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德育引导
2017-04-18罗欣张馨心
罗欣+张馨心
【摘要】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在与传统纸媒的对比中,新媒体呈现出便捷化、快速化等特点。当代社会正显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网络已经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网络迅速發展的当下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正确引导,就成为了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发展的特点,对其与德育之间出现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探寻一种正确的引导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大学生;德育引导
一、新媒体的发展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作为一种工具的价值,呈现出人文理念传播的趋势。新媒体在中国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2011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应用不断丰富,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交功能、思想表达功能、参政议政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提升明显。据数据显示,即时通信超越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和网络新闻而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应用,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达到83.1%,年增长15.4%。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虽然论坛/BBS用户略有下降,但手机发帖回帖使用呈上升态势。在与社会融合的不断深化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全面推动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
二、新媒体发展下大学生德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发展迅速,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在经济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思想开放,个人意识强烈,希望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满足自己的需求,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知识、智力等功能性素质,忽视或否认人格品质所具有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竞争,重视个人利益,导致有些学生认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自身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在经济体制影响和制约下的新媒体发展更是带给学生一种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化精神,这些社会上的错误思潮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了扭曲和负面的影响。人生价值的取向使有的学生过多的强调功利,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产生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倾向和行为。
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发展,使网络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马克思提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换来的。”大量低级趣味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毫无意义的娱乐信息、黄色信息、暴力信息、虚假信息以及垃圾信息等,在缺乏管制的网络社会中,严重影响着学生德育发展。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高校学生产生思想混乱以及价值冲突,他们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也从中遭到破坏,从而弱化了我国主流思想对学生德育的影响。而我国流传了几百年的“中庸之道”所体现出的某些弊端,使得人们对道德的评价呈现出宽容和模糊的状态,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体现出“双重规范”的不良现象:只求权利,不顾义务;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以集体主义规范他人,却以个人主义衡量自己。高校学生经过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基本已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内转化为道德信念,但新媒体时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却在外化行为中出现了“脱节”现象。
三、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德育引导的应对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增强“免疫力”
在道德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单向式教育,转而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信息。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导式信息的发布,建立网上信息主动回应机制。以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武装学生大脑,大力宣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
(二)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扩展德育渠道
对待新媒体发展,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新媒体调控手段,对信息环境进行优化。设置校园论坛,定期发布红色信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线上线下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活动,以马列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将课堂扩展到网络中,通过积极广泛的互联网传播,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德育摆脱以往的枯燥式教学,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三)加强对信息的监管
对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化,高校应通过行政手段、技术性手段及法律手段对网络信息予以监管。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的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引入高科技的绿色防火墙软件,净化信息源头,拦截垃圾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信息氛围。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应当将人文精神赋予新媒体,将网络人性化,正确驾驭网络。正确价值观的缺失会让学生被网络征服,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奴隶。加强学生德育引导,将新媒体进行创新性应用,给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崭新的平台。
作者简介:
罗欣(199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