,不是单纯地强调朗读,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同时穿插朗读教学,通过尽情地读,让学生进入情景,体验角色,在诵读中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朗读的目的。但为了培养学生真正具有情感朗读的能力,还须加强方法的指导。

(一)范读法,师生训练情真意切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学生获得语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范读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在范读时,学生一定要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七律·长征》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伟人的情感和情怀。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教师范读应在语言、姿态、情感、意境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比如,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的时候,作者没到大兴安岭之前,以为它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当他有机会看到并且进入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最后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如果不加范读就让学生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要抓住重点字,作者的亲身经历,这种语境,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加以范读、分析,学生才能学着朗读,并且在节奏、停顿、重音、速度上做相应的处理,学生朗读起来才能进入状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節课堂气氛。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是情感朗读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情境激发法,生本训练其乐融融

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他们容易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热爱朗读。例如,《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可先指导学生看懂课文,或把大致故事讲给大家听,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既能渗透情感,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创设优美情境

如在教学《观潮》一课的朗读训练时,就可以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当学生听到潮来时一浪紧接一浪地发出了雷鸣般的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看到这样雄伟的气势和壮丽景象,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激情,起到了情感朗读的真实目的。

(三)言语激励法,师生训练兴趣盎然

言语激励法是在学生学习训练中进行激励、鼓舞的谈话,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言语激励法是我们在朗读训练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评价。比如,当一位学生朗读得不怎么好时,老师不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请另一位学生朗读,而应适时地加以鼓励,像一句“别急,再试试,你一定能读好的。”就可能消除学生在师生面前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认为自己真的能读好,从而轻松地朗读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可使学生受益终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以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也以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他也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了别的同学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应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能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能点燃他们对情感朗读的创造火花。

在朗读教学中,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当一名学生的朗读较之以前有进步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今天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呢?”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通过教师的激励使其树立了自信。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可提醒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巩固优点,克服缺点,进步会更快。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的好处,便会主动实践。“老师,我刚才对人物的语言体会得不够深刻,没有读出人物的性格,我能再读一遍吗?这样既培养了朗读兴趣,又促进了情感朗读。

(四)变式法,生本训练妙语声声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如执教《田忌赛马》一课,在学生自读自悟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个人物的对话后,请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读后引导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价。有的学生指出,读孙膑、齐威王的同学语气平淡,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启发学生再读,再思考孙膑、齐威王各是怎样的人。学生总结出,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动脑,要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齐威王得意洋洋,藐视别人,要读出他的傲慢无礼。接着老师再请学生分角色读,这次真的把课文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分角色朗读也是变式朗读的一种,虽然是读书,但比起一个人朗读毕竟有所不同。它要求学生像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很快进人隋境中,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像《田忌赛马》,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孙膑、齐威王的性格特点,恰当地运用语调、停顿、重音及速度等朗读技巧,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读,第一种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自己人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朗读,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五)自由生动的表演法,生生训练创意浓浓

1.配乐朗读

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符合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通过反复朗读,再让一段轻柔舒缓的弦乐使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恬静的意境,这样学生朗读起来也就更绘声绘色了。

2.表演朗读

在课堂上要留出学生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表演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可配上道具,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合为一体,让感情自然流露。如《七颗钻石》这篇文章,可通过表演童话剧,边表演边说话,把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情感朗读的目的。

三、训练成果:源自情感朗读

(一)情感朗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上运用情感朗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课堂充满欢笑,焕发青春。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在指导朗读时,我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音,然后反复朗读,对比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的美景的喜爱之情。还指名学生上台来表演读。这样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情感朗读培养了学生走进文本的能力

记得一位剧作家说过:读书能力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一种是既读也懂;一种是还读书上没有的东西。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会想,能理解。课堂经常训练朗读,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了。叶圣陶先生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实际就是读与理解结合得好,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训练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地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走进文本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三)情感朗读提高了学生说、写能力

学生朗读的文章多了,语言就丰富了,口頭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说”的能力提高了,就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提高学生“说”和“写”能力的根本前提。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诗人,都在“读”上下过苦功,读至于“舌疮”。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记载欧阳修谈写作经验的话说:“它无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都说明了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如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修筑长城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进行情感朗读训练,抓住重点词,读出情感,通过小组读、指名读、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它写下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写作片段,既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发展了语言,也提高了“说”和“写”的能力。

“训练”,是语文课堂贯穿始终的一个命题;

“情感朗诵”,是语文课堂的引发“训练”的基点;

“学生”,是所有训练形式中的主体和训练目标的指向;

“教师”,是融贯“学生”与“情感朗诵”的一条红地毯。

真若如此,则不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课堂也必定会在创意训练中“能探风雅无穷意”!

猜你喜欢

训练语文课堂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