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途径

2017-04-18边爱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法评价设计

边爱新

[摘 要]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该学科不仅知识系统、科学,思想内涵丰富,而且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性、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小学学生普遍存在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范、品德滑坡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课堂。

[关键词] 教法;设计;评价

教师要深刻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进行,让课程充满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开展实践。

一、优化教学设计

1.引入情景设计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情景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情景化的环境中学习文本内容。情景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情景是最常见的情景设计,它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迪学生思维,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抓住有利时机,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各种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多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角色扮演

通过对学情、生情进行分析,教师了解文本内容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确定教学起点,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地安排到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的活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果课文内容活泼、主题鲜明,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情景设计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较有效的教学手段。角色扮演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学生表演与现实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丰富教学方式

1.启动媒体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尤其适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而要选择性地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确定需要运用多媒体的环节。使用多媒体要体现实用性、合理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就不必运用多媒体,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2.实现自主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程中蕴含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自觉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品德和习惯,学生的道德学习愿望被激发,形成持久学习愿望。[1]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成长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知识,还塑造了良好的品德,提升了综合素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达不到完全自主的程度,尚需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文本内容理解也不同。

在学习《诚信是金》第三课时,教师这样导入:“这里是诚信的乐园,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你想进入这个乐园吗?大家想一想,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进入‘诚信乐园?”学生认真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说:“诚信就是对待别人要真诚,不能存在偏见,承诺别人的事情必须做到,不能失信于人,曾子为了信守承诺,将一头猪杀了,他是一个讲诚信的典型,像他这样的人才能进入‘诚信乐园。”

三、设计实践活动

1.收集生活素材

《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儿童的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社会生活是贯穿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始终的主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进行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知识,掌握基本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大多是从学生的生活着手进行编排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与品德教育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品德教育的力量。

2.开展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习得知识,形成情感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到校园,到社会中学习、实践,锻炼学生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得到了无限延伸与拓展,引发了学生真情实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才能形成深刻体验,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今天,你安全吗》第一课时,教师开展以“我家中的安全隐患”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有的学生发现了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向父母报告,清除了安全隐患。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安全隐患。有的学生找到了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发现电线裸露的问题。寻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报,并让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强化了安全意识。

四、进行拓展延伸

1.活用课本练习

进行拓展延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每一章节都包含一些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难度不大,都是紧贴学生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点。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练习题,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课后练习题都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设置的,难度都不大,但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出来。[3]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往往就题论题,不能深入挖掘练习题的深层内涵,不进行拓展延伸,练习题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深度把握练习题补充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行多元评价

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也不同。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创新评价方法,实行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采用自我评价的形式开展。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一定评价标准,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它是实现学生自我认知的有效途径。自我评价只是多元评价的一方面,他评也是一种重要评价手段,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他评可信度较高,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学习完《花钱的学问》后,教师提问:“赚钱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赚到的钱该如何开销呢?你们家的钱是如何开支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出示家庭小账本,展示某学生家的收支情况。学生观看。教师接着说道:“假如让你当家,你认为该如何安排家庭开支?”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当家,我肯定先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再考虑其他人的需要。”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该生的安排进行点评。学生评价道:“你作为家庭收入的支配者,不能只想到自己的需求,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合理安排。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考虑学习方面的支出、家庭生活支出、交际支出等,同时还要注意结余和储蓄。”通过他人的点评,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自主设计,优化设计内容和形式,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学生学过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把握住实践活动这一方式,将生活、社会和品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要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创新拓展教法,构建以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學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2).

[2]郭明志.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现状与发展[J].学周刊.2016(25).

[3]杨鸿雁.信息化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升策略的应用说明[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6).

责任编辑 邓 振

猜你喜欢

教法评价设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