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俄、共产国际与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初步奠基

2017-04-17程仟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苏俄共产国际毛泽东

程仟

[摘 要]十月革命后,毛泽东心系国家民族的安危,试图寻找救亡的道路,从“呼声革命”到“暴力流血”,最终他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苏俄、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开始积极探索属于中国人民的国家政权形式。通过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肯定地指出革命应由工人阶级来领导,强调中国农民要成为工人的同盟和革命的基础,提出要建立属于工农贫苦大众的民主政权,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苏俄;共产国际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09 — 03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而且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不断推进发酵,破旧迎新,西方百种思想、主义经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一时间沉寂已久的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风云激荡。而当时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积贫积弱的面貌忧心如焚,急切地想找出一条能够救亡图存的新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毛泽东被十月革命中工农群众的力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所畅想的未来社会景象震撼和吸引,迅速转变了自己的思想,接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后来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思想条件。

一、十月革命后苏俄对毛泽东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面对着当时国破民穷、军阀割据混战的社会现实,他努力追寻着救亡图存的种种方案,从社会改良主義到无政府主义,再到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说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2〕。直到十月革命后,毛泽东到北京访学,首次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被俄国工农群众的力量所震撼,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自身思想的转变,彻底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一)俄国工农联合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民众联合思想的启迪

从1914年入学湖南第一师范开始,毛泽东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国内外的各种书籍,特别是其中西方有关社会变革和民主思想的书籍,对政权和国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回国内,五四运动爆发,波及全国,此时毛泽东发起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并主持创办了《湘江评论》,极力宣传新思想。毛泽东不仅是主编还是主要撰稿人。在他的文章《民众大联合》中,他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赞扬俄国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写道:“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3〕同时可以看出这时毛泽东对于国家政权以及民众联合的力量的新看法,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变革的真正动力和源泉,世界上最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力量只能是民众的联合,“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4〕在俄国革命影响下,毛泽东此时虽然还没有彻底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思考中国未来出路的时候,已不再寄希望于中国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了,转而寄托于民众身上,说明毛泽东的世界观正在向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唯物史观靠拢。因此,早期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可以看成是以后他提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思想乃至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雏形。

(二)苏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影响与毛泽东的思想转变

1919年后,毛泽东虽然对马列主义有所涉猎,但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受到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他主张社会变革应通过“呼声革命”、“无血革命”等和平方式进行,不赞成暴力流血革命。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加黑暗,各省军阀相互征战割据,人民生活水生火热。毛泽东提出“湖南自治运动”,主张“湘人自决自治”。

当张敬尧被驱逐出湖南后,毛泽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系统提出了“湖南共和国”的构想,他设想以湖南等各省自治后再来解决全国总建设的问题,“九年假共和和大乱战的经验,迫人不得不醒觉。最好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省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5〕毛泽东的“湖南自治运动”和“湖南共和国”构想看到了人民的自觉性和潜在的力量,但这样一个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强有力领导力量的实质上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设想最终只会胎死腹中。

但是,后来湖南新军阀用血淋淋的实事教育了毛泽东,他逐渐打消了自治运动的幻想,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解决革命政权这个根本问题,搞政治改良是绝无希望的,“从此以后,我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6〕“从‘湖南共和国模式破产的痛苦教训中学习来的东西,正是推动毛泽东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最直接的因素。”〔7〕

从实践中学得的教训和经验,使年轻的毛泽东认清了现实,这一时期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马列主义著作,初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7月,为讨论如何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个新方针,在法国的新民学会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蔡和森等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暴力革命道路;萧子升等主张以教育为工具,用温和的革命的方式。蔡和森、萧子升等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了会议的具体情况,请他发表意见。

毛泽东对这些书信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答复。在回复中,毛泽东极其赞同学会的新方针,认为这个方针是世界主义和大同主义的,“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8〕对于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具体方法,毛泽东对无政府主义产生极大的怀疑,“我对于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德谟克拉西主义,依据我现在的看法,都只认为于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9〕却是很赞同用无产阶级暴力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即布尔什维克的道路,因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10〕。

1921年毛泽东在学会新年大会上作了发言,再次表示赞同激烈的共产主义。他指出目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五类方法中,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都是过于消极的,不能触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11〕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坚信要想求得民族独立,只有走俄国人的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用暴力方式摧毁旧制度,实行劳农专政,才能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民众的解放。此时,毛泽东心中的思想杂质已清除完毕,成为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者。

二、共产国际的指导与毛泽东对中国工农的认识

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1919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它积极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向新阶段发展。1920年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马林来中国了解情况,他们积极同中国早期革命者建立联系并直接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在列宁有关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影响下,毛泽东等中共党人对于如何分析和发动各阶级的力量来开展革命运动有了新的认识。

(一)苏俄、共产国际的理论政策指导

1921年11月,英、美等九国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召开,企图联合瓜分世界和中国。鉴于帝国主义的阴谋和野心,共产国际1922年举行了远东各民族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现在的国际形势,根据列宁的思想,强调共产党人应该支持本国资产阶级的反帝运动,并尽力吸引农民加入到革命阵营当中。大会号召远东各国人民在苏俄和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大会对中国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各派革命势力的团结和国共统一战线问题,给予了应有的重视”〔12〕。列宁希望国共双方能够为了共同的民族独立目标,采取合作的方针。

在共产国际三大会议上,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必须根据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制定一条符合实际、能争取群众大多数的的策略路线,同时还要注意清除工人群众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在大会文件《策略提纲》中也提到:“共产国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完全处于共产国际的影响之下,吸引工人阶级中最积极的部分参加直接斗争。”〔13〕并号召各国共产党与本国工人一起,把政治、经济斗争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眼前利益,通过各种宣传和组织工作,把群众争取到自己的周围。

而在之前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列宁强调地指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14〕通过工农群众的紧密联合,把所有革命力量集中起来,这将成为战胜敌人的先决条件。随后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列宁强调了重视农民运动的意义,他指出:“毫无疑问,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而农民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体现者。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那就是空想。”〔15〕

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召开,会议总结了三大以来的经验教训,通过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提纲》,再次对东方国家的农民和土地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提纲》指出,“在大多数东方国家(印度、波斯、埃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中,土地问题对于反对列强专制压迫的解放斗争,具有首要的意义。”〔16〕“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如果不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东方各国的革命党必须明确指定自己的土地纲领。这个纲领应该提出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及其残余的要求。”〔17〕本次大会为东方各国共产党指明了新任务,有益于深化各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二)苏俄、共产国际指导下毛泽东对工农的认识

自中共成立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共湖南支部,依照列宁《策略提纲》和中共的決议精神,积极组织工会,领导湖南工人运动的开展。11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所希望于劳工会的》,纪念湖南劳工会成立一周年,指出:“劳工神圣,一切东西都是劳工做出来的,劳工会是劳工的团结体,谁也应该同情的。”〔18〕并希望劳工会能够明确工人的任务,积极养成阶级意识,以求全阶级的根本利益,精简劳工会的组织,做到自给自足。

1922年5月1日,他在《更宜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劳工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应该给予劳工应有的权利。但在“自治省的湖南,以全民政治相号召的湖南”,“美其名曰全民政治,实际抛弃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工”〔19〕,毛泽东揭露了湖南省政府的阴谋。之后他更加深入工人团体中,了解工人疾苦,亲自到安源路矿考察,与工人谈心,积极宣传马列主义。

1923年“二七”惨案后,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湖南地区工人运动在毛泽东帮助下,工人阶级的阶级自觉和意识逐渐觉醒,而毛泽东也通过领导湖南工人运动,深入到工人群体之中,发现了工人阶级身上蕴含的巨大的革命潜力和优点,更加坚定和巩固了工人阶级作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思想。

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苏俄、共产国际是非常重视的,提出了相关的农民问题的理论和策略。而毛泽东出身于农村,他了解农村里农民遭受到的痛苦。他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对农民运动的关注亦是很多。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生产资料占有和革命潜力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各层次进行了剖析,他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绝大部分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受到剥削极重的社会最底层,“他们是农民中极艰辛者,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20〕。所以,一切贫下中农都是共产党和工人应该争取的力量和依靠。

国共合作形成后,毛泽东成为农运讲习所所长,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其中特别谈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21〕他还强调,乡村宗法封建阶级是国内外敌人在中国进行联合统治的基础,所以要组织农民推翻反动政权。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毛泽东日益坚定农民问题的根本性,以及解决农民问题的迫切性。

北伐开始后,农民运动迅猛发展,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运后,记录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介绍了湖南地区的农运情况,赞扬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强调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性,在他心中,农民革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的真正目标”〔22〕。他提出要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以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毛泽东的农民政权思想,对于以后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三、结语

从毛泽东离开家乡,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接受苏联、共产国际指导,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多次转变。最初毛泽东看到了民众联合力量的曙光,当苏联、共产国际的革命理论传到中国后,他逐渐深化了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劳动群体的认识。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以及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毛泽东初步形成了他对未来国家政权的展望即中国革命成功后所要建立的国家,既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也异于新兴的苏俄式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革命规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

可以说,毛泽东早期的国家政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大众奋斗血泪的凝聚。他对中国各阶级的分析,特别是对工农阶级革命力量的认知,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权形态的主体和基础,也为以后他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供了充实的思想条件。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25,131.

〔3〕〔4〕〔8〕〔10〕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76,770,950,952.

〔5〕〔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3、74.

〔7〕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2.

〔11〕〔18〕〔19〕〔2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37.

〔12〕陈再凡.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6.

〔13〕〔匈〕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G〕.北京:三联书店,1965:261.

〔14〕〔15〕〔16〕〔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2)〔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4、123、358、359.

〔20〕〔2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苏俄共产国际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救济署借援助渗透苏俄
1949,毛泽东点将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