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路径
2017-04-18王增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扩招,以致于大学生就业环境越来越激励,再加上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从而要求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生没有较强的创业意识,高校培育环境也不完善,实践以及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都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则从树立新型创新教育观念、实行校企合作、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以及加强师资人才建设等分析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途径,望给予大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当前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服务于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已区趋于完善且具备特色,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浅层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发研究,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1 树立新型创新教育观念 实行校企创业合作
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但这种融入并非在日常教学中增添创业课程,而是要充分体现在专业教育中,尽可能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每个环节中强化创业教育理念。整个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先以自身为榜样树立新型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对专业教育中的涉及到的创业创新要素进行探索挖掘,从而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应培养一支实践型和科研型并存的教师团队,必要时可聘请优秀企业家、知名校友等来校讲座。以某地矿类大学为例,该校也邀请当地著名煤炭企业领导人来校宣传大环境下煤炭行业就业前景,还和学生一同探讨专业知识应用以及采矿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等话题,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培养模式,为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提供有效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充分利用企业附带的工业条件开闸实践课程,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也为其实习和就业求得更多的机遇。而学生可以前往企业实地考察和参与实习,以了解社会经济局势和产业现状,学会规划和构思未来发展蓝图。高校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高校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强化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应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通过校园内部网站、广告、宣传栏等方式对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宣传,可以说这些创新观点能帮助学生认识未来创业形势,使很多学生都逐渐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还应大量开展学术知识,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扩大知识层面,开拓学生视野,当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创业创业教育宣传影响后就会更愿意学习和其相关知识。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高校可以在日常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方面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如果学生在技术开发、发表论文、科技竞赛、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成就或作品,高校都可对其奖励。除此之外高校可在校内成立创新创业社团,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性活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经过真实体验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高校建立社团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导,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型创业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3 加强创业师资人才建设 积极落实创业教育
毫无疑问,在教育领域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素养高低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联系。对此高校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创业师资人才建设;首先针对创业教育成立单独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事实上,创业教育可以看做一门公共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可成立具有专业性质的科研室,由此一来负责创业教育教师就可全身心投入此类教育研究当中,进而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帮助指导。专业教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还应具备一支管理教师队伍组织,目的在于更好地协调与管理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保证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服务和推动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其次师资队伍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各个高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或鼓励其通过到科研机构、工厂和企业等挂职方式参与到创业教育实践当中。为了更好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可从企业、工厂或政府行政机构聘请优秀专业人才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客座教师和兼职教师,或者定期邀请其前往学校为教师或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不断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和广度,增强师资力量,让高校大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新动向和其相关的新政策,提高创新创业培育效果。第三定期组织教师参與交流实训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只针对大学生群体,也应对高校专业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派专业教师去其他院校学习,丰富和更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落实到实处。
4 结语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也逐渐成为各个高校办学目标。当前很多高校除了借助于自身条件和力量之外,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同时最重要是树立全新创业教育观念,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还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设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加强创业师资人才建设,从而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2]罗嘉文,苏一凡.基于“前孵化器”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5):74-78
[3]马众,赵刘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企业导报,2016,32(11):148-148
作者简介:
王增辉(1989-),男,硕士,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职政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