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对控制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研究
2017-04-17叶凯音
【摘要】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高度膨胀,迫切需要获取高自我价值感,其自尊感强烈、敏感,成为困扰大部分大学生的问题。本文采用了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和控制圈三个量表对291名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的自尊、人际信任与控制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控制感也越高;且自尊通过对控制感、人际信任的影响,在这两者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控制感 自尊 人际信任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17-02
一、相关概念阐释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态度[1]。大量研究指出,高自尊水平的人更乐观自信、易于接纳自己,而低自尊水平则不然,且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控制感(Control Loop),个体反映其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研究指出,个体的不可控制感可能增加避免失败行为,加大选择自我保护的可能性。
二、问题提出
当代高校大学生由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出现的偏激行为,屡见不鲜。在人与人间的信任,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尊评价不客观,对自我控制感、他人控制感缺少或过度等问题普遍存在。过往研究中,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有很多,这些研究发现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密切,而在其他研究中也发现控制感与自尊也存在密切关系,但对着三者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和控制感的研究,希望能探讨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四个年级学生为被试,样本采用分层抽样法,通过现场问卷发放、网络问卷发放的形式收集数据。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Ro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ITS)、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和Pauthus的控制圈量表(SOC)。
ITS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76,重测信度为0.56,3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68。SES信效度测量得a系数分别为0.77和0.88。SOC包含个人实力、人际间控制与社会政治控制三组量表,这三个子量表的a信度值为0.78, 0.77,0.81,一个月后分量表的重测相关大于0.90。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象选取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共派发350份问卷,有效问卷291份,问卷有效率为93.14%,男生118人,女生173人,四个年级分别占比为26.71%、31.51%、25.34%、16.44%,年龄为20.27±1.92岁。
(一)差异研究: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比女生高(t=-1.17*,P<0.25),这与以往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一致;在人际信任及其因子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有显著差异(t=-0.64**,P<0.05),在控制圈的及其因子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 -0.66*,P<0.05)。
(二)相关研究:根据统计软件的计算,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得分上有显著的正相关(t=0.13*,P<0.05);且自尊与人际量表的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表现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人际信任与控制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0.320**,P<0.05),自尊与控制圈,及其控制圈的三个因子都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 0.519**,P<0.05)。
(三)对自尊进行中介检验
由于自尊与人际信任、与控制圈呈显著相关,所以分别对他们进行中介检验。
第一步,首先以自尊为自变量,以人际信任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数P=0.026<0.05,调整R方为0.014,两者存在线性关系。
第二步,以控制圈为自变量,以人际信任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控制圈与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数P=0.000<0.01,调整R方为0.099即控制圈与人际信任存在线性关系。
第三步,以控制圈为因变量,以人际信任和自尊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自尊与控制圈的回归分数P=0.000<0.01,调整R方为0.267,即自尊与控制圈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对自尊与人际信任、控制圈与人际信任、自尊与控制圈的依次检验发现其均存在相关关系。如果把自尊纳入回归方程中,控制权对于人际信任的回归系数较少到不显著的程度,因此自尊其部分中介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到中介模型图1如下:
五、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人际信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自尊能对人际信任做出显著正向预测,与以往研究就结果相一致。高自尊个体更能接纳自我,相信自己能力,从而更开放地与人交往,对他人的防范和戒备较少,人际信任度较高[2]。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更为积极,这使得他们更善于应对环境的压力。相反,低自尊个体缺乏对自己的信心,与人交往时更倾向于保护自己,防备心强,因而人际信任水平低。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控制感水平呈正相关,且控制感能正向预测预人际信任感。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个性发展以及成才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控制感,能预测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感,而拥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感的大学生,处理事情时更可能用积极的方法。相反,自我感觉自己控制能力弱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评价上得分低。
(三)自尊与控制圈的個人实力、人际控制感因素相关较弱,但自尊也能显著地正向预测控制圈的得分。刘成伟在其研究中提出,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更高地评价自己,良好的自我认同使其通常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个人实力、人际信任的得分高的人,认为可凭借个人努力控制事情结果,对外部因素依赖少,人际信任度低。反之,外控性的人更偏向于依靠他人等外部力量来获取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对他人有较高的信任,人际信任度高。
(四)控制圈中的个人实力、人际控制和社会政治控制感能够直接影响人际信任,也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人际信任。自尊在这里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与人际关系、控制感均有正相关联系,但大学生们可以适当通过提高自尊,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的控制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人的情况,也有利于让我们得到更客观的他人反馈,从而肯定自己提高自尊。这是个良性循环,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展望
(一)人际信任、自尊、控制圈等量表本土化程度弱
虽然本研究使用的量表信、效度较高,至今仍也被沿用,但均来自国外,量表未能更多地考虑到我国社会文化对被试的影响。今后在量表开发上应更注重结合本国文化的量表。
(二)研究深入不够,更多协同因素有待考究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自尊、控制圈做了相关、回归和中介效应的研究,大学生的家庭教养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等在日后的研究能被纳入考量,从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自尊对人际信任与控制感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Delory Paulhus.Sphere-Specific Measures of Perceived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4: 1253- 1265
[2]闫博,刘香,段晶晶.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简介:
叶凯音(1991-),女,广东人,硕士在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