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被信任
2017-04-18李雅民
◆ 李雅民
乐享被信任
◆ 李雅民
假若“无端地被猜疑”,可被视作是不敬、甚至是侮辱的话,那么“无端地被信任”,自然就是对人的赞赏与肯定了。可惜,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里,到处充满了猜疑,而且是那种“无端地被猜疑”,以致当我们突然被放进一个能够事事都被“无端地被信任”的环境时,会变得慌乱,不自信,甚至是不知所措了。要知道,那种“无端地被信任”,能让人感到多么的温馨。
莫名其妙的被信任
2016年8月,赴德国探亲,居住在离慕尼黑不远的沃尔夫拉斯豪森市。
那是一座被森林包裹的小城,宜扎河穿城而过,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那种廊桥,在这座小城的河流上拥有好几座。宽阔而又湍急的河流中,有时还漂流着木排。
小城人少,民居又多是那种宽敞的别墅式独栋住宅,院落也大,人们下班后窝在家里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除几条主要街道和几家重要的超市和餐馆外,小城从早到晚显得非常安静,走在社区里,有时半天也看不到几个人影。估计在中国,这没准就被称之“鬼城”了。
初来乍到时,散步在这样的“鬼城”里,特别是走在那空寂无人、略显阴森的森林小道上,总是莫名地生起一股恐惧感——过去多年来已成习惯,陌生环境中,人烟稀少处,路遇陌生客,顿起提防心。双方虽然只是擦肩过,但都有些嘀咕,相互的神情,露出的不是猜疑,就是冷漠,彼此间定会尽量拉大双方的距离,皆视对方为可疑人士。而在这座小城里,我的这种疑虑很快被打破。因为,你所遇到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迎头相遇时,无不主动给你打招呼。一声声的“hello”“morning”,说得温柔而又轻快,再加上那一点淡然的微笑,显然非常亲切与和蔼,常让如我这般的老外,总因不善此举而慌乱,总是匆忙地回敬上一句,连自己都能觉出表情的僵硬。于是,过后就一次次地叮嘱自己说“下次要主动”,别让自己显得太“外”。可每到“下次”时,又总是给忘了,要不就是张不开口,一声“hello”,非得等人家说过之后,自己才吐得出来。为啥?是觉得无此必要,还是怕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而丢人?说不清楚。
于是就奇怪,这德国人何以如此信任陌生人?难道就不怕遇到坏人,譬如逃犯、抢劫犯或骗子之类?儿子学习生活在德国十年,他说,如用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德国人的思维是习惯于“无罪推定”,即你在没有任何证据、亦无看出任何不良迹象的状况下,凭什么要把人家怀疑成是坏人?那是对人家最大的不敬。而是否尊敬别人,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与修养的一大标志。正是这种“无罪推定”的思维,让这里的人际关系,哪怕是陌生人之间,充满了信任。
“信任”,如今在许多地方,这两字都快成为难得的奢侈品了,而在德国的这座小城里,却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一天,去附近另一座小城格雷茨里德市一家名叫库蓝得的大型超市里购物。这里的蔬果,品质一流,无须挑拣。装好了香蕉、苹果、土豆和西芹等,却找不到过秤的地方。想起在中国超市里买菜,蔬果区都配有单独的过秤台和过秤员。你把挑好的果蔬分别装入塑料袋后交过秤员称重,对方会把袋口严密封好,再用机打的价签把袋口一封,等到结账时,收银员会查看价签是否损毁,封口是否被损毁,那显然是一种猜疑的举动,即提防你有过秤后又去搞过一些诸如以小换大、以好充次的小动作,让人心里不舒服。于是也在这家超市的蔬果区里找那过秤台。一找,还真给找到了,但过秤台在,过秤员却没有。过秤员哪去了?等着吧,不想却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过秤员,德国顾客一个个的自己来过秤,只见他们自己把东西一样样地称好后,把价签随便往袋子上一贴,袋口也不封,提了就走。原来,这家超市竟然是敢让顾客自己来过秤,称时所选商品的名称及价格,也皆由顾客自己去输入。问题是,某些商品,譬如西红柿类,品种不同,大小及新鲜程度上存有差异,价格自然也不同,这家超市却让顾客自己去过秤,难道就不怕有人在价格输入上张冠李戴暗施手脚吗?惊讶之余,抬头环视四周,没见有啥摄像头。再去观察收银处,发现收银员手脚麻利地只管扫描那条码,根本不看包装的袋口是否已封好,不看袋内所装物品是否与价签一致。天哪,这是何等的信任。
另有一次,在沃尔夫拉斯豪森一家名叫利都的大型超市里,我爱人购买一套园艺剪枝用剪刀。回家后发现其中一把剪刀的锁死装置有点小毛病,便想去更换一下。这事在中国也常有,所需程序是,必须先到服务台说明情况,对方除要核实情况外,还要检查一下商品是否被用过、包装是否还完整,然后以退货方式予以处理,你用退款再去购买。但那天,我爱人和儿媳嘻嘻哈哈地走进超市货场,进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把那套需要退换的剪刀给带了进去,两人顿时不知所措。因为,事先不作声明,事后谁能证明这套剪刀是被你自己带进来的?说不清了。怎么办?娘俩硬着头皮把这套剪刀和一套新取剪刀一起送到收银台,把事情解释给收银员听,同时作好不行就罢、连那把剪刀也都放弃的准备。不想那收银员连一秒钟的犹豫也没有,一声“OK”,便让娘俩带走了要换的剪刀。
原来,那“无罪推定”的思维,让德国人相信你不会因这点小事而撒谎,不会因那点小钱出卖自己的人品和良心。儿子说,那家超市肯让顾客自己过秤的理由也是一样,德国人不相信有谁会在那点差价上做手脚,超市充分放权于顾客,既可表现出商家对顾客的信任与尊重,又可省下一份人力。想想还真是如此,作为一名顾客,在这样的环境中购物,你的确能感到一种被人信任与尊重,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被放大到极致的信任
在德国,陌生人能被信任到何等程度?旅德时的某些见闻,在我看来就是不可思议。
小城沃尔夫拉斯豪森郊外、紧挨高速路口的一片牧场上,随便堆放着一两百个无人看管的大窝瓜。窝瓜分两堆,长相挺好,杏黄色,很漂亮,一堆个头大,一堆个头小,辽阔的草地上一摆,乍看还以为是谁搞的行为艺术。因为它旁边没人,三天两头看到它,就只那两堆大窝瓜。一日让儿子下高速后停车,专门去看那大窝瓜。只见每堆窝瓜旁插有木牌一块,上写窝瓜的价钱,大的五欧元一个,小的三元,谁喜欢谁拿,自挑自拣,走时只管把钱放在木牌下。原来这就是那听说过的无人售货,而且是在荒郊野地里。儿子说,类似的无人售货,其他地方也有,常见的比如报刊和杂志,一摞报纸或杂志放在那,旁边标有价格,谁需要谁拿,给不给钱,全凭自觉。在随后的旅途中,又看到过几个这样的无人售货。有的蔬果摊上,几种蔬菜放得整齐,理得干净,旁边有秤,甚至还有塑料袋,就是不见售货员。
此外,德国无处不在的无人售票,更是将对人的信任放大到极致。德国慕尼黑市区交通发达,地铁、公交、有轨电车密织成网,能准时而又迅捷地将你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公交线路全都无人售票,并且无人检票。
慕尼黑市有售交通月票,儿子上班,无暇陪伴父母,便买通票两张给我们,说有了这个,只要不出市区,整个慕尼黑市您可以见车就坐。通票乃地铁、公交和有轨电车三种月票的集合,50欧元一张。我把这名片大小的通票小心地藏进钱夹,天天乘车外出观光,但40天下来,那通票只掏出过一次,因为根本就无人检票。
中国地铁车站,进出皆有闸机,投币或刷卡,闸机才会为你打开。这还不够,闸口旁多数立有监察岗,什么也不干,只看你是否已刷卡或投币。然而在慕尼黑,所有地铁站台通畅无阻,你可径直上车,下车后亦可扬长而去,甭提多便利。换乘公交和有轨电车也一样,没人检票,车到站点,司机只管控制车门,不问乘客是否持有车票或月票。不像中国的公交车,司机身旁立有钱箱,司机要歪着脑袋盯牢乘客是否刷卡或投币。
那么是否因为德国人都持有月票或通票就无需再去买票了?不是,无论地铁、公交还是有轨电车,自动售票机站台上有,车厢里也有,乘客们全都自己买票,然后把机器吐出的小票放进兜里。而且,德国的不检票也不是一点检查的措施也没有,各交通公司设有流动的查票员,时而抽查一下乘客。在慕尼黑的40多天里,我只在地铁上遇到过他们一次,并且还是非常和蔼地说:“请您出示一下车票。”没等你把那票证掏出钱夹,他已一声“谢谢”过去了。票证上标有日期,他看也不看,难道就不怕是一张过期的废票?不,他们要不就不查,即使是查看,也是如此地信任你。德国人做事严谨,若非信任,不会这么“敷衍”,他相信你不会用一张废票去糊弄他。
德国的停车场也是如此,尽管绝大多数停车场都收费,但也都是无人售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那些小城镇和景区里,停车场处于开放的状态,出入方便,没有闸机,可管理部门似乎并不担心司机们逃票。而且,停车场存车费用多由时长决定,可时长又由司机自己到售票机上去输入,管理部门似乎也不担心司机们会在时长上作假,他们相信司机们会自觉地做好这一切。
此外,与中国一样,德国大型超市前设有停车场。此类停车场通常都有免费一或两个小时的优惠,超时后自己去缴费。有趣的是,谁来监查、执行这一规定?管理部门竟让司机们自己去“监查”自己,即要求司机下车后,要将一张纸壳制作的表盘放在驾驶台上,上面的时针要给拨到自己离开的时间上,司机们回来后自己查看是否已超时。为此我专门查看过很多超市的停车场,发现所泊车辆驾驶台上多数都摆有那么个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那车票钱和停车费不值几个钱,德国人不在乎。那么餐厅的饭钱、大商场的商品可是很贵的,然而某些餐厅和商场在收银的问题上也是无人监管。
小城沃尔夫拉斯豪森有家历史悠久的餐厅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宜扎河畔,餐厅门外咫尺之遥就有一座类似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那样的廊桥。餐厅规模不小,装潢也讲究,充满维多利亚的风情。但德国人怪,天暖一点,便都要在室外就餐,有时天凉,哪怕在腿部盖上块毯子,也愿坐在室外,以至厅内的席位反倒空无一人。于是这家餐厅便在河边树林里支起数十张餐桌,夜晚,头顶没有照明的大灯,根根蜡烛燃在餐桌上,格调满满,但也暗得可以,若想餐毕起身溜走,估计谁也不会注意。于是就奇怪,这餐厅怎就不怕食客吃完就“走”呢?察看四周,一无围栏,二无摄像头,更无什么监管人员,为数不多的几个服务员,个个忙得陀螺一般,喊他过来结账都得等上半天。由此就联想到国内的天津,哪怕是在高档餐厅包间里吃饭,服务员都得守在门外,越是到你即将结束时,服务员们盯得越紧。曾有一次,偶然听到门外服务员偷打手机的声音:“我憋不住了,你过来替我看上一会儿。”有时有的服务员干脆就提前过来说:“请问哪位买单?收银台那里要结账。”这种无端的被猜疑,让人心里别扭,却又说不出来。可在这里,不用说,你也能感觉到人家对你的一片信任,而你的反应自然也是不要辜负了人家的信任。
儿子说,不仅是这家餐厅,德国好多地方的餐厅都是这样,没人盯着你去买单,他相信你不会去做那种“逃单”事情。当然,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德国并非人人都很绅士,何况还有很多外来的移民和难民。但在他们的思维里,不能因此就去怀疑其他无辜的人。果然,在随后的旅行中,发现很多餐厅也是如此。某些乡村的小餐厅,餐桌就支在道边上,食客也多是过路的陌生客,但依然是你吃你的,没人盯着你。
慕尼黑里有座老城,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一座市政厅,建筑像教堂、像古堡,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市政厅斜对过有家名叫G aleria Kaufhaus,规模大到会被国人称为“商城”的大商场。这家商场地下一层为超市,其余四层虽然不是超市,但也像超市一样开放式经营。令人诧异的是,这家商场从上到下居然没有超市里那种常见的、用以管控人员出入的闸机。收银台不是设在货场出口处,而是设在货场中。而且,你可以在全楼的任何一个收银台上结账,也就是说,你可以拿着挑好的商品到处去转。规模如此庞大的一座“商城”,熙熙攘攘、挤到摩肩接踵的顾客们,全都拿着商品到处瞎跑,而却看不到有何限制出入的监管设施,也看不到什么“此处有摄像”的警示,真是让人惊掉了下巴。当然,我想这里肯定藏有一些防范的措施。但在明面上,那绝对是一座毫不设防的“商城”,她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信任让城市充满温馨
就因拥有信任,便让一家餐厅、一座商场、乃至一座城市充满了温馨。而充满温馨的地方,自然也会生出很多温馨的事来。有些虽然只是小事,却让人感动不已。
一天中午,在小城沃尔夫拉斯豪森的一个路口上,看到一位貌似八旬的老人,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拐弯时慢镜头一样重重地摔倒在地。刹那间,周围三四个人立刻就去抢救那老人,把他扶起来,查看其伤势,问他是否需要就医或是通知家人?有辆路过的轿车还特意停下来,司机看救急工作是否需要车辆。我和爱人散步至此,此情此景让人心生感慨,不是因为那些路人的善良,而是人们那相互的信任,因为就本人所知,若在天津遇上这事,别说路过的汽车司机,恐怕就连路人也会躲得远远,惟恐被“沾”上。
一日上午,旅游走到伯林根市博登湖畔的风景区里,忽然看到树荫下,一个巨大的书架立在路旁便道上。书架里摆满图书,上下五层,约有三百余本,细看全是半新不旧的好书,有些还是厚厚的精装书。书架前有人在认真地翻阅,有人正准备拿走挑好的图书,看衣着都不像是缺钱买不起图书的主顾,但就是看不到那个卖书的人。儿子笑了,说这是德国民众自己建立起来的一种“图书角”,架上图书全部免费,任何人在这都可以随便拿。书架侧面贴有一份“说明”,内容大意是动员大家将书捐献到这里,以便资源共享;也希望大家图书看过后再放回到这里,以供他人阅读。于是各种图书就源源不断地来了,而人们也非常喜欢这个免费的“图书角”,因为里面会有一些早先出版的、花钱也难以买到的图书。于是这个“图书角”就被一年年地保存了下来。据说,类似的“图书角”,德国其他地方也常见。捐书之举,中国不缺,缺少的是这种敢于独立街头的“图书角”。德国人创建出这种形式的“图书角”,难道就不怕有人将书取走后不还?德国人不怕,他们的思维是:取书之人肯定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而喜欢阅读的人多半是君子,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日久天长,发现这难得的信任,除了能给一座城市营造出柔情和温馨的气氛外,还能给她创造出效益,譬如交通。
德国城市鲜见宽阔的街道,尤其那些小城,历史几百年,遗留下来的街道,宽度有的只能容下单行的汽车,甚至都没有什么便道。但德国汽车行驶速度不慢,德国的高速公路好多路段不限速,不限速时车辆快得像炮弹;城乡中的先行道上(标有优先行驶权的道路),一般也都能开到限速的上限。而车速一快,自然也就减少了车辆占道的时长、或说是滞留在外的时间,提高了路网的时效。我就奇怪,德国这窄小的街道密如蛛网,德国司机难道就不怕突然从哪里横蹿出一个行人或是汽车来?本人驾龄17载,中国城市路况何等复杂,自以为天天穿行在人群和车海里的我,到德国后开车,车少人稀的路况没问题,要比德国的司机强得多。岂料到那之后,几次驾车出行,全都缩手缩脚,以致车速太慢,后面严重压车,有时不得不找地方靠边停下,放人家走过之后自己再走。儿子说,相比于德国司机,您是输在了心理上。在这里,跑在先行道上的德国司机,相信那些跑在非先行道上的车辆,绝不会突然出来抢道,也相信不会有行人突然毫无征兆地横穿马路或是硬闯红灯,更不会有人看着手机低头瞎走,所以他们敢于放开速度。而您在国内养成的驾驶习惯是,除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外,无论到哪都得时刻提防着那些随意横穿马路的人群和见缝插针肆意抢道的汽车。即使在“高速”或是“快速”上,不打灯突然变道的行为也是比比皆是。所以您不相信任何人,一见行人就胆怯,一见路口就刹车,自然不比德国司机。的确,在中国,尽管也有交通法规,但无视法规者大有人在,车祸层出不穷,也就养成了谁也不信的意识,开起车来战战兢兢。而在德国,驾车跑在任何一条道路上,从未见过有人右侧超车;从未见过有人随意横穿马路;非先行道上的车辆,无不让行于先行道,哪怕自己身后堵成长龙,也要把先行车道上车辆放到看不见来车为止;所有标有“Stop”的路口,哪怕是在寂静无人的夜晚,司机至此也要驻车观望一下,然后再启动车轮。所以德国的司机们能够彼此信任,路上该走的就走,该让的准让,配合得十分默契。2016年本人两次赴德,时长90多天,三天两头地跑在外面,却只看到过一起车辆相撞的事故。
1999年,笔者第一次随团赴德旅游时,羡慕他们的高速公路,羡慕他们的电气化列车。如今,当我两次旅德探亲较深地接触这个社会时,发现真正值得羡慕的,是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那种难得的信任。现在,我们“高速”和“高铁”的建设早已超过了他们,而我们的信任呢?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修复到像他们这样?
发稿编辑/姬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