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2017-04-17陶乐丹
陶乐丹
【摘要】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有限,很多科学知识都不能理解与掌握。对于科学知识他们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将教具的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89-01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实验探究是小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出自己的做法,希望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充分利用教具,最大可能体现实验现象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科学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因此选择和运用好恰当的实验教具,就成为上好科学实验课的关键一环。
比如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研究固体(水果糖)的溶解速度,要求将水果糖放入烧杯,在常温下不搅拌观察水果糖的溶解速度;在常温下,进行搅拌,观察水果糖的溶解速度;加温不搅拌,观察水果糖溶解速度;加温并搅拌,观察水果糖溶解速度。在做这个实验时,首先水果糖在实验室不常见,需另外准备,其次因为要分别在不同的烧杯中溶解,就需要准备有足够的水果糖粒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教具进行了创新,把烧杯换成普通的茶杯,学生每人自带一个,水果糖几粒,我提供清水与热水,让学生运用自己携带的水杯与水果糖进行试验探究,从而得知溶解的速度与搅拌、加热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具的创新,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试验,学生能够更生动、更直观的获得感性知识,而且这个教具可以随拿随用,水杯也可以重复使用。
二、控制试验变量,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在实验室教学条件下;教师要千方百计缩短试验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试验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过长,效果又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生的探究激情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都应该对课上要做的实验进行事先演示,从中发现实验材料的缺陷,便于及时做好选择和调整。
例如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在做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时,有时火柴并没有立刻熄灭,实验失败。为了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我又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反复做了该实验。结果我发现:用较小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会顿时熄灭,而用较大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不能立刻熄灭。
这是为什么呢?我经过反复试验,认真分析其中原因:原来这个实验的成败与饮料瓶的大小有关。大饮料瓶的空间大一些,空气多一些,蜡烛燃烧消耗掉瓶子之中大部分氧气,但瓶子空间大,蜡烛不可能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光。因为,当蜡烛把它周围的氧气消耗掉时,其他地方的氧气,特别是离蜡烛比较远的瓶口的氧气还没来得及补充时,蜡烛已经熄灭了。了解这个原因之后,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挖掘教师的内在知识,并加以实践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施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严谨,更科学。
三、凭借教材,灵活运用实验器材
凭借教材的丰富内容,教学中我不生帮硬套使用方法,灵活运用实验器材,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之中。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单元“神奇的水”一课,在做会“喷射”的水的实验时,课本上提供的实验方法是:用钉子在瓶壁由上到下等距离地扎3个一样大小的孔,用一长胶布条将3个孔贴上,往瓶里装水,装满水后再撕去胶布,让学生观察射出的水流有什么不同。在这一实验中,胶布浸水之后就失去胶合能力,往瓶子里装水,就会从空中流出,很难将瓶子装满,怎样将扎好孔的瓶子灌满水是一个难题。我在教学实际中转换思路,不按照课本提示装水,而是将扎好孔的瓶子拧开瓶盖横放在桌上的水槽里,使瓶子灌满水。实验时,由学生分工合作,将灌满水的瓶子快速从水槽中拿出并竖直瓶子,再观察射出的水流情形,注意喷出的水尽量不要撒到水槽外。避免把晒在地上或者实验桌上,既影响卫生又可能损坏其他物品。因此我将这个实验在室外坐的花坛边做,将喷射出来的水洒入花坛,做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重视指导,关注学生动手实验
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实验都离不开教师对实验过程的精心指导。
1.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时试剂的用量与添加顺序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说明。有时候仅靠教师指导还不够,还要教师做示范操作,有针对性的提醒学生。并對学生提出要求,或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在实验时思考。
2.加强实验指导:实验中有时对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实验中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就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失误予以及时纠正,让学生重新做实验等等,绝不可加以指责,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损害身心健康。
3.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试验后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学生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得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科学知识探究。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创新意识。把握教材意图,通过一些改进与创新提高实验可操作性,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