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年度透视及展望

2017-04-18戴世锋李锡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论文中学历史

戴世锋+李锡海

[摘 要]通过统计分析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可以看出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历史课程、历史教学策略、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材等方面。未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将进一步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发展、历史教育测评等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论文统计与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學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師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方式过于学术化和概括化,缺少鲜活的史实和生动的故事。为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有效地理解历史,应该把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课堂(刘强,第12期)。虽然历史叙事有否定历史记录客观性和史学求真可能性的嫌疑,但如果学生能在历史叙事中自主地生成问题提出质疑,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对历史更深刻的认识,将更加彰显出历史故事所蕴含的巨大张力(虞森,第12期)。

4.历史教材研究

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或课本。广义的教材指可用于教学的一切材料,即一切体现课程内容、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材料。教材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的分析。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教材是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姚锦祥指出,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分析教材首先要分析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从内容标准的表述明确所要学习的知识及其要求,从内容标准的结构体系明确所要学习的主题与价值,其次要在分析教科书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第6期)。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中分布着许多习题,有的在课中,有的在课后,形式丰富多样,有选择题、连线题、表格题、读图题、列举题、材料题、实践题(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等。干学展和董敏认为教科书中的习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题型的习题具有不同的思维力训练功能,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9期)。

新世纪历史教科书研究存在的边缘化问题有历史教科书内涵与外延研究、历史教科书功能与作用研究、历史教科书性质定位研究、历史教科书评价理论研究以及历史教科书制度研究(张天明,第4期)。新课程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教材编写结论抽象化、叙事简单化、人物脸谱化以及評价教条化,所以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向,还需要加强专业阅读,熟悉更丰富的史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海红、刘波,第8期)。

三、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路向展望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核心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任务,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中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为有效完成这一核心任务而服务。

历史学科素养是重要的人文素养,胡军哲把历史学科素养归纳为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观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以及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第9期)。历史学科素养属于心理品质范畴,学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历史学科素养,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优化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金亚素认为学科素养的达成要历经顶层设计、微式教研的过程,从设计到实践,从中观到微观,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怎样培养人”,解决好这些关键问题才能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她把“时空观念”“历史认识”“区域认知”“家国情怀”“综合联系”“社会参与”作为本学科最核心的素养。她认为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出发,以最基础、最核心的学科知识、方法、观点作为遴选教学关键问题的主题,起到提纲挈领、谋篇布局的作用。所以顶层设计就是确立教学关键问题的骨架、方向与范围;在顶层设计框架下再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案方能达成学科素养(第9期)。刘俊利、骆增翼则认为史学素养的研究,奠定了“人性化”课堂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教育价值可以概括为六大意识,分别是时空意识、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融合意识以及分层意识。可以通过解构教科书、研读史料、提炼学习问题以及概括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第9期)。

2.史观与历史教学研究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不同史观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这些史观的研究结果一定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未来的走向。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史观开展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

闻海娇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在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文明史观的观点及其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纵向阶段,从横向上全面理解文明的内容,承认人类文明的多元性,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注重交往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辩证看待文明的成果与代价之间的关系,重视社会生活的内容,以更好地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第1期)。刘冬梅则认为应该运用全球史观提升历史教学意义,因为全球史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野开阔、思维开放地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与方法。致力通过跨学科、长时段、全方位地探讨和关注人类生活层面的相互联系与互动,尤其是关注跨越地域和种族的互动与交流,诸如对人口的迁移、疾病的传播、帝国的扩张、生物的交流、技术的转移、思想观念和信仰的传播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等的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与解读,既能为我们历史课堂处理相关内容提供教学素材,还能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奠定基础(第8期)。

3.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赵亚夫指出当下教学乱象下的无序、无感、失范、失位的状态,提倡历史教师理应知晓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在专业上找到自己的专业幸福感(第10期)。刘洪生认为中学历史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主要有教学理念上的唯教材论,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清,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唯课件马首是瞻,教学活动组织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等问题。他建议通过组织教材分析专题报告会、试题分析研究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举行教学比赛、读书沙龙等活动帮助历史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第8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認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5.

[4][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5.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论文中学历史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新历史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