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的困境
2017-04-18李浩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财政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土地财政在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金融风险加剧等一系列后果。本文简要概括了土地财政的兴起,以及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财政必将被新的发展模式所取代的大趋势,并指出土地财政改革面临着诸多困境。
关键词:土地财政;分税制;困境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从小我们就从新闻上看到许多关于拆迁、开发、失地农民的报道,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中高楼的崛起、城市面貌的极大转变,这正是中国土地财政成就与困境的主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土地财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亟须改革。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土地财政的改革也面临着诸多阻力。
一、土地财政的缘起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①。这并非中国独有,美国联邦政府在建国后到1862年也实行过“土地财政”,且規模庞大。但中国的土地财政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极其罕见,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特殊的经济现象。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土地财政,这也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核心。
中国土地财政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深圳、厦门等特区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积累了城市化的原始资本。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原有的财政分配格局,地方分配到的财政收入被大大压低,在新的税制下,真正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出让金。可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奠定了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许多学者研究我国的土地财政也总是把分税制改革作为论述起点。再加上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只有国家才有权征收集体土地。地方政府在自己管辖区域是国家管理者的代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垄断土地市场,通过低价征收农业用地,开发后高价出让来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和营业税。且土地还可作为资产被抵押,为城市化融资,这一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利润上升空间,所以地方政府不断投身于卖地开发的热潮中。随着1998年城市住房制度改革、2003年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等政策的出台,土地财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迅猛发展。
二、土地财政的问题
土地财政给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财政造成的直接的后果就是拉大了贫富差距,降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土地财政不仅让各级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财富,而且也为企业和个人快速致富提供了可能性。不动产的不断升值进一步拉大了有房群体和无房群体的资产差距。在中国,越早买房就能越早的进行财富积累。拥有不动产的居民,财富随着房价的上涨而自动增加,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没有不动产的居民拥有不动产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
第二,土地财政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上,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规模十分庞大,一旦出现房价暴跌,如此数量的抵押资产贬值会引发不堪想象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房地产公司破产。而这些土地资产又是地方政府信用的基础,地方政府的信用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这种连锁反应即使是中央财政出手干预,也很难遏制,气危害不亚于西方税收财政下的经济危机。
第三,土地财政的盲目扩张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不动产为信用基础的融资模式,会超出实际需求制造大量只有信用价值却没有真实消费需求的‘鬼楼甚至‘鬼城。”②地方政府的官员为了政绩,也会通过土地财政经营城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供给,鄂尔多斯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这一过程中,占用的土地、投入的资本都造成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影响对其他市场的投入。而这种无序“空间的城市化”并没带来“人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城镇化率是根据常住人口计算的,但常住人口并非都拥有城市居民户口,这些在城市的“外地人”往往是为城市化贡献最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却由于户籍之绊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土地财政的困境
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分税制是一个更为理性化的制度,土地财政是这场变革的意外结果,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现阶段,土地财政正面临着改革的要求,以适应新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改革并不是粗暴的放弃,土地财政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改革也面临重重阻碍。
参照美国的经验,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放弃土地收益,改以地方征收财产税来弥补。因而就有许多人要求我国开征直接税,转向税收财政,但这中间最大的技术屏障就是我国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开征直接税的必要前提是宪政改革,而宪政改革是个更加复杂难解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引发社会动荡。且开征直接税会直接加重纳税人的税负,引发民众不满,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如今,随着各种新情况的出现,土地财政务必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推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在尚没有一个成熟制度能取代土地财政的情况下,简单抛弃土地财政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改革不同于革命,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更敏锐的洞察力。
注释:
①对土地财政的解释摘自百度百科。
②摘自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21卷1期,P5。
参考文献:
[1]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
[2]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3,4.
[3]王玉波,唐莹.中国土地财政地域差异与转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
[4]李郇,洪国志,黄亮雄.中国土地财政增长之谜: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增长的策略性.经济学(季刊),2013,12(4).
作者简介:李浩然(1999-),汉族,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爱好研读经济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