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治理视角下的大学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析
2017-04-17钟冬生
钟冬生
摘 要:高校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在实际上没得到足够建构,使得高校互动教学在许多情形下变得简单化、平庸化和形式化。协商民主治理具有的话语权民主涵义及其多元价值与特征,可为大学互动教学模式注入新元素,提供动能和资源。协商民主治理契合大学互动教学的话语权尊重取向、学生主体化塑造及其平等化建构。嫁接协商民主治理可优化高校互动教学模式,路径为:发展辩论化互动;注重情景创设,发展互动体验性;涵养理性品格,建构适度互动。
关键词:协商民主治理 大学互动教学模式 优化路径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日益得到高校教师更为广泛的运用,但是其理论支撑在实际上并没得到足够的建构,从而使得高校互动教学在许多情形下变得简单化、平庸化和形式化。协商治理具有的话语权民主涵义及其多元价值与特征,可以为大学互动教学模式注入新元素,提供动能和资源。如何发掘和有效运用协商治理理论,对大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显性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阐明协商治理的关键价值,发现协商治理与高校互动教学的契合性,嫁接协商治理提出对高校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协商民主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什么是协商民主治理?阿道夫·G·冈德森认为协商民主是旨在鼓励和尊重异议,重在提供多样选择的可能,而非达成共识的民主理论[1]詹姆斯·博曼认为“协商是一个话语过程,并且具有公共性——所有公民都参与的共同性的社会活动。”[2]俞可平也认为,协商民主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3]。可见,协商民主治理是一种民主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理论,可简称为协商治理,实质是一种话语权尊重的直接民主治理理论,其以尊重参与者利益和意见表达资格和权利为核心追求。协商治理强调协商和反复协商,辩论和反复辩论,也提倡妥协和宽容,强调大众对公共决策的直接参与性,主张大眾主体性和平等性。作为一种治理理论和民主理论,协商治理具有多元价值与特征,主要包括:直接民主性、大众主体性、主体间平等性、法治性、体制性、程序性、规范性、公共理性、协商性、合作性、妥协精神与包容性、辩论与反复辩论。协商治理的核心目标是话语权尊重,旨在实现偏好转向而非利益聚合。协商治理的价值是多元的,其应用的领域也是广泛的,但是基于本文关注的是其品性在高校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这里主要选择若干与互动教学情景具有相关性的协商价值与特征阐述如下:
(一)话语权尊重
哈贝马斯对协商民主持有的话语民主观具有典型性,其认为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审议、讨论、对话,交换意见和看法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话语表达权的保障理论与制度。约翰·S.德雷泽克也认为协商民主治理是一种“话语民主”,强调协商是公共领域中的话语参与[4]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协商治理主张互动协商并不是为了利益聚合,不是为利益和意见成为决策,而是获得利益和意见表达的机会,通过这种表达资格和权利的尊重,尽可能说服其他参与者接受自己的看法,其中也包括决策者看法的转变。话语权的尊重,自由表达的尊重,表达机会的赋予成为协商治理的基本目的。可见,协商民主的目的不是要达成共识,而是得到话语表达的尊重。倾听与被倾听是协商民主对每个参与者的要求也是权利。“在协商民主中,公民们通过交换他们的公共理性在自由而开放的谈话中坦言相见,即使他们的理由没有说服对方,只要他们认真对待和回应对方关切的事情和所持看法,他们也就能够得到对方对他们看法的合理领会与思考。”[5]
(二)大众主体性
协商治理是普通民众为主体的大众民众治理模式,这与精英治理相区分。主体的公民性、大众性、普通民众性,体现普通民众的参与主体性。协商治理将普通民众置于参与主体的地位,实现了民主治理的去身份化。公民是协商民主的主体。普通大众主体性是协商民主的最基本的特征。协商民主治理模式中,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公共讨论的结果[6]。协商民主治理是公民个体参与公共决策的一种特殊民主形式。
(三)主体平等性
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参与公共协商的公民是平等的、自由的,他们提出各种相关的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最终达到共识,从而在审视各种相关理由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7]。主体平等性是大众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大众主体性的保障,主体平等还涉及系列的制度设计。
(四)妥协与包容
协商民主治理主张所有人的看法和意见都应得到尊重,对于他人的利益和意见诉求需采取妥协和包容的态度。诚如有学者指出的,所有公民都包容在协商之内,并将外在的或内生的影响,如权力、财富和已有的社会不平等排除在外的地步。[8]。显然,协商民主治理强调了对公民参与互动决策的资格和权利的包容性,公民有权出席公共决策场所并发言,有同等权力提出或质疑某个主张、陈述理由、表达和挑战各种需求、价值观和利益。任何声音都不应该被排斥,各方都有被倾听的同等权利[9]。
(五)公共理性
协商民主治理防范非理性和走极端,不为争论而争论,重在说服而非压服其他参与者,讲究协商讨论的理性,控制协商的适度性。“协商是一种联合性社会活动,嵌入在对话性社会活动中——相互交换理性。”[10]。协商民主强调参与者话语表达的被信服性。协商的过程就是要使得用于决策的理由让所有人信服,在“作出决策之前,要在公共论坛中检验他们的利益与理性。协商过程促使公民通以在公共辩论中‘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理性话语,来证明他们的决定和看法的正当性[11]。
(六)协商和反复协商,辩论与反复辩论
埃尔斯特认为,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讨论作出决策的过程[12]。协商民主治理主张,互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完成的,在互动这个过程中,需要辩论和反复辩论,以便确定意见和看法的更优性。正如有学者说的,对话协商并不意味着协商参与者们将彼此同意,而是他们愿意以辩论而不是其他的方式解决冲突[13]。
(七)互动协商的程序性与规范性
协商民主治理是一种有序参与的互动模式,其对有序性追求极高,确立了严格的协商程序制度,并将程序过程的各个参与环节予以规范化。协商民主治理通过程序性和规范化的严格设计确保话语权得到尊重和参与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协商民主治理与大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契合性分析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日益得到高校教师更为广泛的运用,但是其理论支撑在实际上并没得到足够的建构,从而使得高校互动教学在许多情形下变得简单化、平庸化 和形式化。协商民主治理作为一种互动框架,与大学互动教学具有契合性,其具有的价值和特征适用于大学互动教学模式,为大学互动教学模式注入理论支持,提供动能和资源,从而提升大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深度和厚度,提高大学互动教学的品质和效率。
(一)契合大学互动教学的话语权尊重取向
大学互动教学模式采取在课堂内外,围绕教学目标和培育人才的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发现教学与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效果与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大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安排是基于交流主体间的共生共享性而创制的,认为师生都可以通过互动过程获得各自需要的东西,实现各自的目的,主张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教育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不足,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实现互助共进和互助共济。实际上,这种共生共享性的互动模式核心是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话语权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学生尊重教师的话语权,尊重双方在教学上的利益表达和话语表达。特别是对学生而言,教学中的话语权不但是种需要,而且是一种资格,尊重这种话语权表达的需要和资格对于互动教学而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本身就是重要的目标。协商民主治理本质上以话语权尊重作为其目标,是话语权尊重的一种治理制度创新,在互动交流模式中确立了尊重话语权的成熟规范制度,不但可以为高校互动教学走向尊重话语权取向提供正当性的理论支撑,而且能够为高校互动教学实现话语权尊重目标提供规范化引导,赋予其成熟的技能与程序支持。
(二)契合大学互动教学的学生主体化塑造
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民主治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民主模式,其创制是同权威主义教学模式相区分的,是对传统主义教学模式的超越。作为一种民主的现代教学模式,其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在主体性上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互动教学无论其制度创制的前提还是其绩效的获取,缺乏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就不可能存在。但是现实中虽然大学教师承认并采取互动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许多情形下表现为教师主导的权威主义下的互动交流,而非学生主体性下的互动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即使是权威化教学很强的教师也会认为其采取了互动教学模式,互动教学变得平庸化、形式化和简单化。学生主体性无疑是互动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协商民主治理作为代议制民主的创新和发展,改变代议制以精英为主体的传统,强调公民大众为主体,直接参与公共决策。以公民为主体是协商治理的根本特征,是其创新当代民主治理模式的核心之处。公民大众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大众参与与政府决策者的互动成为可能,也是互动得以有效的基础条件。协商民主治理是在制度上最为前卫和规范地确立大众参与主体性的安排和理论证明。将协商民主确立大众主体性的原则和具体制度安排引入高校互动教学,能够从制度化和规范化上推动学生作为互动教学主体地位的确立,从而从理论上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最终有效激活学生在高校互动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参与能量。权威主义教学模式不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搞形式化互动,将互动教学形式化、简单化,则协商民主治理以大众为主体的取向,与其构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刻区分。将协商民主治理嵌入大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弱化、分离、冲击权威主义教学对互动教学的混淆,确立学生的主体化地位,提升互动教学模式的形象与品质。将协商民主治理引入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化塑造,将对高校互动教学带来巨大的创新,诸如教師面对学生不是面对从属对象,而是面对课堂主体对象;学生的互动不是权宜设计而是基本环节;学生的互动不是偶尔的某一环节的参与,而是全程的参与;学生的参与不是课堂的次要部分,而是重要部分;学生互动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绩效的重要投射。
(三)契合大学互动教学的平等化建构
高校互动教学要有效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中,学生作为学习者和教师作为教学者,相互之间都是教学的平等参与者,不能从地位上确立其中一方比另一方优越。而互动要有效和真实地进行,必须确认师生都是对方的目的,也是手段,相互之间是各取所需地共存共生共赢的关系,教师通过学生反射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学生通过教师反映自己的长处与局限,这种互为目的的互动模式完全需要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关系安排中。可以说,平等化是高校互动教学的基础保障。而现实的所谓互动教学中,无论是实质上的平等还是形式上的平等,都存在较为显明的建构不足。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输出方,学生作为教学的接受方被绝对化,教师往往不会将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学生也往往不认同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互动教学常常是在一种并不真实平等的模式中进行着。就互动教学作为一种话语民主而言,教师往往占据话语表达的主导与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对称的,教师具有互动议题权和能力,也占据互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环节,师生互动严重失衡。高校互动教学模式无疑需要深刻的平等化建构,协商民主治理作为一种平等的治理框架,可以为高校互动教学实现平等化建构提供动能。协商民主治理对平等价值的追求,对话语权平等建构做出规范而严谨的设计,不但确立参与者的身份与地位的平等,而且从机制上确立实现平等的诸多安排,对协商互动过程的机会平等、时间平等、动议平等等等都做出相当精当的规范。协商民主治理的平等品格及其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契合了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对平等化的建构需求,可有效引导其深刻、精细和规范化地建构自身的平等化品质。
三、大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从协商民主治理视角
基于协商民主治理对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具有的契合性,可以嫁接协商民主治理的价值品质优化当前的大学互动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看,主要路径如下:
(一)发展辩论化互动,提升互动深度
协商民主治理框架下,互动目标:话语权的尊重的实现主要依靠协商和反复协商,辩论和反复辩论达到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话语权的尊重,而话语权的尊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现在反复协商,反复辩论的过程中;简单的、一次性的协商,无论如何无法表明话语权得到尊重,也无法确认互动的有效性。协商民主治理的话语表达尊重与话语表达的有效性主要通过反复协商、反复辩论予以体现和实现的,这可以为高校互动教学模式互动深度的提高提供示范价值。高校互动教学的话语权尊重和话语表达的有效性,可以参照协商民主治理,强化协商和反复协商,辩论和反复辩论的价值和功能,经过多次的互动交流来实现。需要指出的是,协商和反复协商,辩论和反复辩论,在高校互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称之为辩论化互动或辩论式互动。辩论化互动或辩论式互动重在突出反复辩论对于互动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是其与普通互动相区分,也是高校互动得以提升品格的基本切入维度,对提高高校互动教学的深度作用显著。无疑,发展辩论化互动,提高互动的深度,是健全和优化高校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辩论化互动确立了辩论和反复辩论对于高校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也提供了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得以优化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路径。
(二)注重情景创设,发展互动体验性
协商民主治理实现互动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情景创设,在情景创设中设定一个互动的环境和场景,让互动具体化和鲜活化,以此较好地动员参与者参与的热情、激情和感情,发展互动的体验性。例如,温岭民主恳谈会作为协商民主治理的典型案例,其互动过程就创设诸多具体的场景或情景,这些情景创设对温岭协商民主的成熟和成功极为关键。无疑,从协商民主治理来看,注重情景创设,通过互动体验来实现互动目标和价值是一种有效的互动路径。协商民主治理对情景创设的注重,可以应用于高校互动教学模式,以优化高校互动教学模式。当前高校互动教学存在简单化、平庸化和形式化,一个重要方面是互动缺乏注重情景创设,互动过于随便和随意的现象,要么是漠视互动教学的价值,不愿意组织互动教学,要么滥用互动教学,无论什么情形都进行互动,将互动理解为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不注重互动情景的创设来推动和实现互动。注重情景创设推动互动教学,其主要机理为:情景激活师生的互动动能和需求,让师生可以在具体化、逼真化的环境和过程中认识到尊重双方话语权和表达权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场景互动中得到对这样的话语权尊重的真实体验,进而强化尊重话语权和表达权的互动行为。
(三)涵养理性品格,建构适度互动
协商民主治理的遵从理性展开,互动中参与者尊重话语权和表达权,弱化共识追求,主张辩论和反复辩论,主张任何人的话语权和意见表达权都必须得到尊重。协商民主治理下,参与者不看重利益聚合和决策,不看重参与者的地位和身份,高度看重言语表达权和表达机会的平等提供,强调以辩论和反复辩论,协商和反复协商的方式说服他人而不是压服对方。而整个互动协商过程建立在理性的范围内,将辩论和协商控制在理性的正当中,确保协商和辩论的有序性、非攻击性、非侵犯性。理性品格无疑是协商民主治理的突出优点,也是互动的重要保障。协商民主治理的理性品格对于高校当前互动教学来极为重要。当前高校互动存在互动形式化和简单化以及平庸化的现象,互动缺乏理性把握,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到哪里结束,进行到哪里算哪里,缺乏适度控制。更糟糕的是,互动出现为互动而互动,认为互动有总比没有好,将互动意识形态化,互动总要分出个高低强弱与输赢,偏离互动的话语权尊重取向。参照协商民主治理,涵养高校互动教学模式的理性品格,不神圣化互动教学模式,也不忽视互动教学,建构适度互动教学以完善和优化高校的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1 ] [美] 阿道夫·G·冈德森( A l d o f G·Gundersen)(2003).A description of IF and its Discussion Process[ONL] www. interactivityfoundation.org
[2]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文版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6
[3]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总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
[4]約翰·S德雷泽克(John S. Dryzek)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中文版序[M].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
[5]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文版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
[6]陈家刚.协商民主?代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7。协商民主治理是公民个体参与公共决策的一种特殊民主形式。
[7]陈家刚.协商民主·代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8]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文版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2-33.
[9]S. Benhabib. Situating the Self(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P29。[10]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文版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9
[11]T.M.Scanlon. “ Contractualis and utilitarianism ”, in Utilitarianism a n d B e y o n d , e d . A . S e n a n d B.Willia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2][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Maurizio Passerin DEentrèves).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
[13]M.Warren. “The self in discursive democracy”,in S.White(ed.),The C a m b r i d g e C o m p a n i o n t o Haberma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