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理论视野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育人工作的路径
2017-04-17李沛武周淑琴
李沛武+周淑琴
[摘 要]服务育人是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育人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过程,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效果需要基层党组织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参照嵌入性理论的视野来分析高校基层党建育人工作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机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方法论意义。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制度嵌入三个维度,探索构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育人工作的嵌入路径。
[关键词]嵌入性理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18 — 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造福群众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点。育人是高校基层党建体现服务功能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重要职责。高校党建服务育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过程,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效果需要基层党组织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以“嵌入性理论”视野审视当前基层党建服务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构建“嵌入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不仅是新时期解决高校传统党建服务育人工作滞后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党建服务育人工作深化的现实需要。
一、嵌入性理论与基层党建服务育人的耦合性
嵌入性理论是从西方经济社会学的学术空间中衍变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194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经济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人类的经济行为嵌入到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制度中,二者之间是嵌入性关系。市场秩序不是自发的而是非自然的人为秩序,经济与社会脱嵌会产生反向危害。在波兰尼看来,市场经济要保持正常经济秩序必须嵌入社会,同时经济与政治、宗教存在相互嵌入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是公认的继波兰尼之后研究嵌入性理论最权威的社会学家。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作为新经济社会学诞生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指出经济活动过程应该被视为人际互动,强调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不仅经济行为,其它社会行为也都是嵌入于关系网络之中。他指出:“对人类行为的完整分析,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的孤立视角。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在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的角色,他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1〕
由于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理论研究的强力推动,嵌入性理论得到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后继的学者们不断加以拓展与深入研究,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成为解读各种社会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学界形成了不同维度的嵌入性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格兰诺维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划分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祖京(Zukin)、迪马吉奥(Dimaggio)依据行为主体嵌入行为的影响制约因素而划分的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哈哥多(Hagedoorn)基于组织嵌入性特征而划分的双边嵌入、组织间嵌入和环境嵌入;海里(Halinen)、托恩卢斯(Tornroos)基于网络层级层次关系而划分的垂直嵌入和水平嵌入,等等。
随着嵌入性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嵌入性理论成为研究社会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工具,在解读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关系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开阔性。参照嵌入性理论的视野来分析高校基层党建服务育人工作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机制,必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方法论意义。党建育人活动的開展并不是单一的制度安排,与党组织、大学生自身、教育环境等相互联系,共同嵌入到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因此,嵌入性理论与基层党建服务育人具有很强的耦合性,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分析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全面地掌控高校党组织网络结构中的育人活动,从而推动实现育人活动的整体性、开放性,揭示基层党建服务育人的本质性规律。嵌入性理论视野下的基层党组织服务育人,是指高校将基层党建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根据服务群体的不同情况,以各种方式对育人工作进行植入性调适,全过程、全方位地嵌入于育人的各个方面,提供针对性的育人服务措施,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全面嵌入。而且,借助育人功能对党建工作进行反嵌入和推动,进而构成一种相互嵌入、联动型塑的立体格局。
二、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育人工作的嵌入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践行群众路线,尤其是在“学生路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荒漠化”倾向。高校基层党组织过于聚焦于组织建设和日常事务性工作,服务职能有弱化的趋势,忽视了党组织的首要功能——服务师生,忽视了高校的核心任务——育人。缺乏服务育人的具体实践,缺乏服务育人的实际效果,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嵌入育人工作,将服务育人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作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支柱,增强育人意识、强化育人功能、健全育人机制、创新育人载体、提升育人能力,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在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等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高校育人工作。依据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特性和育人定位,本文将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制度嵌入三个维度作为分析框架。
(一)关系嵌入:高校基层党组织与育人系统之间的“强关系”构建
关系嵌入性是目前理论界主流的嵌入结构研究视角,可以理解为社会网络结构中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的二元关系,主要考量關系强弱对主体行为施加的影响。格兰诺维特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嵌入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他主要用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互惠内容等来判定连接关系的强弱。“强关系”观点认为,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是紧密,越能够促进绩效的提高。党建育人存在于关系网络中,必然要考量所处社会结构以及个人或组织之间的互动行为。
基层党组织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在组织动机和制度结构制约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嵌入行为。从这个视角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嵌入到育人工作的网络系统中,嵌入的力度越大,嵌入的“强关系”也就越明显,高校基层党建与育人系统的关系就越紧密。进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作用的能量越大、效果越强,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成效就越好。作为关系嵌入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强关系”效应,需要搭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综合性平台,切实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与服务育人工作的零距离衔接。当前,高校可以依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破党务、政务、教务的界限,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无缝衔接,夯实服务基础,打造服务育人的新常态。基层党组织要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高校育人系统的关联,做好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的帮扶工作,做到专业上指导、生活上助困、情感上交流、思想上引导,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党建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参与的党组织服务体系,搭建广阔平台,加强与高校育人系统的关联,实行党员教师参与的大学生“专业导师制”、“人生导师制”,提升教学育人、科创育人、管理育人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拉进党组织与学生之间的服务距离。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党员发展、培养、教育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育人主题活动,倾听学生呼声,表达学生利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充分利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总结学生学业情况,弘扬表彰先进学生党员,树立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标杆和榜样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运用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网络交流媒介,打造党建育人的基层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多媒介、广覆盖的服务格局,及时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强化服务关系,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认可度。
(二)结构嵌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系统优化配置的结构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实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结构性关系,因此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种结构态势。社会结构理论是唯物史观在静态意义上的集中表达,是马克思解释、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启迪我们要在“结构”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一种党建育人模式总是嵌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嵌入性理论认为,结构嵌入主要以网络系统作为分析切入点,研究网络中主体关系的连接、分布情况,以及形成的结构特征对主体行为的影响状况。正如格兰诺维特指出:“行为者的行为既是‘自主的,也是‘镶嵌在活动网络中,受到社会脉络约制。”〔2〕结构嵌入性理论既强调网络结构的整体意义,又强调个体作为节点的结构意义,个体的结构意义需要获得网络结构的资源赋予才能发挥作用。从结构主义的意义上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建系统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处于一个结构中层的地位,其作用发挥依赖于党建系统的优化配置及资源赋予。对于高校党建育人工作而言,其结构意义的发挥必须寻求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系统的支持。因此,高校基层党建系统的优化配置就成为推动育人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重点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本着有利于实现服务育人的原则,构建辐射面广、影响范围大、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的转型升级。健全组织结构,依托实验室、学生社团、课题组等载体灵活设置党支部,推进基层党组织进学生公寓、进社团活动、进科创团队等,实现基层党组织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学术创新等相互融合,为服务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吸引选拔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善于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党员干部和教师从事基层党务工作,落实激励措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高校育人工作的“在场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学生长效机制,畅通以帮扶学生为重点的服务机制。推进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实现教工党支部活动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实行师生结对帮扶、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党员、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的联络机制,为学生配备党员指导教师,指引学生成长成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各级组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使党组织集中表达、整合学生群体的不同利益诉;再次,强化高校基层党建系统对服务育人的资源赋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结构性协调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特定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整合各种教学、科研、学工等资源,调动各种人力、项目、资金,实施大学生成才领航计划,为大学生参与各种科创活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提供资源和平台,实现基层党建育人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紧密围绕育人中心任务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把育人作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多种措施育人,培养优秀团员,使优秀团员尽快成人成才。
(三)制度嵌入:高校基层党建服务育人的刚性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3〕制度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发挥着刚性约束与强化作用。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首先解决群众面临的突出困难,然后再把好的经验和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中比较普遍实行的系列“主题服务活动”,虽然能够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具有短期性、临时性和应景性。因此,迫切需要将此类服务活动转化为规范性、制度性服务。在高校党建服务育人过程中,制度能够以明确的条约形式规定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提供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由于制度具有强制和约束功能,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必须遵守制度所要求的规则和规范,否则就要接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惩戒。同时,在制度的指引下,基层党组织及党员服务育人行为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且还表现为一个主动践行的过程,并最终使这种制度安排“嵌入”到高校网络结构中,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将高校基层党建育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常态化、刚性化制度,可以对育人工作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从而弥补号召性约束的不足。
目前,从顶层设计来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围绕育人应该如何建设?服务内容、运行机制、责任主体和考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些核心问题,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组织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都没有出台系统性的相关制度性文件,在实际工作面临着无章可循的困境。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具有更高层面、更强指导性意义的整体规划部署。高校要加强以育人为导向的基层党建制度设计,构建契合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科学长效的服务制度。“服务型党组织制度包括规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指导性制度、激励性制度以及约束性制度等类型。”〔4〕高校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以上制度类型,将制度建设的重心转移到育人上,制定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标准和评价激励体系。通过推行结对帮扶制、承诺践诺制、包保责任制等,明确细化服务的具体要求,深入学生群体,增强服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对基层党组织育人理念、育人实践、育人业绩的考评,将育人实效纳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具备现代管理特性的育人考评模式,提高党支部服务能力和党员服务素质。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通过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评比活动,激发党员服务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基层党组织中营造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制度的生命力需要通过执行和落实来加以保障,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因此,制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制度均衡的基本规律,不要过于追求制度的大而全,而以实效性作为首要原则。要防止无序制度嵌入,健全制度运行机制,增强制度嵌入的价值性与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廖亮,陈昊.马克·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1,(09):99-103.
〔2〕〔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3〕〔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03.
〔4〕马乙玉.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15-16.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