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历代民族政策的变迁过程研究

2017-04-17杨美容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社会经济变迁

杨美容

摘要: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根本和基础,民族政策的演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经历过多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已完成了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政治变革。尤其是我国的少数民族,随着共产党的政策变化,依然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民族政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情况,就我国当前民族整体的基本特点进行深入讨论,同时进一步阐述少数民族的变迁以及民族政策的转型。

关键词:民族政策;变迁;转型;社会经济

我国的少数民族随着我党政策的转变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党初期的搬照苏联解决问题的模式到建党中期少数民族政策的确立,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政策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基本政策的融合,并在发展中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封建政策。

一、民族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问题复杂多变,民族政策更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每一个理论和政策都是一个艰辛的发展过程。纵观近代史我国的民族政策,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到近代史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以及共产党少数民族的萌芽、初创、转化到明确,这些历程不仅仅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变革的多样化,同时更加显示出变更的艰辛。这些发展历程只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探索与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结束了少数民族的奴役与压迫,这在我国民族史上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改革[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行发展和变革,更加适宜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经验和受到深刻教训的结果。在这期间,少数民族在经历了民族政策的最终确立期后,又相续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期、严重的破坏期以及少数民族的恢复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风波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情况下实现了少数民族政策体的建立。例如在1992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理论及政策,在1999年,江泽民概述了少数民族政策,其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续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决策,不仅仅体现出少数民族政策的完整性,同时也彰显出少数民族政策的不断成熟[3]。

二、中国民族整体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

(一)民族整体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比我国历代王朝下少数民族政策,发现少数民族政策和历代王朝的少数民族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其差异表现较为明显的一部分是在改革后期,这段时间中,少数民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少数民族政策在变迁过程中拥有典型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是在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之后,所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纵观历史,少数民族的政策经历了开拓政策、怀柔政策、和亲政策以及教化政策等。这些政策在历史上重放表现出不同朝代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从一方面显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变迁历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各个朝代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智慧不同[2]。

不同时期的发展标志这时代的不同特征,少数民族的政策也会随着这种政策发生改变。同时这也标志这这些政策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在民国时期,由于处在社会发展初期,在经验和思想认知方面处于朦胧状态,一些问题借鉴其他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吻合我国国情,导致民族政策的开展陷入困境。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变迁,导致我国对民族政策的认知不断变强,并使少数民族政策在应用过程中具备实践性。同时在研究民族政策过程中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其他国家存在,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下尽心融合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整体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党政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党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有了更完善的对策,这种对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写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围绕着民族的团结和和谐制定成针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有着相当高的认知,这从另一方面显示出民族的团结和和谐。当然,我党在后期的发展中也对少数民族政策相当看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便会当前解决少数民族政策的主要手段。江泽民在其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意象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

少数民族基本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基本民族在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意义,通过分析各种少数民族政策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可以发现这种指导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受到我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各个民族自治不可独立,其已然成为我国民族政策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同时我党在经济文化进行建设和改革时也要充分考虑各国自治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党民族区域的自治不僅仅是民族自治,同时还要完成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结合,这是克服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之后的统一。正是这种统一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民族制度。[5]

三、少数民族的变迁

(一)人文因素

少数民族的变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表现的比较为明显的有少数民族中的性别结构、少数民族各个家庭中的婚姻状况、少数民族中的劳动就业情况以及受到城市化波动的迁移情况。

性别情况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的制约和被制约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造成了少数民族所在城市中中的性别比例出现失衡。和汉民族相比较,其总体性别比例依然过高,尤其是在乡村较严重,如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少数民族的婚姻也是影响少数民族政策的一大因素,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时也导致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在一方面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成婚率,但在另一方面却提高了丧偶率,这是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统一所造成。和汉民族相比较,少数民族受到政策的限制以及区域文化的掣肘,使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呈小规模趋势发展。

(二)社会经济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党政策的变革,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实际初期,我国少数民族的GDP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党政策普及的又一大成果。在众多政策当中,城市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的就业人口增多。城市化建设引导少数民族就业的同时也导致了少数民族职业的变动更趋向于高级化,这也导致少数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成熟,可融入程度也更加完美。

(三)文化传承因素

受到我国基本政策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受到的基本教育得到了很大提高,少数民族的文盲以及半文盲急剧减少,当然这也给我党对少数民族政策制定带来了下一轮的循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契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轨的重要渠道,当然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和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7]。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在未来漫长的发展中,这将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随着民族认同意识越来越强,少数民族也会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而加强民族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发展意识,同时针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也在发生巨大改变。此外,社会的发展关系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10]。

四、民族政策的转型

(一)民族政策转变的目标

当前我党针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是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制定的,制定此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民族政策理念的建立,完成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建立。对于我国发展种民族政策,其发展已成为当前民族政策变更的主要基础,在一方面,发展能给民族政策思维带来全新式的改变。和传统的民族政策相比较,我党的民族政策有着超强的动态思维。这种动态思维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具备超前性。这种特性的来源是根据对民族政策的预定来实现对民族社会问题进行预防,保证民族政策能够有效地落实到位。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是应保证民族政策在随着社会发展中进行变革,使其设计可以持续性和历时性发展。另一方面,民族政策具有系统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出发,有效地保证社会风问题不被其他因素干预,在改革中逐渐地建立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发展中的民族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的重要发展维度[8]。发展型民族政策的制定综合考虑了少数民族的和谐性、持续性、共同性以及健康性,同时以扶持弱势民族为主导思想,针对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为中心任务制定发展性民族政策。

(二)民族政策的转型与发展

通过当前少数民族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群体事件中可以发现,在民族政策的制定中已脱离传统的“政治化”以及“文化化”,当前在制定中要综合考虑我国总体社会变化以及社会矛盾之間的密切关系。只有制定出能够发展经济、改变民生、共同实现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才能成为新世纪的理论政策。通过对相关政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党当前在制定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由书斋型向实践型理论转化、从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化。

真正的理论源于实践,传统的书斋型学者在制定中理论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单纯的从文件和上级领导对话中寻找依据,根据“马列理论”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在当前的社会因素影响下,终会展现出“滞后性”、“残缺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4]。在制定民族政策的同时,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关系达到会统一,同时还应就宗教问题以及少数民族问题和相应的民众进行讨论,时刻把握着群众的真实想法,在寻求社会发展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新视角、新思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创造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后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发展成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社会主义为背景的肯定性行动,其二是以经济发展换取忠诚的经济扶植。在新世纪发展中,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少数民族政策中的基本政策,这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同时也是矛盾的调和点[9]。

发展型民族政策在当前针对少数民族政策依然保留着“科学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的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残缺性,由于少数民族受到社会发展的些许掣肘,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缺乏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形成一种完整的政策。②原则性,少数民族政策在制定上缺乏实践性,同时原则性较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操作。③滞后性,由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汉民族相比较,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在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将会直接导致“制度性真空”的问题出现[10]。

五、结束语

民族政策的变迁,关系着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是综合民族政策问题、民族经济问题以及民族文化问题的综合性问题,只有认真落实发展型民族政策,才能摆脱多元化社会发展因素,实现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更能够和其他民族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卢守亭,南文渊.民族变迁与政策转型“以城市化背景下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变迁为例”[J].民族工作研究,2010.01:08.

[2]徐静.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政策变迁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3]王怀强.走向民族区域自治——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变迁历史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1,1:33-41.

[4]施芳.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述论[D].云南:云南大学,2012.

[5]卢守亭.民族变迁与政策转型“以城市化背景下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变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

[6]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卢守亭.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状况与变动[J].延边大学学报,2008(5):90-95.

[8]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35.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第四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88.

[10]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03.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社会经济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