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村普通高中政治课堂生动起来
2017-04-18梁素兰
梁素兰
[摘 要]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内向、不好表现的性格特点,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为此,农村普通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通过导学增趣、语言激趣、降低门槛等途径来增强政治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关键词]农村高中 生动 导学案 语言 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74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三个主要特征之一的“生动性”,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情感问题,即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乐意学习或者学得是否快乐。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在日常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本人发现农村普通高中的政治课堂上教与学两者的状态都比较沉闷:教师拼命说教,学生被动倾听;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其中的原因除了本学科的内容特点影响之外,还与农村孩子内向、不好表现的个性有关。本人曾对该类学校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实现“乐学” 和“学乐”的目标进行了实践探讨,经反复论证后归纳出如下几点做法。
一、导学增趣:增强导学元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起学生好学、乐学的热情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理论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的论述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这一理论提示,教师应积极寻找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路子,而当前创建高效课堂最基本的途径是使用“导学案”导学。这个途径能否将学生的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发出来,关键是看“导学案”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学生对它的兴趣有多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或者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在“趣”上下功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趣例或引入新的趣点。而思想政治课各板块的内容均源自于生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漫画、典故、寓言故事等写进导学案里,把抽象的原理和概念通过比喻形象化、举例具体化、故事通俗化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如,高中政治常识中的政治文明、参与民主管理等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不感兴趣,对教材内容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借每年“两会”召开之机,调整教学内容,把教材第三单元第五、六课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提前引到课堂上,并且在设计导学案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记者,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跟踪了解整个过程,对政府工作报告尝试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模拟反映意见。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政治文明、民主管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也提升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主动参与意识,兴趣油然而生。
再如,对《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企业的经营》的导学情境设计中,可以如此设问:“假如你和你的死党、闺蜜、舍友要在高中毕业后在家乡成立一个公司,你认为成立什么样的公司比较好?有无具体设想(如经营目标、分工、范围等)?你们打算如何经营该公司以取得成功?”
如此设置导学案不仅让问题紧扣教材内容,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设计的问题少而精,避免了学生望而生厌、望而生畏的初次印象。更重要的是,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思索密切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这种以生活为基点的情境创设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所以乐意去学。这就是通过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因“趣”生“乐”,从而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没兴趣到感兴趣;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少到知多,最终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学习的效益。
二、语言激趣:增强教师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情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最直接的工具,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效果等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用好它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用不好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兴趣全无,厌恶学习。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首先是口头语言。同样的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口语表达出来,听者的感受就不一样。平铺直叙的语言就像白开水,索然无味;风趣、幽默的语言犹如菜肴中的调味剂,让人听后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入耳不忘。因此,政治教师在解释枯燥无味的理论概念时,更要注重口语表达的技巧,将抽象的内容用亲切、通俗、有趣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如,在上高一经济生活常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内容时,插入一首名为《钱币进上万》的壮语山歌,使学生在熟悉且风趣幽默的语言环境中既了解了货币的作用,又感受到了勤劳致富、依法收益的光荣,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又如,在讲“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改变会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时,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可以请学生分析“男人没有了女人将一无所有”这句话的意思。这时教室里肯定热闹起来,男学生会说 “男人没有了,女人将一无所有”,而女学生则强调“男人没有了女人,将一无所有”。双方会争得不可开交,兴致盎然。然后教师来总结:“男人女人一样重要,谁都离不开谁,因此要搞好团结。” 最后通过这个例子强调: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改变会引起质变!将话题巧妙地转移到哲学观点上来,使学生进耳不忘!这样的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有時,教师可以针对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讲壮话的实际,讲课时适当穿插一些壮话,以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促使他们更乐学。
其次是肢体语言。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不时地走进学生的中间,靠近他们,与他们共同讨论;有时还可以弯下腰与他们交谈、摸摸他们的头、握住他们的手表示祝贺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贴心和关爱。
总之,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师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感情沟通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当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用充满关爱的言行与他们对话,跟他们融为一体时,才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学生的心情才感到愉悦、才能放松,学习的激情也才能够调动起来。
三、降低门槛:搭建一个人人能参与的平台,促使学生争相合作、相互竞争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起点较低,基础不好,课堂上要让他们爱参与、乐参与,必须注意一些细节策略。
一是降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门槛。即对于参与者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不能要求太高,允许有不同的见解,重在鼓励广泛参与、勇于发表。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不同的声音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某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降低门槛调动学生参与的做法比较特别,名为“气质施教法”。即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对反应快、好表达的“兴奋型”学生,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多发言、多操作、多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分析不同观点的对错;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原理,分析方法论;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做分析点评,并加以补充等等。这种因气质差异而施教的做法,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小空间,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不再只是老师或其他同学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从而更乐于去参与。
另一位教师降低参与门槛的切入点,则是从教材内容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功夫。他针对本校是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所设置的问题相对要简单、展示的过程尽可能不复杂、展示的时间因人因事而定,确保有更多的学生能表现自己。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他设置的实践探究题有:企业的含义和组织形式是什么?(教材内容,易)请你用与我们生活中有关的某个企业来分析说明企业的含义和组织形式。(理论联系实际,中等难度)劳动者拥有什么权利?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自身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材内容,易)如果你的父母在外打工,其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你该如何建议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中等难度)问题设置起点较低,学生容易回答,才会乐于参与回答。
2.展示过程由简入繁,不一蹴而就。比如问答展示,开始是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形式,然后通过导学案形式由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进行回答,最后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补充。这种循序渐进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没有压力,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问题设置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平台,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层次性,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让位”给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学生寻求知识的引导者。主动地走近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就是他们的一个学友,没有距离感,如此一来他们的心理会呈现轻松、自然的状态,敢于表现自己,思维越显活跃,创造也会由此产生。
如,某农村中学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时,他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国务院总理、自治区主席、县长、镇长等不同的身份,然后让学生以这些主体身份去思考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等。让学生扮演教材内容中不同的主体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乐于参与。
另一位教师则如此扮演着 “导演者”的角色。一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或小组讨论时,他在旁边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时刻准备回答学生的提问。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适时鼓励,创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偶尔俯身交流,参与发言,提示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合作。例如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时,有小组利用学案上质疑环节在讨论自然界的异灵现象。他看到后并未直接驳斥,而是利用哲学常识对小组辩论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在尊重他们主动求知的同时,让他们加深理解对哲学两大派別的区别,真正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
总之,学习情感是构建生动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当这一因素被激发之后,学习于学生而言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乐事。高涨的学习热情会给课堂带来活力,从而促进教与学过程的高效益,同步实现情感、态度和能力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