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视阈下医学生能力发展研究
2017-04-18陈云洪
摘 要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看作一切活动的最高目的的活动理念,是医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而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本文从人本教育和医学生能力发展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强化人本教育在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人本教育 医学生 能力发展
作者简介:陈云洪,遵义医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18
一、人本教育和医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 人本教育的定义
所谓以人为本,即是将人的生存与发展看作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即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从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含义包括:反对传统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反对无目的性,倡导在教育中建立明确的目标;提倡发挥医学生主观能动性、内在求知欲,以发展个性为目标,充分发展潜在所有可能,以真正实现个体自我;要拒绝一直以来的只重视认知发展与智力提升、只专注于围绕学问传授而开展的课堂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是教师在教育的实施全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 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含义
能力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为完成某一活动而必须具备的、充满个性内涵的心理特征。它由心理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含义即是:影响这一活动成效的最基本因子,是符合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殊表征的综合。所以,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学医学的高校在校学生在进行医疗这一活动中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和医学诊疗技术的综合。医学生能力的发展完成于其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医学技能的运用过程中。也就是说离开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医学生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在教学认知、技术训练、努力程度等相同的条件情况下,能力强的个人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专业技术能力就决定了医学生在医学知识和技术上将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二、医学生能力发展现状
重科技轻人文,这种医学要求偏离本质的情况在现实中非常严重。我国的医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在中学阶段医学生就被分在理科班埋头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人文因素在其头脑中是缺失的。进入医学院校后,又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疗活动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即在社会人生、生活生命、医学历史及人际交往方面缺少系统的学习,使部分医学生重视享受,只讲物质,忽视精神,目光短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人文关怀表达能力、为人为医修养等诸多方面表现欠佳。对待患者持冷淡漠然和“医只为医”,更有甚者用不道德方式收受财物等,这类行为严重违背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伦理原则。因部分医务工作者欠缺基本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熏陶,使得许多拥有一流诊疗技术的医院难以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决定有发展空间和有可塑性的个体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因为忽略了人的本质,所以也进而忽略了社会性这一超出生命概念的属性;其次,这种教育理念忽视了生活本身的意义。与生活脱节,让医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对生活的感悟相割裂,从而产生出不满、不解、甚至生出矛盾,降低了医学生对医疗这一职业的期待度,最后丧失掉面对未来生活、职业的信心。
三、强化人本教育对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能力发展观
科学精神不能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两者并重,应该做到如下要求:正面教育与隐性融入相结合,解决问题时实际与理想相结合,自我实现与多方整体教育相结合。这些方法都是极富实践性、极富人性的,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对象是病人,“安危相系,生命相托”。 仁爱之心是医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仁爱能承载医生精湛的医术,继而形成良好的医生职业道德风范,这才是一切医疗活动成功达成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仁爱之心影响不容小觑:在很多有相似或相同的病列中,有人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有人却因为恐惧、担忧、不适、等心理因素或医生治疗水平、责任心、对病人的关爱程度不足而溘然长逝。
(二)重视医学生人本理论课程建设
人本理论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再辅以各有侧重的医学生人文教育教学全过程。医学生的人本理论课程主要有:人口学、运筹学、社会医学、医院管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能将人文社会科学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与医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分析解决中。因为在学习中医学生必然会被引导而形成他们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和对其自身的正确认识,形成敬畏生命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将促使医学生再认识生命从一个新的高度再认识生命与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在医学教育中传递生命正能量。医学即是人学,是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学,因此具有作为人自然属性的自然科学和作为社会人属性的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现代医学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强调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 医务人员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以健康或疾病意义为载体的物,而是完整的活的人。医疗活动注重关怀生命内在的质的东西,才能促使以往以“疾病”为中心到现在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人文精神才得以产生。立志治病救人的医学生更应在学习阶段注重加强联系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质。优秀的医学生的养成要具备稳扎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具备关心关注他人人格与尊严、生命与健康的强烈欲望。
(三)强化教师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首先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其次是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教师思政课教育工作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则需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学习培训机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激励、监督体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教师实行物质获得和精神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现阶段高校应注重的方式,评定优秀等级,再在职务级别、住房等次、职称评定、奖金设立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教师不分医学或人文,只要研究与医学思政教育相关的课题,均以物质的形式表示鼓励。从根本的直接的利益上促使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在“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和创新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四)树立现代人本教育目标意识
树立人本理念,强化人本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助其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树立现代人本教育目标意识的要求,以此引导个人职业价值目标相统一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全面的正确的医生职业发展目标。运用目标价值理论,使其明确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接受自己所选择行为的后果,并为该后果负责;使其从自身经验中体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自律习惯的养成。 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中介入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化至关重要,它使思想的内化与行为的外化得到统一。
(五)通过活动载体努力践行人本教育观
学校活动载体多种多样,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重人本教育思想的注入有利于人本思想“润物细无声”。当代高校,这样的“载体”有:思想政治课堂、医学教学课堂,做到以课堂为依托,发挥讲看听触等多项感官的作用,使真正的理论从挂在书本上的语言到切实施行的行动、从理论到实践,学生更乐于接受。另外,利用学校宣传栏、海报、广播电台、文艺活动等宣传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本”氛围。建立符合大众传播思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創新教育路径。比如建立各班级的、各科目的、各学生团体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并将这许多的公众号相连接,管理者有针对性、有趣味性地宣传人文精神,从而利用学生从众的心理使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同时要建设好校医院,人文从自我做起,关心关怀关爱每一位走进校医院的学生,学生切身感受到的人文情怀,也会被同样地赋予他人,因为付出总是人产生出幸福的源头。
通过社会实践及文体活动践行人本思想。医学生各项认知学习最终要通过实践体现出来,医学生走出书本,从实践中去获得启发并加以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人,从人感情的根本上生发出对人文素质的渴求愿望。培养和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参加社会实践。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实习、试岗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必然。学生暑期“义诊”活动、疾病调查、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以有机会对社会先行接触、了解、并为之服务,从中得到书本所做不到的培养和锻炼,集体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从而也得以逐渐内化于心,最终以坚定信念的形式外化为以病人为中心个人职业道德信仰,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注释:
杨力军、刘丽文.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西北医学教育.2006(2).11-12.
靳丽.加强校风建设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素质.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9-70.
刘秀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100-101.
于海燕.“人”的回归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视角.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 (6).87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