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功能目的论淡化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017-04-17吴越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吴越

摘要:现今,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作品涌入国内市场。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媒介,电影字幕翻译的精准与否、适合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国家无论是在电影业还是在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上都先于我国许多年。而我国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常常忽视了两国之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我国的电影字幕翻译仍存在较多词不达意或是错译的现象。以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字幕翻译为例,笔者尝试通过德国的功能目的论来分析其在字幕翻译中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电影字幕翻译;文化差异;《布达佩斯大饭店》

改革开放后,国外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被大量引进中国。相较改革开放前,电影流入国内的数量的确是大大增加了,可遗憾的是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毋庸置疑,中国国内有许多优秀的文学翻译大家,但電影字幕翻译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其实,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国外电影的受众远多过国外文学作品的受众。中国观影者能否在接受与理解字幕翻译的前提下,同时完成对国外文化的鉴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译者如何把握自己文化斡旋者的角色。因此,译者应重视起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与分析,从两国之间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入手,以目的论为指导,以期改善国内电影字幕翻译的“杂乱”现象。

一、中国电影字幕翻译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电影始于1895年,仅仅相隔一年时间,西方电影就进入了中国的大门。在1896年,一部名为“西洋影戏”的节目在上海徐园的茶楼上演,这就是中国首次引入西方电影时的情形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开始渐渐领略到电影的风采,电影也作为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在中国发展。到1948年,中国就已成功收入了600多部电影。其中高达90%的电影都是从美国引进的。起初,电影的引进并没有产生字幕翻译困难的现象,因为当时还没有出场有声电影,人们也自然不会将字幕翻译当作一个问题去思考、解决,更提不上通过字幕翻译去关注两国之间切实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为使观影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电影从无声发展为有声,而后也渐渐实现了字幕添加的技术。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从未成功地为国外电影配音,也未完成过相应的字幕翻译工作。直到1948年,长春制片厂才成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发展之迅猛也是有目共睹的。《阿甘正传》、《珍珠港》、《亡命天涯》《红番区》等电影作品的译制无一不证实了这一点。

二、字幕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翻译从一开始,甚至是迄今为止,翻译大家更偏爱于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近几年,外国的政论翻译也开始成为译者关注的重点。期间,电影字幕翻译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译者往往忽视了电影字幕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若译者尝试以一部电影的总体内容来把握字幕翻译,理应不难发现即使是一部时长不到两小时的影片,此中所涉及的语言文体、因人物设定差别或是时代背景差别所表现的表达形式都是不同的。也正是这些不同,国家文化最基础层面上的不同,诸如两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导致了电影字幕翻译上的难点。

在字幕翻译中,我们应透过两国间的语言差异,洞察到造成这些现象更加隐性的原因——文化差异。在我看来,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异主要有社会文化差异与语言文化差异。

(一)社会文化差异

语言最初是人类存在于社会中,以彼此沟通交流为目的的产物。数百万年来,人类经历了无数的时代变迁,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壳,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社会意识,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价值观体现上,中国与大部分西方国家似乎也是背道而驰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部分西方国家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尤其是经历过文艺复兴的西方国家。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是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的。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体现到西方电影中,导致了一部电影无论从整体内容上,还是其中一句简短的台词上,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两国因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产生的思维差异。因此,不重视社会文化差异的译者可能只能理解到影片中一个词语的能指意义,而忽视了其所指意义。

(二)语言文化差异

各国语言的语言节奏、押韵方式、词组搭配和习惯用语的用法都大不相同。有时,不仅仅这些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在州与州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差异。其次,电影的表达方式和书本不同,在电影放映时,大多数观影者几乎不用又或是并没有时间去在脑海中形成想象,电影就已经将画面直观的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因此,同一句话的翻译,在不同场合很可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或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此外,现代的西方国家很少用敬语和谦辞,那么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也需要考虑到影片所涉及的年代背景,有意识地添加敬语的使用。

一部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本国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宗教事件等,正因如此,译者在翻译一部电影字幕的时候,因为抱着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弄清这些传说与事件中所涉及的人或事。

三、功能目的论对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指导意义

功能目的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莱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该理论又名文本类型理论,随后费米尔进一步突破了前一阶段在文本层面上的对等,提出了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在后来的目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又相继出现了满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与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

依照功能目的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这也是目的论的三个经典原则。毋庸置疑,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将目的原则视为首要原则,通过译文接受者来决定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从而来达到最终的翻译效果。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译者需考虑到该电影观影者的年龄段大小,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程度深浅,以及电影中是否涉及当时政治敏感问题。译者弄明白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才能更好地将“字幕”所提供的“原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通过画面、人物行为以及影片中所呈现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成分,对字幕进行增译、减译、变译、改译等变通手段,有效地将情景中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表达出来。如果观影者的年龄段偏大,译者应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导致的难理解问题,对于那些文化不对等与文化空缺之处应尽量采用归化的方法,从而去淡化影片中所存的文化差异,如果译者在此时执意地采用异化法,极可能造成观影者的误解,严重则可能造成影片信息的丢失。若是目标观影者的年轻段普遍偏小,译者就应保留原字幕中的词语内涵,无须在文化不对等与文化空缺处做归化处理,可以直接用异化手段来增进本国人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文化交际的目的。如遇实在难以理解、极其晦涩之处,译者可以在屏幕最上方或最下方作一定的信息补偿来帮助观影者理解内涵(这里可以根据当时那一句台词和下一句台词的时间间隔再作考虑,如果前后台词时间间隔过短,则应重新考虑此处的翻译策略)。

在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译者还应考虑连贯原则。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切忌单独翻译影片中的一句或几句台词。电影翻译中,译者应该从影片的整体信息去把握字幕翻译,即将重点放在整部电影的连贯性上,万不能让观影者出现前后信息的断层。一般而言,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主旨,而主旨的呈现与表达往往是以重复形式表现,或者是以递进形式表现,少有电影会采用留白的方式来进行主旨的传达。因此,译者需要通观全片,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化背景来增加最后译文的连贯性,最后的译文让观影者了然于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译者本身的理解。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忠实原则不是普遍适用的,这还得根据目的原则与连贯性原则再做定夺。译者需注意,目的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总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四、功能目的論指导下的实例分析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影片类型、不同的影片背景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观影对象,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功能目的论,电影字幕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依靠字幕这一途径,来实现跨越语言障碍的信息传递,达到两国之间的交流,乃至两国人民的思想交流。为此,译者也应善于在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原则三者之间斡旋。

(一)以观影者理解为目的下的变译

【例1】I had established a casual and bantering familiarity with the hotels concierge, a West-continental.

字幕翻译:我开始和来自西欧的饭店门房插科打诨、称兄道弟。

【例2】Theyll be dancing like gypsies.

字幕翻译:他们一定乐得手舞足蹈。

【例3】But one never knows until the ink is dry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字幕翻译:但不到最后关头谁知道呢。

【例4】She was dynamite in the sack, by the way.

字幕翻译:对了,她在床上可以热情如火呢。

【例5】She was shaking like a shitting dog.

字幕翻译:她像落水狗般发抖。

【例6】I cant allow her name to get mix-up in all this monkey business.

字幕翻译:我不能让她淌这趟浑水。

【例7】Rise and shine.

字幕翻译:起床了。

分析:例1当中,“establish a casual and bantering familiarity”原意是想表达“我”与一位来自西欧饭店门房之间那种随意的、互相逗趣的关系。但是在字幕翻译时,译者如果直接将此处翻译为“我与饭店门房,一个西欧人,在不经意间熟络了起来”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如果此处考虑到了两国在语言上的文化差异,那么“插科打诨、称兄道弟”这一翻译就显得更加“中国化”,因为这简单的八个字既涵盖了原文意思,又体现出了中文的音韵之美。例2中的 “dancing like gypsies”如要直译,就是“他们会像吉普赛人一样起舞的”。但是由于欧洲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中国的观影者无法在脑海中递现出吉普赛人跳舞的模样,也无法知道此处的褒贬含义。这里译作“乐得手舞足蹈”既体现了心情“乐”,又运用了汉语的四字成语。在例3、例4、例5、例6与例7中出现的“until the ink is dry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dynamite in the sack”,“a shitting dog”,“monkey business”与“Rise and shine”,如直译,就成了“等死亡证明上的墨迹干透”、“麻袋中的炸药”、“拉屎的狗”、“猴子生意”与“升起和发光”。“Dynamite in the sack”的解释是“as vehement and fiery as dynamite put into a sack”, sack在海军行话中,是床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monkey business”的解释是 “word for some kind of shady activity”,这里译者处理成“淌浑水”正符合了中国人的惯常表达。 而“rise and shine”,则意为“the act of masturbating right after waking up”,如果直接一字不差的将其中的隐含意思翻译出来,中国的观影者应该是不大能接受的,难免会显得电影有点低俗,但在西方国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逗趣的说法。所以这里,根据目的原则(Skopos Rule),译者选择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直接译作“起床了”。以上几个例子,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如果译者在字幕翻译实践中,未查阅相关短语或是词组的意思就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将歪曲电影本意,从而导致观影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由此可见,译者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译文放置于目标语环境下进行全面考虑,诸如,电影此时的剧情发展和场景设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处的字幕翻译是否需要用词cover过去,还是原文太过晦涩需要译者将其变得更加explicit?译者作为翻译中的要素之一,也决定着译文的所呈现的最终目的。

(二)为达连贯性原则采用的增译

【例8】Three times a year at least, but never in the season.

字幕翻译:一年至少来三次,但旺季不会来。

【例9】Oh, you changed it after all. Its perfect.

字幕翻译:你还是换了指甲颜色,很好看。

【例10】I expect some of you will know it.

字幕翻译:有些人应该听过它的名号。

【例11】Youre not getting Boy with Apple, you goddamn little fruit!

字幕翻译:你这个死娘炮是得不到《苹果少年》的!

分析:例8中的“but never in the season”并没有直接翻译成“但不在这个季节来”。如果翻译成了不在这个季节来,可能让观影者产生不必要的疑问——这个季节是什么季节?根据上文情景,我们可知,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生意有淡季与旺季之分,而此处的 “the season”指的是旺季。如果字幕翻译中没有增加“旺”字来明确时间,那么观影者很可能会认为是淡季,那就与电影原意背道而驰了。例9中的 “you changed it after all”未直接译成“最后你还是换了它”。电影此处情结为,D夫人的离世后,古斯塔沃前来告别。在D夫人生前,古斯塔沃曾说她的指甲颜色不好看,所以原字幕中change it的it是指的指甲的颜色。 因此,最终字幕翻译中明确了信息,即指甲颜色,以消除了观影者的疑虑。例10中”know it”也没有翻译成“有些人应该听过它”而是加了“名号”二字,原因就在于,根据整部影片提供的信息可知,布达佩斯饭店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饭店,此处加上“名号”二字直接提升了该饭店在观影者心里的档次,带着“这所饭店必然发生过什么大事”的好奇心,去观赏这部影片。例11中的“little fruit”本来是个小水果的意思,这里却用“娘炮”来替换。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二,其一,在这部电影中,《苹果少年》那幅画上的少年在手拿苹果时翘起了兰花指,显得很“娘”。其二,在整部电影中,无论是出于对他人的精神关怀,还是其他原因,男主角古斯塔沃说自己可能是“双性恋”。所以译者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将这里的“小水果”翻译成了“娘炮”。

因此,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连贯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译者在翻译前,得先作为一个观影者将全片所要传达的必要信息进行理解和连接。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的将电影场景连接起来,电影中大部分代词表示的词或者是因为语言差异省略的部分,译者都需适当补上,避免观影者“断片”。故而,出于对影片整体连贯性的考量,增译是字幕翻译中相当常用的翻译策略。

(三)音译与意译结合

【例12】For my dearest, darling, treasured, cherished Agatha whom I worship. With respect, adoration, admiration, risses, gratitude, best wishes, and love from Z to A.

字幕翻译:给我最亲爱客气宝宝的阿嘉莎,向你献上尊敬、爱慕、赞美的亲吻感激,最好的祝福和爱,你是我的“无”“嘉”之宝。

分析:在例12中,译者将最后的“from Z to A”翻译成了“无”“嘉”之宝,采用了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如果直接把“L to A”翻译成字面的“无(有的翻译版本将zero的名字翻译成零)给阿嘉莎的爱”。就只是传达了字面意思。而中国人常用“无价之宝”去形容自己十分珍视的人或事,这里译者挑选了zero的名字“无”,再择取了阿嘉莎名字中的“嘉”字,来组合成“无”“嘉”之宝。如果译者直译成谁对谁的爱,无疑影片中两人的爱意就被无形的冲淡了。显然,这种舍弃部分原文意思,增加目的语中的内涵信息才是好的翻譯,不但显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还让观影者在观影中感受到无对阿嘉莎浓浓的爱意。

(四)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相结合

【例13】While questing once in noble wood of gray, medieval pine, I came upon a tomb, rain-slickd, rubbed-col, ethereal, its inscription long-vanished, yet still within its melancholy fissures…

字幕翻译:高贵林中寻觅灰白古松,惊逢孤坟,风吹雨淋,似非世间物,碑文已不可识,然于其忧缝……

分析:例13处的台词发生在电梯中,古斯塔沃要给D夫人念一首诗。该片中大部分台词都偏口语化,但是此处译者不能单纯的把它看作是台词来翻译,得先考虑到该处为诗体。由于文体特殊,译者在翻译中必然要明白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下的诗体区别。目的原则下,译者需要让观影者了解准确的影片信息,尽量淡化两国的文化差异,适当采用归化策略。其次,这段诗体的翻译还需要遵照忠实原则,因为片中已经明确指出是诗,那么译者就应忠实于它的文体,给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尽量让观影者产生共情。 “While questing once in noble wood of gray, medieval pine”中原文虽用逗号断开,但翻译成中文以后就变成了“高贵林中寻觅灰白古松”,这里将前头的wood of grey和后面的medieval合并了,处理成“灰白古松”更能让中国观众产生画面感,继而联想到生长在深山处的老松树。 “I came upon a tomb, rain-slickd” 也一并处理成了四字结构,为译文也添了一份浓浓的文言气息。 “ethereal, its inscription long-vanished, yet still within its melancholy fissures…”的翻译也完全跳脱了英文框架,译成“似非世间物,碑文已不可识,然于其忧缝……”。经过翻译后,虽全句无主语,但却更加忠实于中国观影者心目中的“诗体”形式。

五、总结

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障碍,为观影者提供更优的观影效果。此外,译者在碰到翻译难点时,应该积极地去查询某一个词或句在一定时期一定文化背景下的隐藏意思,切不能直接单凭自己理解就下笔翻译。同时,译者还应主动地去探索可行的翻译策略,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完善作品,为国内的字幕翻译现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沉香. 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2.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

[3]贾文波著.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2.

[4]程衍申.功能目的论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以The Big Data-Driven Business英译汉翻译实践项目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拓华.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英文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冰雪奇缘》为例[J].文教资料,2014(15).

[6]张莉,宋军.目的论和翻译标准多元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5).

[7]唐卫庆. 目的论和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肖申克的救赎》个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8]韩博文. 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