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历史课堂模式 实现复习温故知新

2017-04-18刘冯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课堂

刘冯

[摘 要]中考复习是一个短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教师要创新课堂,把握复习阶段教学的新特点,明确方向,寻求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突破,推进复习,让复习有新意,让学生有收获,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新发展。

[关键词]创新课堂 复习阶段教学 精准引导 变化呈现方式 梯度推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3

中考复习是一个短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知识点多,没有新鲜感,常提不起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对教师而言,容易将复习看作知识回顾,或以练代教。历史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探究性,考查形式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避免走机械重复的老路,而是要寻找到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新增长点。复习课应更侧重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规范学生的解题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和觉悟。教师可以从课堂主体、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推进课堂模式的变化,让课堂充分体现出复习的新特点,赋予课堂新鲜感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精准引导

复习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时,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坚持复习学案的问题化设计。即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成典型的问题。通过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旧知识,自主思考,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形成新认识。比如复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笔者设计的问题有:(1)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时期在对内、对外关系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3)明清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何?“闭关锁国”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明清时期哪些重要文化成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展开复习,既在每个问题的复习中夯实、深化了基础知识,又把整个单元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

其次,坚持教师适时而精确的引导。教师是复习的主导者、组织者。高效的组织引导,恰如其分的点评讲解,会让知识复习更具逻辑性、系统性,使解题方法更具科学性、规律性。比如复习九年级上册《中古欧洲社会》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学生对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不容易理解,于是笔者指导学生联系教材第30页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及第31页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并逐一讲解每一层领主和附庸的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学生就能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准确的认识。教师及时介入,系统讲授和精辟分析,运用比较准确和规范的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内容起了点拨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探索自主复习的新形式。除了鼓励学生回忆、记忆、质疑、总结外,还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班级讨论等形式,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变化呈现的方式,增加跨度和密度

中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全面考查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解题、评讲、巩固是历史复习的新常态。习题成为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同时,课堂知识呈现的跨度、密度也增大。首先,教师要精编复习要点,避免漫天撒网,精选练习,拒绝题海战术。复习要点的编写要突出核心知识、关键词语,并适当延伸和补充。在突出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知识的运用内容,让学生拓宽视野和提高能力。习题训练是检验复习效果、发现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近年中考题和各地模拟题进行研究、改编和创新。题目的选择要有梯度,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以及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题目的编制和选择还要准确结合时事热点。比如201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60周年,在复习中笔者为凸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而精选了这样的题目:根据材料(饼状示意图略)概括指出从1952年底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并概述这一变化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什么里程碑意义。它要求学生在回应时事热点的同时,呈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其次,精心评讲,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具体题目,找到一般性的知识、方法和思维问题,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讲选择题时,笔者要求学生从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圈画的关键词、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自主评讲,教师再归纳。评讲非选择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先阅读题目,再阅读材料,圈画关键词,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简列解答提纲,然后落笔规范作答。最后,关注解题过程,重视巩固提高。复习中各种模拟考试接踵而来,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放在表面的分数上,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评讲而轻巩固。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仅让学生体验成功,更要暴露问题,将重点放在学科知识、能力、觉悟的检验和提高上。

三、三维目标梯度推进,凸显价值目标

中考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而且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是检验三维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途径。材料分析题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型,也是最令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从学生的作答情况看,当今历史教学与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南通市2016年中考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背景和目的。据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略)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2)请你结合材料(材料略),说说张謇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道题目的设置顺序明显体现出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梯度性,对平时教学和中考复习的指向性很明确。学生对第(2)题的回答仅仅局限在张謇的爱国精神,没有反映出特定时代背景下该人物的特殊人格品质。这暴露了中考复习片面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价值目标推进的毛病。学生只有认识了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背景、目的和过程的艰辛曲折,再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復习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逐步推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渗透。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并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三个目标又具有独立性。复习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的全面性,注意三维目标设计的梯度性。教师要通过整体布局,逐步推进,适时调整,整合优化,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到复习各个环节中去,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张謇的创业活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且张謇又是我们南通人永远的骄傲,因此复习与上述中考题有关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笔者将张謇的创业活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从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历经的过程去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感悟张謇的创业精神和优秀品质。这样三维目标的落实就会得到稳步推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近几年的历史中考依标扣本,开放灵活,给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都发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只有顺应新形势,积极探求高效、创新的课堂复习新模式,常教常新,学生才能温故知新,其知识、能力和觉悟才会获得新发展。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创新课堂
初中生化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创新课堂让高中历史教学更加生动高效
基于问题驱动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与启示
新形势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探索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策略
引导探究创建“新”的语文课堂研究
创新课堂设计激活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转变
浅析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