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2017-04-17李祖杰
李祖杰
一、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极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而带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又往往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表现欲。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应用心去感知学生、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信心,去争取进步与成功。一方面,应给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智慧,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长处、每一个闪光点,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有时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期待的目光,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了进步,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一个好学生,因而产生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导致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因此,教师应注意自我情感的控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面对学生,而决不能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用换位角度来考虑问题,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情绪,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与身边的人和谐共处。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在交往中做到在“感情投资”上增加一点,學习指导上优先一点,锻炼机会上多给一点,表扬鼓励上放宽一点,杜绝漠然甚至歧视学生的行为态度,用加倍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产生情感共鸣,师生间能形成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等健康成长。
三、让学生学会宽容、善待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此,我深有体会。现在的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往往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宽容别人对维护好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学之间难免有误解、嫉妒,还有被人背后议论等事情发生。如果别人言语上冲撞了你,你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其结果引来的多是“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反之,如果你能宽容、礼让别人的话,则往往能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理解和宽容能使我们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对学生的过错,教师暴跳如雷训斥一通,结果往往难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言教不如身教,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应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以求达到师生间的内心深处的沟通和理解,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学会主动并乐于与他人交往,理解并帮助他人,以诚恳、公平、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
四、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
保持乐观的学习态度,就要学会称赞自己,积极进行自我肯定。首先,从认知上,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其次,从心理上,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正确地表现自己、评价自己。培养学生自我肯定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勇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独立生活和独立做事,从细小的生活事件中找到自己的长处与闪光点。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学会肯定自己,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升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凭着这种暗示,学生就会发现每天都是新的,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形成一种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五、用爱心去教育学生,让爱成为健康教育的动力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使教师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爱使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爱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心理健康的教育职责,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每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营造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更需要用爱心去浇灌,因为爱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使人敞开心扉,能融化心灵里的冻土。因此,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宽容、理解和尊重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爱学、乐学、会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新宁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