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桥梁
2017-04-18潘俊华
潘俊华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诚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形成学生与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方式,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 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句话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极大地束缚了學生的个性,学生没能发挥阅读的主体地位,这是本末倒置的表现,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阅读。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就必须帮助他们自己与文本之间构架桥梁。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阅读课堂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广泛搜集资料,加强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预习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和教师都将学习的期望寄于课堂及课后。却不知,缺乏了预习的缓冲,学生的学习不仅会感到困难,而且缺乏方向感,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重。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广泛的涉猎搜集各种资料,学生可以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各种内容。
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课前我特意安排了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搜集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有的学生整理了很多那个时代的背景,并且搜集了一些图片,更有一些学生论述了鲁迅先生对游行的看法以及他的“韧性战斗”的观念,可以看出他对这次悲剧事件表现出的叹息和愤怒。于是,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反响非常热烈,他们纷纷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并主动与老师沟通。两节课下来,我几乎没怎么讲课,他们自己就解决了重难点,甚至完成了一些深层次的解读。
由此可见,充分的预习真正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对话,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在实行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划分,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复习的方向并要求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制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展开预习,这也是另一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抓住重点词句,快速进入文本
词句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词句的分析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重点词句,进而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比如抓住人物的语言,可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可以感受其背后的心理变化。
比如在《想念地坛》这篇文章中,史铁生在文中多次运用了“零度”这个词语。“零度”的含义是什么?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思考?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曾指出“写作的零度”,经过分析,发现文中的“零度”与“写作的零度”只是借用的关系,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这时,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含有“零度”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让其讨论分析。很快,他们找到了“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这两个关键的地方。经过分析可以得知,史铁生是通过写作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自己忽然一无所有,生命的意义也要打回零点重新开始,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是不停地追寻,这个过程便是生命的意义。
“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于是,通过分析“零度”这个词语,学生理解了史铁生写作背后的深沉动力,就是原点与追寻,扣问生命的意义。因此,分析词句尤其是重点词句,可以由小见大,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深入解读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
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终将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通过读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反过来通过了解作者,对其作品也能得到更准确的认识。
例如高考诗歌鉴赏《梦江南》,这首词的作者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品《花间集》也多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诗人从女性的心理角度出发,以女性的口吻描写爱情,风格也多是缠绵悱恻。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了错误性的解读。其实我们了解了词作者,就像同他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这首词既然写爱情,便可以推测出词中主人公应该是个思念心上人的女子,接下来解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知,通过更深入地进入文本,从而与作者建立沟通,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就能反过来作用于对文本的解读。
总之,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致力于学生解读文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也是在同自己对话,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理解和同情,读出他人,读出自己,在发现他人中发现世界,在发现自我中更好地生活,这便是人文素养的形成。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