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探究性学习
2017-04-17庄顺灌
庄顺灌
【摘要】本文先论术探究的概念,后根据其概念,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侧重点及介绍如何引起学生学会探究,并产生对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 探究性学习 培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78-01
对我们山区的学生而言,探究是较陌生的概念。到底何为探究?《生物课程标准》写道:“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课程倡导以研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突破点,学生学会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之一,也是初中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方面略谈几点看法
一、在做探究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的目的、过程及侧重点,让学生心中先有个底
每次探究活动其目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该探究活动的目的、过程及侧重点,使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例如:七年上册第14页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本探究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所探究的问题并不复杂,结论也很简单。但要做得成功,必须做好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上。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翻动花园或庭院中的花盆,砖块等处常可见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何特点?其次,提出假设:①鼠妇喜欢在暗处吗?②鼠妇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吗?等等。第三步,设计实验步骤,证明假设。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都必须根据假设来确定,特别要控制好唯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创设一个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装置。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它们在明、暗两处的分布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检验假设的真伪。通过本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获得生物科学知识。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中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凭空捏造的,而是要有科学根据。这种根据来源于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但“假设”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二、以低成本的材料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大多数学校生物实验室和相应的食品设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特别像我们这样比较贫困的农村学校,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对于采集生物材料应就地取材,做到既省本钱又寓娱乐于探究实验之中。
三、立足学生兴趣的课题
做探究实验时尽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为好:如树苗长大后,其增重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其增重的重量是从土壤中来,果真如此吗?告诉学生一个故事,一位荷兰学者曾做过的实验,取于土60千克,置于简形木桶内,然后将2千克的柳树嫩枝插入土中。连续五年只给树苗灌溉雨水。5年后,树苗长大,树重60千克,比原来的增加了58千克,而桶中的土的重量为59千克943克,也就是说,土仅减少57克。植物长大了,而土壤几乎未减少,然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学生,植物靠吸收土壤中的养料维持生命,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由此,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迫切愿望与浓厚兴趣。
四、重视探究过程
对于初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是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要组织好探究活动,特别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之所以要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等等。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探究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種教学方法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我们这里仅仅是个开始,其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形式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具有新鲜感和艰巨感。因此,本文仅是笔者的一些粗略的看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八年上下册课本、教师用书及课程标准说明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5及2009.3)
[3]中学教师实用生物(三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