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的“二次批改”

2017-04-18邹丽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错题题目解题

邹丽虹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业的细心批改,同精心备课、认真授课、耐心指导、交流情感等环节同等重要,都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故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不惜精力,以期将此工作细到极致,鉴于此,顺势而为“二次批改”,其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作业二次批阅过程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自检;既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问题的纠查,也是反思、寻找最优化教学方法的契机.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二次”,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传达一种见解,提倡一种做法,是泛指而非实指,三次、四次也未为不可.

实践中,作业的“二次批改”意义非凡,其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层面来看,基于严格的监督,作业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证.不良的学习倾向得以纠正,知识点基础更为扎实.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锻炼、提高.学习自信心得到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渐趋养成.从教师层面来讲,学情的了解有了第一手的资料,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自检,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研究,点滴积累、厚积薄发,塑造自身教学风格.

然则,可用何法加以实践运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作业的“二次批改”浅谈几种做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提示型二次批改

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业批改最常用的标记自是打钩或者打叉,作为最讲求科学性的学科,对错当然是关键所在.但教学毕竟不是科学研究,这种批改方式,有时显得比较冷漠、死板,缺了些人情味.试想,当一名学生翻看自己的作业本,发现里面一片红的错误符号,苦费心力却只得到教师简单的两笔,心情肯定比较糟糕.次数一多,深有挫败感,学习积极性岂能不受打击?常见自尊心强的学生,甚至会偷偷地把几面作业给撕掉,我想撕掉的不仅仅是作业吧!此后,根本无心纠错、订正,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知识体系支离破碎,积重难返,进而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学科成绩自然是每况愈下了.

从心理学看,每个孩子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都需要获得表扬的动力,如若不可,退而求其次,能得到重视也能补偿心理缺失,而“提示型二次批改”则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契机、交流的平台.前提是,教师需有一双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要有指出改进“门径”的智慧.

例如,在做因式分解的题目时,某名学生的解答如下:

(1)x3-x=x(x2-1);

(2)4x2-16=(2x+4)(2x-4);

(3)(x2+1)2-4x2=(x2+2x+1)(x2-2x+1);

(4)(2x-1)2-1=2x(2x-2).

初看难免有些恼怒,该学生的解答没有一题是答对的!但平心静气,细细看来,其实这名学生在分解过程中,都解出了部分,只是没有分解到底而已,如若教师批改时就用一个红叉来回应,那对这名学生来说,真的是有些简单粗暴了.他也是进行了一番努力,关键是至少他对因式分解也并非是一窍不通,只是没能考虑周全.如若教师在批改之后,写上几句提示、评语、看法,那就很不一样了!“很可惜,差一点就对了”,之后再在每道题上提示一下,(1)旁可写“接着用平方差公式”,(2)上可写“可接着用提公因式法”,(3)上可写“接着用完全平方公式”,(4)上可写“接着用提公因式法”.待他订正好之后,进行二次批改时,若能打上红钩,此时即便无话,想必这名学生心里也是大不一样了.逻辑上讲,其一,他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说明他可以攻坚克难,且对该类题型并非真是一窍不通,增加兴趣,提振信心.其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相信自己对因式分解会掌握得更加牢靠,且将来要是碰到其他困难,也有坚持下去的底气.其三,产生“也许一些以前不会的问题我可以试一试”的想法.

一些几何题目,学生时或无从下手,交上来只好“开天窗”——空白一片.这种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示.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他在图形上添上一条辅助线,然后,旁边写上鼓励性的旁批“试试看,相信你可以的”;若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我们除此以外,还可于旁边写上一些证明的要点.尽量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解决问题,确保所给提示符合“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果实”的情形,如此一来,学生对该知识点就会印象比较深刻,掌握得更加牢靠.

另外,有好些题目是可以一题多解的,有的方法可能简单一些,另有一些相对而言就复杂些.作业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有些学生解对了,但方法相对烦琐,可在旁边写上评语:“你很棒!想想能不能用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方法试试看!”这样的“二次批改”就不再拘泥于对错本身,真正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愉悦中掌握了最佳思路,拓展了思维.

二、集体二次批改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错题本极为重要.作为学生错题的汇聚载体,点滴记录了学生各知识点掌握历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经验教训的心路历程.对于其中的一些计算类型的错题,拟采取集体批改的模式.

教师统一收齐订正好的错题本后,将批改的任务下放各学习小组.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協调组织而建立,成员能力有高低,但组际间保持平衡,以确保批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请对应层次的学生批改,形成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批阅氛围.

如此,不仅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易于激发学习激情,更让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客观上,数学的解题方法存在不唯一性,学生通过对其他学生的订正的思考、讨论、批改,观察自身订正的成败、优劣,碰撞、融合,学习到多样的解题方法,发散了解题思路,提高了解题效率.

三、面对面二次批改

从经验来看,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存在问题.反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由于课后练习针对性强的客观实际,掌握一般不成问题.所以,前者在新授课后的作业订正中,往往问题比较突出,此时采用当面二次批改,就比较科学、高效了.

逻辑上讲,新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日积月累,问题越积越多,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难以建立,直至不可收拾,对数学也就越来越没有信心,成绩自然是不能提升了.教师若能及时干预,严加督促,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另外,这种问题的学生,常见而不普遍,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却又不多,所以,教者应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进行辅导,以二次批改为抓手,及时提醒,强化辅助、督促,手把手地教他们二次订正,面对面地说一些鼓励性话语,快速找到知识点掌握过程中的症结所在,对解题过程每个步骤都能当面批改,放慢理解节奏,学会正确的解题思路.在心理上,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决不能使这部分学生因为理解慢的原因而掉队,这是一位教师应有的决心.

对于一些成绩在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此法同样适用.有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比如,中考综合卷中的最后三道大题,这种拓展性题目,往往是分成了好几个小题,对思维素养的要求较高.平心而论,即使教师详细评讲过,提示过一些解题思路,但若要求学生全部完整地求解出来,难度依然不小.如若采取当面二次批改的模式,一道小题一道小题地解决,完成一个当即面批一个,订正之前或碰到困难时,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做一定的提示,尽可能地使得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一综合性大题少些畏惧,不开“天窗”,具备一定的解决能力,增加学生考试得高分的可能性.水涨船高,课堂才有走向一定深度的可能,才能涌现“精兵强将”,营造气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勇解难题的精神.

总之,作业的“二次批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有效降低班级中低分的出现概率,减少学困生.能加深课堂难度,进而大幅提升学优生的上限.另外,教无定法,作业二次批改中涌现的诸多做法,只是众多优良教法之一,我觉得在该法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对教学工作极致细化的追求,对知识的尊重,对教法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才是最本质的.

猜你喜欢

错题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圆”易错题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