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地域分工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2017-04-17张野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特点新形式

张野

[摘 要]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而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它们之间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成本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标。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劳动地域分工。新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出现了新的形式与特征,形式上产品内国际劳动分工日益盛行、非物质形式分工形式发展迅速、世界市场内部化趋势日益加强以及地域分工之间产生层级制趋势;特点上劳动分工变细,综合集成趋势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对于地域分工的影响巨大、世界各国出现区域集团化的特征、网络地域系统成为新的地域组织形式。

[关键词]劳动地域分工;新形式;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95 — 02

引言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地域分工论与经济地域运动论。前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从地理学角度首次对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阐述的,之后这一理论便在地理学界被广泛接受。劳动地域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地域分工决定着区域生产专门化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特征,也决定着区域经济联系的内容、性质和规模等。所以,地域分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近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各产业分工更为精细,各集团合作更为紧密,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表现出各种新的形式与特点。

1.劳动地域分工内涵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而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它们之间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成本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标。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社会生产力对于劳动地域分工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是以部门分工为基础,部门分工又是以生产力变革为原动力。另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并非是生产力单纯作用的结果,这其中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要素的交互作用。其中,生产力的作用是主导的,作用周期更长,他促进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作用较生产力对地域分工的影响更为强制化、局部化。二者的共同作用促使劳动地域分工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劳动地域分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前资本主义历史背景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部门分工并不发达,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协作十分微弱,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至资本主义时期,由于部门分工的发展与分化,部门专业化与地域专业化在社会经济比较普遍,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21世纪后,获得更多的生态效益,是劳动地域分工的新内涵,许多新的理论与概念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2.新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主要原因

2.1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科技进步对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经济一体化为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优越环境。因此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使得商品生产过程与环节不断分化,另外科技进步促使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这些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在空间上的发展和国际分工全球化进步。

2.2知识经济的促进

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都起到推动,相对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言,知识积累与传播更为抽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协作的兴起,知识要素逐渐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独立出来,并且知识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尤其近些年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强劲,决定作用更为显著。知识要素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促使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诞生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产业结构进步以及投资模式更新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促进了人才培养,促使劳动力水平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制造业水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更为精细、密切。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地域分工的促进十分明显,他也是劳动地域分工更为合理化一项保障。

2.3各国政府的指导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地方政府不再对企业及相关产业进行干涉,但企业与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国内外市场日趋无界限化,国内企业在竞争中,不仅要在规模、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还要时刻关注政府对于企业的制度制定与宏观导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无国内政府的支持,很多產业部门及大型企业将难以在竞争中取胜,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以及对外战略都将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如何,国家及其政府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后起的、正处于经济转轨。在经济活动中,大部分的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各大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安排都是基于政府的指令性举措。各国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促使先进产业良性发展,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而对于某些有助于本国经济增长的新技术新产品则采取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促进其发展,从而推动地域分工的步伐的加快。

3.劳动地域分工的新形式

3.1新型劳动地域分工日渐盛行

新型劳动地域分工多是以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为基础。各国之间生产联系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阶段都交叉发生,而不像旧的地域分工是在产品最终完成后才发生。价值链各环节要素密度决定生产各环节的分工定位,而不是产品的平均要素密度来决定其定位。至此,新型分工渗透到统一产品价值链上的诸多环节,形成了具有网状服务特征的全球加工、制造、研发、营销基地,改变了之前发达国家集中于高资本、高技术密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格局。

3.2非物质形式劳动分工迅速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知识、资本、科技水平是生产力的核心,智能与信息等再生性要素也是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大量非物质交换与服务交换,这些服务业交换亦会促进有形要素的流动。在非物质劳动地域分工中,无形资本起到了更大作用。发达国家部分服务行业凭借其信用积累和丰富的经验,竞争力远远超越发展中国家的同类行业。

3.3世界市场内部化趋势逐步加强

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国家虽然可以同时发展同一产业,但由于该行业的世界市场趋于内部化,使得各国取得收益也不尽相同。在专业化知识、管理技术、品牌效应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通过产业链布局,在生产过程中就已实现收益垄断,超国界的配置全球要素的能力成为确保国际分工收益的重要依托。这一趋势逐渐加强的含义为:充当全球调控中心、全球实验室、全球研发基地和全球物流基地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全球制造基地、全球加工基地具有明显的增值优势。

3.4地域分工之间产生层级制趋势

世界劳动地域分工范围内出现了非股权联系的厂商间层级制,分包活动的普遍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独立厂商被卷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内部分工网,全球生产网日益渗透到国别经济内部,瓦解了以国家为基本对象的国际分工格局。各国企业之间尽管没有股权联系, 却具有“领导”和“从属”关系,国际分工的微观形态体现为行业内领袖型企业与受控制的供货商间的等级关系。这一趋势的潜在含义为:是否拥有产业领袖型企业对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能否拥有主导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4.劳动地域分工的新特点

4.1 分工变细,综合集成趋势不断加强

在能源基地和非能源基地之间、原材料与非原材料基地之间、产品加工区与消费区之间的分工基础上,本成品、零部件、生产工序的地域分工越来越明显,并且发展十分迅速。产业链条在不断扩大延伸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和部门可以自成体系。另外许多零部件制造业通过生产技能的提升和生产工序的凝练使得多个生产环节可以一次性完成,即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综合集成。

4.2跨国公司对于地域分工的影响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很多优秀企业都超越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不断发展地区之内、一国之内地区之间、世界之内各国之间的多个地域尺度转化的运作模式。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生产活动的基本特点。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一系列国际制度框架的构建使生产要素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流动。也使企业总部对跨国控制成为可能,二者共同推动了地域分工的范围扩展至全球。

4.3世界各国出现区域集团化的特征

全球一体化要求在世界20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谋求制度性的一体化,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那些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互惠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这就是区域一体化,又称区域集团化。如苏联东欧国家成立的“经互会”;西欧国家成立的“欧共体”。

4.4网络地域系统成为新的地域组织形式

区域分工的发展不再是孤立进行的,巨大的全球化生产网络使资本、产品、人才伴随着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在区域间不断流动,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也被纳入到网络体系之中。这一网络体系具有等级性,部分区域成为全球生产加工制造基地,其产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来自于区外的创新中心扩散。因此无论区域处于等级中的哪个位置,国际化的地域分工都至少在两个方面从区外为产業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有生力量。首先,国际化劳动地域分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不再平均分配,而是按照这种分工等级促进了区域相关产业要素的流动与集聚。其次,国际化分工网络为开放性产业集群提供了大量的区外市场需求。网络地域系统成为经济地域系统中新的地域组织形式。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丁任重,李标.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变迁〔J〕. 当代经济研究,2012,(11):27,32,93.

〔4〕孙东琪,朱传耿,王振波,刘杰.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02):25-30.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新特点新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形式下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探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流的新特点
现代女装设计中图案应用的新特点
2014年度陕西网络传播十大案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