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公安的“即时应用”培训模式
2017-04-18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政治部
文/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政治部
呼伦贝尔公安的“即时应用”培训模式
文/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政治部
为更好地贯彻上级公安机关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的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公安局立足本地区的特点和公安工作实际情况,紧盯实战需要和民警需求,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了“即时应用”培训方式,走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之路,持续提升了民警尽职履责的能力和素质,助推了公安工作的全面进步。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背景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边境线总长1700多公里,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分散,点多、线长,治安形势复杂。呼伦贝尔市公安局现有民警4750余人,警务辅助人员2860余人,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警力不足问题日渐显现,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对管辖面积来讲警力不足。由于管辖面积大,出警半径长,每名民警平均管辖面积约530余平方公里。二是民警年龄结构已呈老龄化。50周岁以上的正式民警约1430余人,占总警力的30.26%,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使得民警身体状况堪忧,已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三是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正对民警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公安机关坚持走素质强警之路,按照公安部、公安厅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的相关部署,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训练的工作体系,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教育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深化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问题更加凸显,已经成为阻碍队伍职业化、正规化进程的瓶颈。
为此,呼伦贝尔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王树泉组织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教育训练问题,并要求政治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调查显示,制约该局教育训练发展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集中培训周期长、成本高,与基层经费紧张、警力不足形成矛盾;二是在现实工作中,虽然对基层局领导、所队领导的培训和轮训工作开展得较好,但对广大基层民警的轮训不仅难以组织实施,而且多警种办班重复培训的现象严重,无法实现全员覆盖;三是许多集中培训存在不分层次的“大锅饭”现象,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民警每天都处在执法一线,培训需求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直接影响了民警对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和效率欠佳;四是新知识、新技能培训跟不上现代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即使开展了相应培训,民警在工作应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及时解答;五是集中培训解决了普遍性的共性问题,但民警的个性需求却依然得不到满足,这不仅很难提高民警履职能力,也令工作中的突破与创新困难重重。
定位
问题找准了,关键是如何对症下药。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讨,一致认为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必须符合民警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走精准化培训之路。为此,政治部组织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政治部提出的全新的训练模式,从价值取向、目标取向、观念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完善,为“即时应用”培训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海狼突击队来呼伦贝尔开展狙击手“即时应用”培训
2015年下半年,该局政治部从理念和设计层面上构架起了“即时应用”培训模式的基本框架。“即时”就是及时,突出一个“快”字,强调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应用”就是实战,突出一个“实”字,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运作方式是:民警提出申请,政工部门统一协调师资与经费等事宜,第一时间作出培训安排,专兼职教官或外请教官负责具体授课并由民警作出评价,政工部门后期跟踪考核。
“即时应用”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灵活,方便快捷。申请人主体资格不受任何限制,可以是任何人;培训时间、地点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内容和次数不受任何限制,只要遇到难题就可以提出培训申请;授课时长不受任何限制,可长可短,学会为止;授课方式不受任何限制,既可以面对面、手把手,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解疑答难;组织方式不受任何限制,既可以“一对一”讲解,也可以集体授课或集中办班。
主要做法
“即时应用”培训就是以民警在实战中的培训需求为基础,各级公安机关迅速协调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对民警开展培训的一种方式。
“即时应用”培训的特点是“快、实、全”。“快”就是方法灵活,方便快捷,按照培训暂行办法,基层培训申请的回应被控制在24小时以内;“实”就是管用实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全”就是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培训对象和公安业务的全覆盖。
为确保“即时应用”培训取得实效,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政治部也做了以下充分的准备:
科学化整合,实现全警覆盖。首先,在分工负责上,明确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各级政工部门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组织顺畅;其次,在统一思想上,组成“即时应用”培训模式宣讲团,分赴全市各地进行宣讲并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动员到位;最后,在整合师资力量上,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专兼职教官的基础上,该局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上海公安学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素质强警平台、整合教育协作地区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发布了“即时应用”培训招贤纳士的消息。目前,已有74人被纳入该局“即时应用”人才库,如著名散打运动员宝力高,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志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专家范中杰博士,福州市公安局“海狼”突击队教导员彭敏,著名长征史研究专家、遵义市旅游局原局长黄先荣等。
即时化学习,解决工学矛盾。民警可在“即时应用”培训中自主提出培训需求,各级政工系统统筹安排培训师资,灵活确定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第一个提出培训申请的是海拉尔公安分局正阳街派出所,他们上午提出了培训需求,下午就有教官上门指导。如果有较少或个别民警提出申请,就会采用个别指导的培训方式,直到学会为止。十人以上提出培训申请,还会考虑以集中办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该局政治部依托公安网自主研发了可分级操作的“即时应用”培训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培训申请审批和查询统计等功能,将培训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制作成微课,链接了自治区公安网络学院,使之具有了网上学习功能。该局训练支队制作了140余个常用的业务学习微课程,并依托公安网开展菜单式教学;各地公安机关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的形式对各警种的业务问题进行答疑。
个性化定制,确保有的放矢。“即时应用”培训有效地激发了民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到了“干什么、学什么”,实战导向明确。政治部先后制定了《呼伦贝尔市公安机关即时应用培训暂行办法》及民警考核相关规定,对岗位民警在履行职责时发现自身知识有欠缺,又不提出培训申请,而影响工作的,不允许评优、评先进。截至目前,“即时应用”累计培训民警8210余人次,是以往同期培训人数的2.5倍。
效果
在具体工作中,“即时应用”培训为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在受训人员方面,一是民警自身培训需求得到了满足,学习动力十足。二是使民警更加明确岗位职责任务。三是得到互学互教平台。在培训效果上,一是教育训练资源整合达到最佳效果,培训对象得以全覆盖;二是培训实战导向明确;三是教学相长,储备了公安人才。
2016年8月8日,该局组织了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高校的四名院长、七名博士生导师、两名硕士生导师参加的“即时应用培训”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即时应用”培训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新的突破,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训练理念方面,强调服务基层、为警兴警、突出实战;在训练模式方面,从静态到动态、从粗放型到精细型、从普及型到专业型;在训练机制方面,政工搭台、警种唱戏、全局互动,局内局外互动,进而形成实训网络;在训练方式方法方面,短、平、快,方式灵活多样,方法不拘一格,讲究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训练模式的创新,达到了快速便捷、实用管用的目的,在满足民警的岗位需要和个性需求的同时,契合了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的要求,在公安系统,甚至是各行各业都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
未来
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公安工作实际,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在教育训练方面的下一步工作方向是: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继续提高对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从而统筹资源、聚合力量,提高教育训练的质量和效能。二是明确训练标准。出台警种岗位能力标准和训练标准,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完善“互联网+”的实践。不断强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建立边疆地区警务实战训练平台,汇集更大容量的大数据,成为高端智库。三是加强教官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层次、分类管理的师资储备,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模块。四是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将“即时应用”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碎片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