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福建省9市级行政区区域产业结构研究

2017-04-18王新民

价值工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偏离

王新民

摘要: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以解决区域性问题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问题。区域产业结构问题作为区域性问题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通过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市级行政区域在过去十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根据9个区域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并从区域产业基礎、竞争力和优势产业发展及弱势产业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China's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ional issues will be resolved as the next five years of development priorities.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as a part of regional issues, but also a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the static deviation-shar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n nin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Fujian Province over the past decade.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nin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bas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industries.

关键词:市级行政区域;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

Key words: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region;deviation-share analysis;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001-03

0 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SSM),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克雷默(Daniel)于1942年提出,后经邓恩和胡佛的发展和完善,至二十世纪80年代初,总结为当前普遍采用的形式。80年代末,这一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并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竞争力评估、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等问题的研究。但这类研究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静态模型。2007年,史春云等将这一方法在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到国内[1]。同年,张昌勇采用这一方法研究湖北省工业总产值的偏离份额情况和湖北工业产业竞争力问题[2]。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虽引入我国的时间很长,但对它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实证研究应用的范围还十分有限。孙立霞(2012)使用该方法对青海省8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3]。2008年,袁晓玲等就这一方法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在经典偏离-份额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计算公式,以此开展实证研究,评价各工业行业竞争力的强弱问题[4]。可以说,我国虽然很早就引入了偏离-份额分析法,但对它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应用也主要涉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竞争力评估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测度问题,而且这类实证研究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静态模型。史春云(2007)在对比偏离-份额分析法静态、动态和空间三个分析方法分支,认为三种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差异,静态分析法更适合分析区域政策在时间上的累积的影响效果,而且该方法具有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和数据搜集简单的特点[1]。本文将以福建省过去十年(2006-2015年)为观察期进行研究。

1 静态偏离—份额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介绍

静态SSM,又被称为传统SSM或经典SSM。该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的上一级区域设定为参照对象,以区域经济增长量为纽带,将研究对象和参考区域联系在一起。它是将参考区域的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作为比较的基础,同时将研究对象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分量,即增长份额分量(RS)、结构偏离分量(PS)和竞争力分量(DS)。

上式中,PSij数值大小直接反应研究区域较参考对象的第i产业整体水平的比较值。若PSij>0,则说明区域j第i产业的产业基础较大区域整体水平较好,且PSij数值越大,说明该项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PSij<0,则区域j第i产业的产业基础弱于大区域整体水平。DSij所得数值是除产业结构优势以外的所有比较优势之和,若DSij>0,则说明区域j第i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反之,则不具有竞争力优势。

2 对福州市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公式(1)-(6)对福建省9市进行静态分析,原始数据详细见表1和表2。

根据表1和表2中福建省9个市2006、2010、2011和2015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运用静态SSM公式计算,整理其计算结果,并制成福建省9市静态SSM分析表(详见表3、续表4)。

之后,根据表3、表4分析福建省9市十年内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①增长份额分量(RS)是假定被研究对象依照福建省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产生的增长应有地区增长量部分。地区的增长份额分量与该地区总增长量(G)的大小关系反映出该地区(小区域)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参考区域(大区域)整体增长率的依赖程度。依据表1-3中两期(第一期:2006-2010年;第二期:2011-2015年)各地区总增长量(Gj)和增长份额分量(RSj)计算结果,9地区可分为以下四类,具体如表5所示。

在上述四类地区中福州市、漳州市、南平市、莆田市和宁德市第二期地区三次产业整体状态优于第一期表现,而厦门市、三明市、泉州市和龙岩市则区域三次产业整体表现在第二期中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②从福建省9市各产业的结构份额分量(PS)合计数来看,呈现出三类现象,具体如表6所示。

从各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数值变化来看,福建省9市第一产业的PS1数值在第二期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两期均未能达到正值。第二产业则在第二期PS2数值整体下降,由第一期正值转为负值。9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S3)全体上涨,由第一期负值变为正值。在两期PSij数值变化程度上,福州市第一和第三次产业涨幅最为明显,对应涨幅分别为14.81亿元(PS112-PS111)和158.74亿元(PS312-PS311);泉州市第二产业跌幅最大206.89亿元(PS241-PS242)。

③从竞争力分量(DS)的合计数值看来,福建省9市有涨有跌。厦门市、三明市和龙岩市的第二期区域竞争力水平较第一期有所下降。其中第一产第二期竞争力分量较第一期数值上升的地区有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上身的地区有福州市、漳州市、南平市、莆田市和宁德市;第三产业第二期数值小于第一期的地区有三明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综合9市三次产业在竞争力分量(DS3j)上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到,福州市、南平市三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都有所上升,而三明市则全部下降。

④在总偏离(S)上,除厦门市、三明市、泉州市和龙岩市外的其他地区,总偏离的第二期数值均大于第一期。由于总偏离是各地区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合计值,表示所有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量变化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值。因此,厦门市、三明市、泉州市和龙岩市的总偏离为变化为负说明,上述区域在过去十年内各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的综合效果有减弱现象。

3 结论与建议

由静态SSM分析结果可知,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内福建省9市在区域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9个地区的普遍情况是地区产业基础变化不大,但区域的竞争力有加强。在三次产业方面,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在产业基础和竞争力下降,第三产业产业基础和竞争力增强。从各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基础来看,厦门市和莆田市的第一产业基础较优;三明市和宁德市第二产业基础较优;福州市和厦门市第三产业基础较优。在竞争力方面,南平市和宁德市的第一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漳州市和宁德市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强;福州市和莆田市第三产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由此可得出,现阶段三明市和龙岩市的区域产业结构综合问题以及泉州市的产业基础问题最严重,但宁德市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及福州市的第三产业综合情况较为良好。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如下三点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①发展区域产业基础,提升区域内三次产业竞争力。

针对各地区第一产业坚持施行“三农”政策,维持当前第一产业发展势头,采取稳健的发展政策,保持各市第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有量。加强南平、宁德和莆田市第二产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在生产中引入更多绿色科技,提升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紧抓工业“三废”的排放处理问题,积极引导本地区工业企业向绿色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向转变升级。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更多的依靠市场自身力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加速产业自我革新、自我升级。以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为重点地区,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加速发展上述三个地区的第三产业。通过由点至面的发展格局,整体带动福建省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

②强化本地区优势产业,保护弱势产业发展。

综合考虑福建省9个市三次产业的对比优势和各产业在两个观察期内的发展势头,认为福建省9市应因地制宜有差异的发展各自地区优势产业。以厦门、三明和福州市为例。厦门市应以第三产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岛内围绕国内知名学府——厦门大学和旅游景点——鼓浪屿分别引进高科技研发企业和发展商业餐饮服务业。福州市则采取兼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将第二产业置于区域外围,一是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市区周边卫星城市,为以市区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向外扩散提供条件。三明市处于福建省内陆地区,是福建省9个地区中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较弱的地区。因此针对三明市的特殊情况,应全面施行多优惠,多引导,多方向的积极刺激的自由发展策略。通过给予优惠,促进三明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调配的作用,引导地区产业整体发展方向;鼓励三明市本地企业在发展方向上的各种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引入外来的优秀企业,作为本地原生企业效仿的蓝本。

③加强地区间合作,在区域产业结构上形成优势互补。

降低地域保护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加速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打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史春云,張捷,高薇,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136.

[2]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3]孙立霞.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青海省区域产业结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7-20.

[4]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55-58.

猜你喜欢

偏离
比较优势、空间差异与区域产业定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广告仿拟的超常搭配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