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何不共欣赏
2017-04-18郑艳丽
郑艳丽
[摘 要]新课程为高中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了多种可能,比如对学生普遍认为充斥负能量的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与探讨。通过对张的代表作《金锁记》的个人赏析,勉力推送这位“眼极冷,心肠极热”的奇女子。
[关键词]张爱玲 “负能量” 阅读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31
很多高中生在读张爱玲时,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张的文章太冷血,充斥负能量。我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冷血”是其刻意披上的外衣,“冷静、理解和包容”才是真正的内核。下面我想通过《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这个人物来谈一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张爱玲对人生、对生命的解读。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那么,曹七巧彻底的什么呢?彻底的病态?彻底的疯狂?抑或彻底的孤独?
客观地说,曹七巧也是遗老家庭里的牺牲品。姜老太太的一念之善,让她做了残废公子的正室。她的人生却也从此走向了那无爱、没落的亡路,黄金欲、恋爱欲被近乎窒息的压抑着。然而,压抑有多沉重,寻求出路的渴望就有多迫切。当两种欲望撕扯着,挣扎着,像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灼烤得她痛不欲生时,她终于做出了选择,从此用黄金的枷锁紧紧套住自己的思想,也套住自己的命运。
“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和季泽相爱”,多少孤寂无望的日子里,她一直以此作为精神的底层支柱。然而时间的流逝和无情的现实迫使她慢慢地失望下去了,也慢慢明白了姜季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至于那一点“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只能作为无人时落泪后苍白无力的自我安慰罷了,所以,当姜季泽来到她的面前时,所谓的理性使她果断地拒绝了。当然,拒绝的苦痛到底有多大的杀伤力,恐怕只有当事人可以知道了。
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这渴望,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由一个有着情感的麻油店老板的女儿,逐渐变成了一个无爱的、麻木的,更可怕的是邪恶的灵魂。
不幸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病入膏肓,还要将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黄金欲变成了盲目的破坏力量。她眯缝着眼望着儿子,“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多怆痛的呼声!(傅雷)她不允许在她的世界里,还会有幸福的人存在,纵然这个人是她唯一的儿子,所以,她没有放过他。她当然也没有放过自己的女儿。七巧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彻底毁掉了女儿的爱情。
在曹七巧看来,只有金钱是真实存在的,是温暖的,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不过是虚幻的无法把握和控制的梦境,是不能用来作为生命依据的。也许这就叫作命运吧,她最终只能在自己一手造成的世界里自我折磨,也折磨别人。
曹七巧疯狂了,病态了,而彻底的疯狂与病态又把她推向了彻底的孤独。
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
繁华落尽,空余苍凉。
曹七巧只是一个典型,张爱玲的小说中多有这样“无爱”“孤独”的女性。果然是“冷血”的张爱玲?!
然而细加考量,张爱玲恰正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人性。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生存状态,都离不开整个社会,换句话说,个人的悲剧其实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张爱玲没有像当时很多作家那样从正面的角度去激励正处于革命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女性,去为了自由和解放勇敢地抗争,也正因此,许多批评家认为她的作品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不管张爱玲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的,个人以为,她的冷静的笔触下的那些平凡、不幸,甚至性格扭曲的女性,何尝不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的残酷,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大不幸,从而使得我们在追求崭新生活的时候会义无反顾。
真正的作家,一定都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尽管我说张爱玲是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但这种“冷漠”背后深藏的又何尝不是理解和包容?她说过,神是带有女性成分的,而“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或许,她滚烫的热泪,早已挥洒在每个午夜无眠的日子里。那“‘地母的根芽”在无人的夜里早已有了更蓬勃的生机。谁又说得清呢?
因而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立场,但凡一个伟大作家的写作,他必然浸润的是一份热爱,对土地,对生活,对人生……表面是什么关乎技巧,内在是什么才可能抵达真实。阅读深度应该是高中生追索的方向。唯其如此,才不致对一个作家的写作轻下断言。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