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及其培育
2017-04-18李婷婷
李婷婷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对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培育关系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代大学生对幸福内涵的理解、目标的确定、价值的追求等方面各有不同,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小环境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相应地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问题;培育
德鲁·福斯特曾说过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的根本追求。所谓幸福感,是指人内心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某种主观感受,它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方面。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育,成为高等学校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的核心所在。
一、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迅速转型,当代大学生拥有形态各异的幸福感。大的范围来说,大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是积极的。他们总是将自己追求的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能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处理好他人利益与自我利益的关系。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处于中等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在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上,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就是有付出就要有收获,表现出一定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价值取向。而对于精神层面的目标追求欠缺。是种片面狭隘的幸福感。这种负面影响是受社会上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享乐欲望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把幸福看成纯粹的感官享乐,沉湎于花天酒地的享乐主义的幸福感。有一些大学生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将自己的幸福凌驾于他人利益甚至集体利益之上,很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果,而是直接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在对幸福价值的追求上,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对于幸福缺乏主体创造意识。只注重索取不注重奉献,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使她们缺乏感恩意识,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思回报,更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还有部分大学生不明晰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致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消极悲观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态度。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就业压力和教育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体制把学历与就业资格、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特征的学历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幸福渐行渐远。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当代大学生渐渐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和自己的最初理想,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让幸福感离他们越来越远,这又怎么能让大学生感到幸福?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因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
2.从家庭环境来看,父母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接近50岁的中年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致使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对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多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子女多有过高的期望值、甚至“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感体验,乃至一些大学生因为害怕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而引发了焦虑和苦闷等消极情感。
3.从大学生自身原因来分析,受到大学生思想认识因素的影响。由于自我意识水平有限。一些大学生因身材矮小或外貌有某些缺陷或者出身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從而“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相反地有些大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我,过分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常为自己设计过高的目标,一旦触及现实社会的种种障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就会暴露,从而产生焦虑和苦闷的不幸福感。当代大学生的性格不够成熟理性,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爱情的追求浪漫而又不切实际,往往难以接受情感上的挫折,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而有些学生对于大学里的情感只是纯粹的跟风,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才是幸福,等感情真的来的时候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致使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恋爱幸福感的缺失。陷入惶恐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中。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1.从社会和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就业辅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人际关系的能力。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认清就业形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学生失恋后的心理调适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心理辅导使得很大一部分存在情感困惑的同学走出困惑,重新建立自信,并且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关系。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的机会,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长知识、长才干,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2.从家庭方面来看,需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情感的依托地。从小到大,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来促进孩子感受到家的幸福,创造一个温馨民主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时常告诉大学生应如何回避危险和克服恐惧,会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这样会有利于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会提高幸福感的水平。
3.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需要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当代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驾驭自我,找准最佳的人生定位,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和超越自我。完善个性品质,提升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精力充沛,意气风发,但同时又缺少生活的历练和磨难,不成熟理性,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感知、创造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