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家长对混龄教育认可度的现状调查

2017-04-17陈芳武建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混龄教育认可度

陈芳++武建芬

【摘要】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即使国家二胎政策放开以后,幼儿园依然有进行混龄教育的必要。然而,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本研究运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学前儿童家长对混龄教育态度和认可度,发現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

【关键词】混龄教育 学前儿童家长 认可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223-02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构成的“独”特特征,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家庭中缺乏玩伴,加之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儿童整天呆在家里玩手机、电脑等,与邻居伙伴玩耍的机会不多。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态,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导致幼儿与异龄玩伴互动机会受限,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因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1]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基于该理念,很多幼儿园都在探索混龄教育的组织形式,以期为儿童提供更为广阔的人际互动资源。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不同年龄段(年龄跨度12个月以上)、不同能力的幼儿按一定比例和数量集中在一起共同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为幼儿提供与异龄交往的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又可较充分地整合人际资源进行差异性互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混龄教育最早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并践行,然后在世界很多国家推行。我国最初的混龄班产生在农村,这类混龄班往往因生源不足不得已而为之。本文提倡的混龄教育,注重的是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互动资源的先进理念而进行的。基于家园合作共育的理念,幼儿园进行混龄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家长对混龄教育的认可度对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调查学前儿童家长对混龄教育的看法和认可度,以期为混龄教育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证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幼儿家长共有140名,其中85%以上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独生子女家庭占62%,非独生子女家庭38%。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自编《学前儿童家长对混龄教育认可度的调查》。该问卷由基本信息和主干问题两部分构成。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职业、家庭模式和孩子是否独生等;主干问题主要包括家庭中渗透的混龄教育、对混龄教育的了解状况、对混龄教育的看法、对孩子参与混龄教育的态度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4-5个问题。采用随机施测的方法对杭州市三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无记名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0.6%,然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40份,占87.5%。

(2)访谈法。在查阅相关资料和问卷调查基础上自编访谈提纲,重点选取了一所幼儿园小、中和大班各3名幼儿家长进行随机访谈,目的在于对问卷中无法包含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补充。

3.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与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家庭中渗透的混龄教育

调查显示,在家庭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与异龄同伴交往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论与年长还是与年幼的异龄伙伴交往频率上,非独生子女(85%)都高于独生子女(45%);在与异龄同伴一起玩的时间上,有哥哥(姐姐)(78%)比有弟弟(妹妹)的幼儿(48%)玩得时间更长;89%的家长觉得孩子和什么年龄段的同伴交往“无所谓”,11%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还是应该和同龄或年长的同伴交往比较更好,没有家长希望自家孩子和低龄玩伴交往。那些对孩子与什么年龄的同伴交往持有“无所谓”态度家长,他们的孩子与异龄同伴互动的频率显著高于那些父母只允许自己与同龄玩伴或者年长玩伴交往的儿童;获得父母允许可与年长同伴交往的幼儿,他们也往往更偏向于和年长同伴玩,而不是年幼的玩伴。由此可见,父母对混龄的态度对幼儿选择玩伴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家长认为,与年长同伴玩,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本领”、“可以得到很多的照顾”,而那些不允许孩子与年幼玩伴交往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从年龄小的孩子那里获得什么帮助”,而那些主张孩子和什么年龄的同伴交往都无所谓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可以从不同伙伴那里获得不同的发展能力和技能”等。

调查还显示,现在的幼儿不仅和家庭以外的同伴交往较少,即使家庭中有两个孩子,他们之间一起玩的比例甚至连一半也没有。原因可能在于,城市中相对封闭,日常生活空间单一,很多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处于一种受到过度保护的半封闭状态。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和交往范围变少。有些家长还提到,现在孩子压力大,一有空就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根本没时间玩。此外,国家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单独”二胎政策,再放宽到当前的任意家庭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这导致了很多家庭“老大”和“老二”之间年龄差距大,缺乏共同语言和交谈话题。即便家庭有二宝,他们之间的交往也相对较少。当然,家长们认为,即便每个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幼儿园的混龄教育也有必要进行。因为有很多家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年龄差距较大,根本无法弥补这些孩子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混龄教育的模式已经超越了独生子女对兄弟姐妹的意义,因为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角色是固定不变的,而在幼儿园的混龄班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从弟弟妹妹成为哥哥姐姐,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既有向上的依靠,又有向下的责任,还有同龄之间的公正。[1]

2.家长对混龄教育的了解状况

对于混龄教育,仅有6%的家长表示非常了解;46%的家长表示基本了解,48%的家长则表示完全不了解或一无所知。而其中,那些表示非常了解混龄教育的家长恰恰又是做幼儿园教师的家长。可见,专业教师对混龄教育比一般家长了解更多更深入。无论对混龄教育是否了解,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混龄教育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可“增强幼儿的助人、安慰、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减少幼儿的欺负、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另外,还有些家长觉得“大带小”模式会让低龄幼儿对高龄幼儿产生依赖感,高龄幼儿会欺负低龄幼儿。但绝大部分家长相信“只要幼儿园组织科学、恰当,混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一定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的家长认为,年长幼儿和年幼幼儿在一起“吃亏”,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还要学着照顾小龄幼儿,有点浪费时间;小龄幼儿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会受大龄幼儿的欺负和压制,而且,混龄过程中的过度交往,如年长幼儿在帮助年小的幼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包办代替,以至于滋长年幼儿童的依赖心理等。家长们对于混龄教育中的这些担忧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混龄教育的态度。研究表明,在混龄班中的确会存在退缩、打斗式嬉戏、拒绝同伴、争夺抢占物品等消极行为,但是混龄班中幼儿之间的攻击现象会比同龄班中减少,即使发生身体攻击,程度也较轻,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较易化解。

3.对混龄教育发展状况的看法

51%的家长认为,幼儿因为没有学习压力,幼儿园最适合开展混龄教育;15%的家长认为幼儿园不适合搞混龄教育,因为这种模式太不常见了,同时他们认为,几个年龄段的孩子混在一起对于教师来讲管理太难了;24%家长持中立态度。48%的家长认为目前混龄教育理论上可能成熟,但是实践可能还不太成熟,35%的家长认为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太成熟,仅有17%的家长认为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很成熟。对于未来幼儿园是否开展混龄教育的问题,赞成和不赞成的家长人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过70%持赞成态度,25%表示说不清,5%表示不赞成。可能的原因是,家长对幼儿园认为混龄教育对师资要求很高,他们对幼儿园进行混龄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存在担忧。一位幼儿教师身份的家长指出,目前幼儿园里的同龄班一般都配备两名老师和一名保育员,三位老师尚不能关注到班里全部三十几个幼儿,混龄班更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目前来说“能带混龄班的幼儿教师真的是凤毛麟角。”我国幼儿园混龄教育在相应的教育理论体系、专业师资力量、教育评价、组织策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某些家长对混龄教育有顾虑的原因。

4.对孩子参与混龄教育的态度

调查发现,家长对于是否让在家孩子接受混龄教育是持观望状态。也有些不排斥但也不盲目跟从。在回答“是否同意自己的孩子参与到幼儿园混龄教育中”这个问题时,只有27%的家长表示“可以试试”,而56%的家长表示“不太同意”,17%的家长表示“不同意”。这表明,家长对待混龄教育的态度还是相当谨慎态度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当把混龄教育的组织形式告诉家长后,88%的家长选择了“在幼儿园里的固定时间段内开展部分混龄课程、混龄游戏或其他活动”,只有12%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参加“幼儿园里的混龄编班”。可见,家长对于完全混龄编班教育的接受程度远低于仅仅在幼儿园搞一些混龄活动或混龄游戏。家长们倾向于在幼儿园里的固定时间段内开展混龄课程、混龄游戏或其他活动,即间断性混龄。因为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要面临为上小学做准备,孩子能否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是家长担心的问题。家长人普遍认为,幼儿园不太合适全部混龄,偶尔让孩子参加一下混龄教育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类混龄组织模式可以为孩子提供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又不会影响日常的同龄同伴交往和正常的同龄教学,因而深得家长支持。这说明,幼儿园开展什么形式的混龄教育模式,是摆在各幼儿园面前的首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些家长在不了解混龄教育之前,他们的孩子就参加了某些混龄教育。主要理由是“幼儿园里有混龄教育,就参加了”、“幼儿园里开展了混龄课程、混龄游戏,就孩子参加了。”很多幼儿园并未对家长介绍有关混龄教育的内容,可见在混龄教育的家园共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漏。

综上所述,幼儿园能否顺利进行混龄教育,家长是否支持非常关键。我们也曾对上海一所普通幼儿园的215位幼儿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也发现,53.5%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不同年龄的玩伴,而59.2%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他们认为孩子能“从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中学到他们的长处”、“结交不同年龄的小伙伴,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学会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往”、“与稍大的孩子玩可以提高待人接物、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稍小的孩子玩可以帮助他学会关注和帮助更弱小的人”等。可见,大部分幼儿家长已经意识到不同年龄的玩伴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被问及“如果我们幼儿园要进行混龄编班,每周活动一至两次,您同意自己的孩子参加吗”这个问题时,84.5%的幼儿家长表示“完全同意”,只有0.9%的幼儿家长表示“不同意”,其余家长则持“无所谓”态度。可见,相对于那种完全混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幼儿家长对那种混龄游戏或者混龄活动之类的“间断性混龄”形式非常认同,支持率很高,为促进家园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2]

四、教育建议

1.幼儿园要积极宣传普及混龄教育知识,争取家园合作

家长们对于传统的同龄教育早已不陌生,但是对于混龄教育而言,一些家长往往会囿于对传统同龄教育的理解,认为在混龄教育中年长幼儿总是对年幼幼儿进行帮助,会影响到年长幼兒的成长,或担心年幼幼儿受欺负等,从而对混龄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怀疑。为了获得家长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幼儿园不仅需要对混龄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积极向家长宣传混龄教育的理念和价值,经常开设一些混龄教育有关的讲座,了解混龄教育的优势,还要为家庭混龄教育提供专业支持,使混龄效果事半功倍。

2.幼儿园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混龄教育模式,多开展更为适合我国的“间断性混龄教育”

据了解,目前幼儿园常见的混龄教育模式主要这五类:全园性混龄编班模式、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共存模式,全园“间断性混龄”编班模式,混龄游戏活动模式和蒙氏混龄模式等。其中,除全园性混龄编班和蒙氏混龄模式两种模式外,家长认为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其他三种模式大都属于“间断性混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老师天天面对混龄对象的不足,又消除了家长的疑虑;既满足了同龄交往,又丰富了异龄交往,满足了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因为“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2]

3.提高混龄教育的师资水平,满足不同类型的混龄教育需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能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是家长最担心的。这主要取决于教师,所以混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好的教师要能够应对一群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理解能力的幼儿,关注到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和成长。提高混龄教育的师资水平,首先,幼儿园混龄教师之间要经常进行混龄教研,探讨教育经验。其次,加强对混龄师资培训,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开展混龄培训给老师提供发展平台,确保每一位老师都可以胜任混龄教育。最后,要做个善于反思的混龄教师,提升混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

4.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混龄课程体系

不仅要确定适当的混龄模式,更要探索科学的混龄课程,幼儿园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混龄教育课程,必须结合我国幼教育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混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相应的混龄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在“大带小,小促大”中成长,为我国幼儿园混龄教育组织模式总结经验,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2]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8.

[3][4]武建芬,陈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态[J].幼儿教育,2006(3):4-6.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基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混龄教育研究,编号:11JCJY10YB)。

猜你喜欢

混龄教育认可度
如何加强炼化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把控管理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混龄教育对学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
学前教育的“混搭”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