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比较探讨

2017-04-17王思雨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个案分析翻译策略典故

王思雨

摘要:《天路历程》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而且也是一部探讨典故翻译策略问题的最佳个案。因此,本文结合其不同的中文译本,对其典故翻译的策略问题进行了客观地探讨。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翻译策略问题的比较探讨侧重于对不同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与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例如,语境理论翻译策略给予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策略给予小说情节设计的影响以及综合理论翻译策略给予小说主题感悟的影响。

关键词:《天路历程》; 典故; 翻译策略;个案分析

《天路历程》是一部以“典故”著称的小说作品。在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的作者班扬借助这些典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那位具有丰富意蕴的“基督徒”,而且还借用这些典故,完成了作品的情节设计和主题叙述。因此,翻译这部小说的关键就是译者对这些独具特色典故的处理水准。或者更加绝对地说,典故翻译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对原文文学价值和形象意蕴的挖掘与整理。所以,在此以《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与阐释,从而完成对小说翻译的探讨。

《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比较探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典故、翻译策略以及《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比较分析。下边就结合具体的文本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地说明。

一、《天路历程》与其中的典故

探讨《天路历程》中的典故的翻译策略问题,首先应该对《天路历程》与其所蕴含的“典故”进行一个客观地分析并以此避免后续阅读发生歧义,特别是对于“典故”的界定,更是如此。

(一)《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是一部与《西游记》颇为相似的著作。它的主人公——基督徒为了拯救,经历了长途的旅程。虽然在其上下两部小说里描述的旅程略有不同,但其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基督徒所遇到的各种磨难并获得了最终的追求——达到了天国并实现了生活的幸福。在这两次旅程之中,涉及到了各种类型的基督徒,但这些基督徒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并能够在彼此的共同追求中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互助。在那种没有竞争、没有好胜心的生活环境里,这些人终于过上有秩序、和谐而相互体谅的天国生活。特别是他们之间的那种担待与包容更是让世人羡慕不已。

但是无论是表现基督徒与众人的追求过程,还是他们那种令人向往的天国生活,作者班扬都运用到了典故。因此,下边就需要对另一个研究对象“典故”进行一个客观的说明。

(二)典故

在一则探讨《天路历程》中典故问题的研究文章里,作者对典故及其相关的问题有如下的叙述:在文学创作中,“典故”是常见的修辞方式,指在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如名言、谚语、成语、故事等,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思想感情表达的更鲜明生动,或者为所陈述的观点提供论据,“在一定的场合恰当地运用典故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既表现了语言的精练性,同时也表现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1]

在这段的引文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典故”这样的理解:首先,他把典故看作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这是对的,但对于什么是“典故”,作者似乎只用列举的方式对其在外延的层面上进行了简单的例证。这样的列举虽然有利于普通的研究者明确什么是典故,但对于研究而言却容易引起误解。因此,对于什么是典故还有重新界定的必要。所谓的“典故”应该是指有来历的事件或人物。对于语言而讲,所谓的典故就是指那些能够概括这些具有来历的事件或人物的特定词汇。因此,典故的意蕴在其语言表达的背后意蕴而非语言本身。其次,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分析:在第一个层面上,从语言的角度讲,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文学语言的意蕴。它不仅可以使文学语言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而且还可以使文学语言的表达更加个性化。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还是作者语言风格的个性化都可以通过典故的运用来实现。在第二个层面上,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既可以运用来例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二、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是对翻译实践的整体性安排。它既涉及到词汇的选择,也涉及到语法的转换和翻译效果的评估。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翻译对象的翻译策略而言,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评估。例如,探讨《天路历程》中的典故问题的翻译策略,就应该从其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塑造、对其作者情感的表达,对其作品主题的再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甚至还要涉及到翻译理论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一次翻译实践都不能脱离翻译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翻译策略的问题,还应该顾及到它对某些翻译理论的体现。

三、比较的说明

作为对《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的比较探讨,在此应该有如下的说明:首先,在宏观的层面上,比较对其典故给予文学创作的影响。例如,典故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对小说情节设计的影响等诸多内容;在微观的层面上,涉及到对特定种类或特定某一典故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涉及不同的翻译理论给予翻译实践的影响。只有如此,才能对其典故翻译的策略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但这里不涉及到不同译者的比较问题,因此,从整体上分析,本次的探讨还是属于微观层面上的一次说明。但是从辩证的思维里分析,微观与宏观又是相对的。所以,从翻译理论选择的层面上分析,它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宏观的研究实践。

四、《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比较

按照上边的思路与说明,对于《天路历程》中典故的翻译策略比较分析主要选择两种翻译理论,即语境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对典故给予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主要选择三个问题,即,典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对小说情节设计的影响、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影响。

(一)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典故”与其人物形象塑造

1.语境理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应该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语境理论,即存在于《天路历程》中的文学语境和处于作品译文中的翻譯语境。语境理论在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泛化的趋势。对此有研究者这样说:可以说,只要研究者需要,“文学语境”的外延就可以延伸到文学研究的任何一个角落,那么相应地,它这一关联域中的具体所指之物也便具有了无限的生成性和可能性。[2]因此,文学语境是理解原文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翻译语境是理解翻译作品人物形象的关键。对于翻译语境的构成,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翻译语境的构成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翻译者自身对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即两种文化背景。一个是翻译者对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他对两种语言的翻译效果。其次,翻译者的语言水平。最后,翻译者的语言技巧,也是翻译语境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3]

2.典故翻译与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此,班扬在文中运用的每一个典故都与其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例如,下边这句话:No,not I,said the other,because I have laid my hand to the p lough.

在这句话里“laid my hand to the p lough”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典故,因为它源于“put his hand to the p lough”,只不过是“put”被替换为了“laid”,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涵的理解。

这句话被译为:一定不能,我已经手拿着犁耙,不能回身瞧后头。

这一句用来突出小说主人公——基督徒个性的典故。因为,耶稣曾经讲过,扶着犁耙而回头看的人是不能进天国的。所以,当“我的手里已拿起犁耙后,那就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即意味着基督徒不能退缩,从而表现出他对天国的执着追求。这就是说,运用语境理论来翻译特定的语句,可以在体现作品原义的基础上,实现译者的再创造。因此,融入语境理论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故”与小说情节设计

1.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颇受译者关注的一个翻译学理论。在这个翻译理论体系中,研究者不仅融入了生态学的理念,而且还结合翻译实践对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在生态翻译学体系中,有两种观点最值得关注:第一个观点是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环境。另一个观点是翻译体现出来的“适应/选择”特性。对于前者而言,所谓的生态环境是指与翻译主体与其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但这里的“翻译主体”却需要读者认真理解: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翻译群落”。[4]而所谓的“适应/选择”则是指生态学的理念。在翻译中它是构建生态环境的前提:“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5]

2.小说的情节设计

小说《天路历程》中有这样一段话:being by name Legality,is the Son of the Bond一woman which now is,and is in bondage with her children .

这段话通常被译为:原来那恃法是婢子所生,不是夫人所生,这婢子和他的子孙都是做奴仆的。

在这句里,一句the Son of the Bond一woman 就是一个典故。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但因为他们生母身份的不同,暗示着彼此不同的情节发展。正如中文所讲的那样“名正才能言顺”。因此,在文中为了对这一句语句背后意蕴的揭示,译者用“不是夫人所生”来强调。从而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

在这里“不是夫人所生”,它把原文作者的创作意蕴与译者对原文理解,以及读者应该如何理解等的思考都集中在了这一句之中,从而完整地构建了一个翻译所需的生态环境。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句“不是夫人所生”它把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意蕴都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样的翻译更是体现着翻译语句对原文的语义“适应”与对翻译语言应该如何理解的一种“选择”性。因为,不同的母亲所生,意味着这些孩子有不同的命运。正如中国传统古代中的嫡长子与其它孩子一样。他们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不同权利与命运。即,前边“不是夫人所生”,体现了译者对原文语义的忠诚,后边“这婢子和他的子孙都是做奴仆的”暗示着这些“孩子们”的命运。

(三)综合理论视角下的“典故”与作品主题说明

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能解决一些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全部翻译所遇到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讲,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这种局限性的影响下,它不可能指导翻译者能够实现全部翻译语言的完美性。因此,在综合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典故”的翻译问题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例如:Esau' s birth-right was typical,but Little-faith' s jewels were not so.

“Esau' s birth-right”是著名的圣经典故,以撒有双胞胎儿子,长子以扫、次子雅各。以扫在饥饿之际为了喝到雅各的一碗红豆汤而把“长子权,让给了弟弟。所以“birth-right”译为“长子的名分”是互文翻译,而“继承权则违反了互文性翻译的要求。[6]

在这个翻译个案里,虽然说把“birth-right”译为“长子权”能够体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也能体现语境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其他翻译者把它译为“长子权”的时候,它却违备了翻译“互文”的要求。这也就是说,因为这样的翻译不能很好地体现“互文”,所以,它就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继而就会影响到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实践,它需要译者在构建翻译语境的创作过程中,实现对原文的艺术性突破。正如,对于中文“好极了”一词的翻译,英语里就有“fine”(精细, 细, 精, 优良, 精美, 良好)、“exquisite”(精美, 玲珑, 细腻, 优美, 考究, 绝妙)、“delicate”(精巧, 娇嫩, 精美, 秀气, 纤弱, 柔弱)、“elegant”(优雅, 高雅, 雅, 飘逸, 精美, 文雅)等诸多的词汇与之对应。但是,选择哪一个词汇才能正确地体现出原文作者的意思呢?这却需要翻译者慎重地选择。而且在选择的过程中,译者还要顾及到他所掌握的各种翻译技巧与翻译理论的影响。因此,任何一种唯一的翻译理论,或某一相同的翻译技巧都不能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典故的运用是班扬在其小说《天路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艺术特点。采用什么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些典故的翻译,既会影响到读者对其原作的理解,也会影响到读者对其语言艺术魅力的感悟。因此,根据其不同的翻译文本对其翻译策略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既是对其翻译问题的一个回顾性总结,也是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一个提示。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翻译个案对《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策略问题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文南.《天路历程》中典故翻译比较[J].滁州学院学报,2007,07.

[2]吴昊.文学语境新论[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3]陈莹.试析翻译语境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

[4]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4(06).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02).

[6]焦良欣.英译漢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以《天路历程》三个汉译本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 2011(03).

猜你喜欢

个案分析翻译策略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从“粗暴”到“温柔”的改变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