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意蕴及其培养

2017-04-18王金吉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3期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

王金吉

摘 要:创造性人格具有启动、导向、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功能。在剖析创造性人格内涵及其一般特征的基础上,从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环境、重视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86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拥有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大学生是國家最宝贵的人才来源,担负着建设国家未来的重任,大学生的创造性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创新水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也就十分必要。

1 创造性人格的内涵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在一篇有关创造性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创造性人格”的概念。他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创造力就是最能代表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各种能力。那么,创造性人格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曾给出过众多不同的界定。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将创造性人格理解为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的集合,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代表了国内多数研究者的观点。第二类,将创造性人格看作对促进创造成果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情绪、情感、道德等)的总和。第三类,认为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理性因素(思维、逻辑认识能力等)和非理性因素(兴趣、信念、动机、意志、情感、潜意识等)。

以上几种观点,对创造性人格内涵的理解大为不同,直接导致了创造性人格外延的大小差异。要对创造性人格的内涵做统一界定,就如同对人格这一概念做统一界定一样困难与复杂。那么,采用第一类观点,将创造性人格理解为一种对创造性活动有促进作用的个性特征集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简便,又易于接受的做法。

2 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特征

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独特人格特征到底是什么?研究者们做了很多研究,既有针对高创造性个体的研究,也有针对普通个体的研究;既有针对一般创造性人才的研究,也有针对特定领域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如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家等;既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由于对创造性人格内涵的不同理解,再加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有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此,整理列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首先,吉尔福特总结出了8种创造性人格特征:(1)高度自觉和独立;(2)求知欲旺盛;(3)好奇心强烈;(4)知识面广和观察力强;(5)讲求理性、准确和严格;(6)想象力丰富;(7)幽默感;(8)意志力强和专注。巴伦(Barron,1955)认为,创造性人格具有爱好广泛、判断独立、有主见、不向压力屈服、表达欲望强烈等特征。弗瓦林(Vervalin,1962)认为,创造性人格具有以下特征:高智商,开放性,突破固定思维,敏感,灵活,独立,质疑,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新方法。菲斯特(Feist,1998)的研究表明,创造性的高低与一些个性特征差异有关,如想象力、自觉性、敏感、野心、傲慢、自治等。塞尔比(Selby,2005)的研究验证了个性、态度、偏好等个人品质与创造性人格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研究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自己对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看法,如赵冰洁(2001)将其归纳为坚毅的精神、富有幽默感、高敢为性、高成就动机、独立性强、低焦虑等六方面。

3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路径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因此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进行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

3.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创造性人格培养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首先,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尚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需求。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方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但就目前整体来看,这与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等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强,他们容易产生惰性和习惯于被动式学习状态,不善质疑、不敢批判,故此就缺乏独立性、探索性。

3.2 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肖川(2007)在“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禁锢个人创造力的强大力量,亟待我们对其进行反思乃至变革”。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来激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呢?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平台,激励和表彰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及成果,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稳定形成。第二,提供优良的物质环境。这包括强大的图书馆资源,各种丰富的俱乐部、活动室、宣传栏等。第三,营造轻松、自由的精神氛围。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根本原因是被教育成了遵从权威和墨守成规的流水线产品,缺乏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批判质疑精神。

3.3 重视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

高创造性的教师往往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教育观和教育教学方法等,能自然而然地将教学活动作为创造性活动来展开。他们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积极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性探索;还善于创设积极、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并建设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就必须重视教师创造性人格的示范作用。

3.4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必须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入手。首先,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第二,从传统的保姆式、填压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独立性。第三,从单纯重视智力因素培养转变为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第四,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第五,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第六,要打破常规的程序化教学,从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出发,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补充教育的艺术手段,激发和促进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3.5 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如果没有主体精神和充分的创造自由,就没有所谓的创新。因此,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必须要建立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这就需要改变过去僵化死板的教学管理制度,减少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给予学生自愿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给他们更大的自主空间和个性选择的自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最终实现对其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444-454.

[2]杨俊岭,曹晓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2,(3):86-88.

[3]唐磊,王恩娟.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