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2017-04-18曹明玉
曹明玉
(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71199)
莱芜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曹明玉
(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71199)
莱芜大姜已成为莱芜市发展创汇农业的主导作物。根据出口大姜的标准,以高产和高效为目的,结合国际优质大姜的栽培经验,根据标准改革传统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的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出口大姜生产的栽培管理措施。
出口;大姜;高产;栽培技术
莱芜大姜出口标准一般要求:姜块肥大,块重0.25千克以上,色泽鲜艳,表皮光滑,茎块紧凑,无病虫斑害。种植地块选择土层深厚、水浇条件好、地势平坦、耕层松软、有机质丰富、保肥保水抗旱能力较强,且远离城市、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以及周边无“三废”排放的企业,农田大气环境良好,灌溉水质、土壤环境均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肥沃地块。
1 整地施肥
选择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即选择有机质丰富、松软透气、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或中壤土地块,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pH5~7)。姜的生长期长,要求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通常于前茬作物收获后,便进行秋耕,深翻25~30厘米,第二年土壤解冻后,细耙1~2遍,将地面整细整平,播种前开沟做垄。一般按东西方向开沟,沟距60厘米,沟宽25厘米左右,沟深10~12厘米。进行集中施肥,具体做法是:用窄镢沿姜沟南半侧开一条小的施肥沟,然后将基肥施在施肥沟中,每667平方米用充分腐熟的厩肥60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使粪土充分混合均匀,再将姜沟整平即可进行播种。
2 培育壮芽
2.1 晒姜和困姜
清明前后,从井窖内取出姜种,用清水洗去姜块上的泥土,晾晒1~2天。晒种的作用是:一方面是提高姜块温度,促使迅速发芽;另一方面是减少姜块中的水分,防止姜块腐烂。经过晾晒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草帘,促进养分分解,叫作困姜。经过2~3次晒姜和困姜,便可开始催芽。
2.2 选种及处理
选择无病、无损伤的较大姜块作种姜,每块重100克左右,具有1~2个壮芽,晒白口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6小时,之后捞出,用草木灰蘸伤口,以防姜瘟病。凡肉质变色、有水渍状、表皮易脱落的姜块已感病,不能作种姜使用。
2.3 催芽
利用塑料阳畦进行催芽,在畦床底部及周围铺一层10厘米厚的麦穰,既保持黑暗又疏松透气,而且保温。白天畦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夜晚加盖草苫。发芽温度控制在21~25℃。当姜芽生长为0.5~2厘米,粗为0.5~1厘米停止催芽,进行播种。
3 适时播种
姜性喜温暖,不耐旱不耐霜,必须在温暖无霜的季节栽培,一般采用春播,在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已催好芽的大姜掰成100克左右重的小块,选用具有壮芽的肥胖而丰满的姜块作种。播前浇透底水,底水渗下后即可排放种姜,采用平播法,即按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将种块水平摆放沟中,使姜芽朝向南或东南,然后将种块压于土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即可。随排种随用潮湿细土盖在姜芽及种块上,每667平方米约用姜种500千克,一般每667平方米种植5500株左右。
4 遮荫
姜不耐高温,不耐强光,在花荫状态下生长良好,因此要进行遮荫。通常于生姜播种后20天快出苗时,在姜沟南侧拉上遮荫网或插上玉米秸并编成花篱,高70~80厘米,稍微向北倾斜。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光照渐弱即可除去遮荫。
5 合理肥水管理
5.1 浇水
为保证顺利出苗出壮苗,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直到出苗70%以前一般不再浇水。出苗后要浇第一水,然后中耕保墒,幼苗期前以浇小水为主,供水要均匀合理,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夏季暴雨之后应及时排水,以防姜田积水,同时最好浇井水降温,以免引起姜块腐烂。立秋以后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一般4~6天浇一次大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3~4天浇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土,有利于下窖贮藏。
5.2 施肥
幼苗期适当追肥。苗高3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5千克。立秋前后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快,为满足其迅速生长的需要,期间撤去遮荫网或花篱,进行“大追肥”,此期需肥量大且养分全面,每667平方米施豆饼70~80千克,复合肥15~20千克,硫酸钾20千克。追肥于植株基部约15厘米左右的沟中,后覆土封沟培垄,最后浇透水。9月上旬以后,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主要是地下根茎的膨大,为了保证养分供应,此时可根据苗情,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千克,硫酸钾15~20千克。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后进行二次培土,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当姜苗长至6~8个分枝时正是根茎旺盛生长期,需施用补充肥,每667平方米追施复合肥20~25千克。
6 病虫害防治
6.1 姜瘟病
姜瘟病一般在6~9月间发生,7~8月为盛发期,姜瘟病菌主要来自田间土壤中的病残体、带菌姜种。病菌可在土中存活2年以上。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水流进行传播,地下害虫也能传病。带病种姜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姜瘟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1℃时最适宜,20℃以下或35℃以上病害发展明显受到抑制。高湿发病重,特别是当生姜生长盛期遇上时晴时雨天气时,更易引起病害流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姜瘟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难度大,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
6.1.1 农业防治:①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与豆科、百合科葱属植物轮作为最好,也可与大白菜、玉米、甘薯、小麦轮作。②严格选用无病姜种。选用无病脱毒姜种。最好选用脱毒姜种或下种前精选姜种,凡有水渍斑、表皮易脱落或掰开姜种有黑褐色圈及用手挤压有白色汁液溢出的,为带菌姜块,不能作种用。③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④夏天最好用井水灌溉。防止水源污染,忌漫灌、浸灌、窜灌。⑤施净肥。不要用病株残体沤肥,保证肥料无菌。⑥控制蔓延。发现病株及时铲除,而且要挖出相邻的无病植株,集中销毁。每穴撒消石灰1千克或漂白粉0.125千克消毒。
6.1.2 化学防治:在生长期用5%硫酸铜、72%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灌蔸,每窝0.5~1千克,或用农用链霉素2克+抗生素60毫升+水100千克,或新植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各2克)+水100千克,每窝0.5~1千克,或用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用药液45克/平方米于齐苗期和病初灌蔸。用50%退菌特、45%代森铵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6.2 玉米螟
可灌注80%的敌敌畏1000~1200倍液,连续2~3次即可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绝对禁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7 适时收获
气温在8~18℃是生姜生长适宜的温度。大田收获生姜最佳时期在初霜后。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使生姜延迟生长20~30天后收获,每667平方米可增产生姜1000千克以上。
8 贮藏
采用井窖贮藏,窖深6米左右,挖2~3个贮姜窖,窖温保持在11~13℃,要求几乎恒温,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以上。入窖前,彻底清扫,用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及敌敌畏等杀虫剂进行处理。姜入窖后,可用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生姜入窖前期,及时通风,不要盖窖口,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以防闷姜。于“冬至”后,逐渐盖住窖口。检查人员入窖前要注意先通风,点烛火试验,以防发生意外。
生姜和干姜的区别
生姜:生姜具有辛温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饮,解鱼蟹毒等功效。尤其在解热、止呕和解毒3个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所以在临床上,生姜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所致的伤风感冒、头痛鼻塞、发热咳嗽。以及胃寒呕吐、鱼蟹毒等。生姜可以直接食用。例如,用鲜姜30克切片与红糖煮水,趁热喝可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经期腹痛;而将鲜姜榨汁饮用可治胃寒呕吐、咳嗽痰多等,吃鱼蟹时加些姜末与醋,可防鱼蟹之毒。
干姜:干姜具有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等功效。尤其在暖胃、通脉具有独特功效。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亡阳虚脱、手足厥冷及咳喘之症等。干姜不可直接食用,常和其他中药配伍组方煎汤服用。例如,用于脾胃虚寒的理中汤,寒饮咳喘的苓桂五味姜辛汤等,其中均以干姜为主药之一。另外,当阴寒所致亡阳虚脱时,可用干姜加附子以增强祛寒作用,具有回阳救逆之疗效。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4.006
曹明玉,山东莱芜人,大学本科,农经师。
主要研究方向:生姜、大蒜及野菜的新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