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货币政策与经济的关系

2017-04-18张希倩

法制与社会 2017年9期
关键词:供应量经济发展货币政策

摘 要 为了正确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监管问题入手,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阐明货币供应量理论、银行监管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表明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理论,并且在完善银行监管的前提下,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量的供应,来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来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供应量 银行监管 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张希倩,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法务。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31

一、导言

谈到货币和银行,很多人会觉得疑惑,不理解货币、银行与实践的关系。本文从货币、银行与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货币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关系。中央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目標是使货币的币值保持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的稳定。货币政策具体体现在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改变来影响金融因素变量,以使经济达到稳定的增长。所以研究货币政策及其相关银行监管的内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货币政策与经济

经济水平的稳定取决于物价的稳定,物价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物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因素,经济环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等等。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国家一般是依据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应地确定通货膨胀率。这样确定的原因在于特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与该段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关。但是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如果想要保持物价稳定就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也是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因为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主要是通过物价稳定体现出来。物价是否稳定又关系着经济水平的高低,稳定物价就是要防止物价水平上升或降低,从历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来看,主要是防止物价水平上升,因此当探讨货币政策的目标时,抑制物价水平上升是稳定物价的主要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因素,这是因为国家发布的任何一项货币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因此货币政策也就相应的为经济增长所服务。所以笔者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的各种货币政策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比如,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公众对娱乐项目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三、货币政策理论

有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其实是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增加过量而引起的现象。所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是控制货币的供应量。 其实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在于只看到了中央银行在控制货币供给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商业银行的相关行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产生这种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

理论上,货币不仅包含基础货币,也包含存款货币。其中存款货币在货币总量中是主要部分。中央银行的决策决定着基础货币的多少,而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则决定着存款货币的多少。在我国实践中由于地方各个政府的介入和压力,商业银行的效益往往不是很理想,贷款行为也是违反经济效益和安全性原则。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可以完善相应的货币银行法,这样就可以抑制各地政府和企业的相关不良行为,使社会公众有法可依,依法保障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立法机关如果想要完善有关货币方面的法律法规,就必须掌握相应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具体来讲就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体现在银行对国家的货币或者信贷的管理上。而许多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之所以受到影响正是由于改变了货币的供应量。所以如果想要清晰了解货币政策,必须明白如何确定货币的供应量。

关于货币供应量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货币供应外生性理论;另一种观点就是货币供应内生性理论。货币供应外生性理论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上,简单说就是,货币量的供应是可以由中央银行来决定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行为处于主动地位。而货币供应内生性理论观点则否定了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流动速度,该理论观点认为经济主体的内在需求决定着货币供应量的数量,而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行为是根据经济主体的需要来发行货币,所以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处于被动地位。

笔者认为货币供应外生性理论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经济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而货币的供应量又间接的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中央银行仅仅根据经济主体的需要来发行货币,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笔者认为,货币量的供应是可以由中央银行来决定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行为应当处于主动地位。

四、银行监管

既然中央银行在发行货币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货币本质是银行对公众的贷款,银行是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银行的行为应该受到监管。 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银行监管,我国成立了专门的银监局对银行业经营状况进行监管。在我国,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银行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是集监管和发行货币于一身。在行政权力下,人民银行的地位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人民银行不会超越行政权力。中央银行的地位也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独立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货币发行权,制定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性主要是相对于政府而言, 而不是商业银行、其他单位和个人。中央银行独立性虽指独立于政府, 但不能独立于公共利益, 也就是说, 当出现某些不合公共利益的政府经济政策时, 中央银行必须倾向公共利益一方。 正是因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特征,所以当中央银行独立行使发行货币权时,发行货币的模式就会间接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其次,中央银行的财产来源的决定和使用也有独立性。 其实,中央银行的独立是与国家的币值稳定性程度相关,因此,如果对银行进行相应的监管,就会对币值带来相应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这就是研究银行监管问题的意义所在。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所以注重银行监管对于货币政策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银行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也相应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已经逐渐步入正规化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特点,使我们的银行监管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在立法方面,对于监管人员自身制度规定和职责划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人员对于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管,但是法律却没有规定监管人员受何人监管,导致监管人员在旅行职责时,无人对监管人员进行监管。长此以往,监管人员是否依法办事,是否公正廉洁,无人知晓。这是立法的缺陷。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可以设立对监管人员进行监管的法律制度,使监管人员也处于人们的监督之下,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合法,既有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也有助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我国缺乏对银行监管的目标。由于监管人员在监管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标准,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想方设法绕过监管,不能自觉地按照金融监管当局的要求去做,导致对银行风险没有起到早发现, 早预防的作用。笔者建议,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手段和明确的监管目标,使监管机构有法可依,使银行按照目标完善经营业务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次,我国对银行的监管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如果按照同一种监管方式,对在不同的地区的各个银行运用相同监管方式,势必会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例如,经济发达的地区,外资银行的设立比较早,那么该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势必会和其他不发达的地区不同。所以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来具体规定相应的银行监管方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由于我国监管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掌握银行监管标准和理念,加上对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理论不能运用到本国的银行监管中,所以很难适应国际金融的发展需要。 笔者建议,我国应当发展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事银行监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银行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了解金融及其相关风险的防护知识。因为我国的实际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时我国作为经济大国正在崛起,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而中央银行立法主要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因此发展具有银行知识方面的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十分关键,这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进而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通过上述对货币供应量理论和银行监管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理论。在完善银行监管的前提下,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量的供应,来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进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属性在逐步增强。笔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结合货币供应量理论,在健全银行监管问题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注释:

李世美.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现代经济探索.2009(5).

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金融研究.2001(3).

席涛.经济增长、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

吴剑飞、方勇.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新开放宏观模型及其检验.金融研究.2010(5).

陈昭.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5(4).

席涛.法律、监管与市场.政法论坛.2011(5).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中央银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陈晓.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123.

余亚勤.我国银行法功能初探.法学.1994(10).

席涛.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2).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加]汉达.货币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蔡志刚.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美]鲁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蔡定創.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陶红亮.中国式通胀.科学出版社.2011.

[7][美]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里伯著.洪文金、林志军译.货币、银行与经济.三联书店.1994.

[8]魏加宁.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财经.2002(3-4).

[9]刘孝敏.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法律探讨.2001(6).

[10]刘哲.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法律完善.研究生法学.2000(2).

[11]宋国青.央行独立与政府信用.财经.2002(3-4).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

[13]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4]温树英.构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法律体系.2002(1).

[15]戴建中.国际银行业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陈乐田.银行法.法律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供应量经济发展货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货币供应量 (年底余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