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析及质量提升策略
2017-04-18陶军
陶军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当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衡量从单一的关注就业数量(就业率)逐步向综合衡量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转变。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梳理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本特征为就业率水平持续较高但就业质量不佳。通过进一步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分别从政府、高校、毕业生三个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就业状况的策略。
Abstract: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has received the high attention. The measur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from a single focus on employment number gradually turn into comprehensive measur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By 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it is obtained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the employment rate is high but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is not good.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by tak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s the key point,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puts forward the tactics of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graduates.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云南省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employment quality;improvement strategy;Yun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6-04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600万人,2014年突破700万人,2016年达765万人,预计2018年将达800万人以上。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拉动有所减弱,就业形势持续复杂严峻。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基本稳定。1999年,教育部把“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标准,积极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初次就业率”是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数量,无法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只有在“就业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将就业状况的衡量从“就业率”的数量层面提升到就业质量层面。2015年起,我国所有高校及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工作。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包含了就业率情况、就业去向相关分析、就业质量评价、就业工作特点等内容,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层面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内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衡量已经在各个层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就业数量主要通过就业率来反映,由此判读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就业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每年8月31日和12月31日公布的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尽管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有所争论,但从官方权威数据的角度基本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型概念,很难给出一个高度统一的定义。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成为衡量就业状况广泛关注的焦点,但十八大报告未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做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说明,不同的群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解读和认识。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刘素华(2005)认为就业质量是指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在微观层面上,它指的是一切与劳动者个人相关的要素;在宏观上,指的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1]。苏士尚(2007)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就业质量进行总结和归纳,认为微观用以衡量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中观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宏观则是二者的协调发展情况[2]。秦建国(2007)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毕业生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个人要求的程度,应包括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就业满意度等指标[3]。曾向昌(2009)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和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4]。李业昆(2015)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依据其个体特点、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经过用人单位的招募与选聘,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能满足其需求的工作岗位,并因此获得相应劳动报酬和自身发展的优劣程度[5]。综合学者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评价主体及评价层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从政府等宏观层面来看,就业质量以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劳动关系等为衡量标准;从高校等中观层面来看,反映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其受教育程度、专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对微观层面的毕业生个体而言,主要體现在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
2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本特征
多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快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稳定就业形势,优化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云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
2.1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2011年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都在95%以上,均高于“十二五”全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不低于85%的规划目标。201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8%,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15年年终就业率为97.4%,比201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2.2 就业观念有所转变,过半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由于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相对稳定,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单位,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热点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非国有制企业,尤其是在成长期间的非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加入。《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5)数据显示,云南省2014届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的55.2%,其次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的19.2%和9.2%;2015届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54.3%、18.1%和8.7%。
2.3 就业区域分布不平衡,过半毕业生在省会昆明就业
长期以来,由于受发展历史、地理区位等影响,云南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集中于昆明、玉溪、曲靖等为代表的滇中和滇东地区,这使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过度依赖昆明、曲靖等相对狭窄的区域。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区域为云南省,占毕业生总数的九成以上,在省内就业中最多的城市为昆明市,占在云南省内就业人数的50%以上,到怒江州和迪庆州的毕业生均不足1000人。
2.4 初次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
目前,大学毕业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相对较高。麦可思《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5届毕业生中有33%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根据《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2%。持续的流动和频繁的跳槽反映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2.5 优质用人单位偏少,高质量用人岗位不足
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体现是毕业生到高质量的用人单位就业。从传统视角来看,高质量的用人单位主要为每个学科和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内标杆性或领军性的用人单位(如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重点企业等)。越多的毕业生到高质量的用人单位就业,才能逐步扩大云南省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以云南省培养规模最大(毕业生9000余人)的昆明理工大学为例,世界500强、中国100强和云南100强企业2015年共有139家用人单位提供了4863个岗位,签约毕业生仅为1134人,高质量用单位数量、提供岗位、签约人数明显偏少。
2.6 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云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然而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却比较低。2015年5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会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约为1%左右。根据《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報告》(2014、2015),云南省2014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为1.2%,2015届为1.6%。创业项目中95%为传统创业项目,创新性创业项目较少。
3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改善存在的问题
3.1 就业环境有待改善,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健全
①经济总量不足,就业岗位拓展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是影响就业的首要因素,就业水平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贫穷”为一体,经济发展发展不够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岗位的拓展。“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在全国排位靠前,但经济总量不足,2015年云南省GDP总量13717.88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仅为GDP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18%。经济总量不足导致就业容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岗位的拓展。就业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就业规模之上的,也就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就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演进保持着紧密关系,从较长时期来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6]。2014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6.2:42.0:41.8调整为15.5:41.2:43.3,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6.3,第二产业比全国低1.4,第三产业比全国低4.9,云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表现出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特点。云南省主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二、三产业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③就业市场建设滞后,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以各高校建设的校内就业市场为主,云南省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存在建设水平较低、用人单位层次不高等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贡献明显不足。同时,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就业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不能适应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④劳动监察力度不够,劳动关系不够和谐。当前人社部门劳动监察力度还不够,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用工不规范的情况大量存在,如社保制度不落实,劳动制度不执行,不签订劳动合同等情况。毕业生在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权时间长,维权成本高,被动接受的情况比较普遍。
3.2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云南省共有高校69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38所,全国“211”高校仅有云南大学一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较少,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不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处理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办学资源的不足,导致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重教学轻实践”,学生缺乏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②高校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社会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的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未能直接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与现实需要脱节,缺乏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及时反馈;有的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窄,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的毕业生视野较窄,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较弱;有的高校未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在师资力量有限甚至缺乏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或开办新的专业,由此带来教学水平不高等后果,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导致就业质量降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造成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
③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在课程教学基础上,要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以及讲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近年来,云南省大多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体系建设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有的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就业教育覆盖面不广;有的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到学生毕业阶段开设,教育作用有限;有的高校实践活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很多高校提供的并不是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要。
3.3 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就业能力有待加强
①就业期望脱离实际。部分大学生尚未完全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客观现实,自视为“天子骄子”,职业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立刻能找到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越、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不正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片面去追求所谓“好”的工作;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味追求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稳定的工作岗位;很多云南籍毕业生存在“家乡宝”的观念,不愿意出省甚至不愿离开昆明就业,更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创业。
②就业能力有待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时自主择业、平等竞争,不但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全体劳动者之间的竞争。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哑巴”英语,办公软件使用不熟练,缺乏沟通能力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成了只会考试不会动手的“活动书柜”,而不是单位需要的人才。有的大学生不珍惜宝贵的大学学习时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导致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难以找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4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4.1 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健全就業市场,拓展就业渠道
①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源泉,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在规模就业的基础之上提升就业质量才有意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要抓住桥头堡、“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依托经济增长开拓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大力支持就业能力吸纳较强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以满足就业需求。
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活力、创业潜力的青年群体。云南省要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创业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加大“贷免扶补”、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搭建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平台和载体。
③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级人才招聘市场的管理与整合,尤其是加大大学生招聘市场建设力度,建立供需双方的有效交流平台;要建设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就业岗位、就业创业培训的相关信息,提供毕业生求职、创业、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人社和教育部门要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积极引进中央企业、省外重点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等高质量的用人单位到云南省高校招聘,挖掘和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
④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劳动关系。坚持阳光就业,加强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的监督检查,录用高校毕业生要依法、依规进行,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严格贯彻落实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对招聘、用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要严厉惩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⑤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元化。在拓宽毕业生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主渠道就业的基础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毕业生增长能力、磨砺意志、筑梦圆梦的广阔天地。要深入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落户条件、服务期满考录机关事业单位适当优惠等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和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4.2 高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①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任课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心和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感,不断提高师资水平;要强化教学与科研结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促使科研资源汇聚于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订单式”、顶岗实习等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与人才培养互动反馈机制,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动脑筋,用就业质量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云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高校,缺乏大师级的学者。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好的高校,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發展、建设富民强省的重大意义,集中优势资源,分层次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大学,培养和引进一批知名的大师级专家,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及实践活动的质量,构建分年级、分层次、各有重点、首尾呼应的就业指导体系,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内涵,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要进一步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毕业生理性分析判断就业形势,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
④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思路之一。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好不低于32学时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到教学主渠道,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增强创业指导力量,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邀请一些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强化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平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业。
⑤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分类指导,特别是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大学生和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提供“三重点一优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优先推荐)的“个性化”就业服务,采取“一对一”实名动态援助和就业导师制等措施,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精准帮扶,力争就业困难群体充分就业。
4.3 毕业生自身积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①加强学习和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竞争力。大学生要充分珍惜大学学习宝贵时间,抓好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广泛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和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毕业生要要学习和知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正确判断就业形势;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克服攀比心理、茫然心理和消极依赖的心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求职培训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毕业求职时要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就业招聘活动,努力提高就业满意度。
5 结束语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就业质量的提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任务。就业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已引起政府、高校和毕业生的多方关注和共同努力。在逐步提升就业质量的过程中,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机制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在实施提上就业质量各项措施的同时,云南省应建立由高校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协调,人社部门和信誉较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一起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宏观就业环境调查分析,人社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状况进行调查,其他指标可委托信誉较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以问卷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调研。相应主体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相互合作,互相监督,增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为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12-14.
[2]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国内外就业质量研究的理论和政策综述[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71-74.
[4]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8-21.
[5]李业昆,赵喜哲.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239-240.
[6]徐永利.“金砖四国”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偏离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