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2017-04-17彭欠欠苏佳文崔子鹤石火英
彭欠欠,苏佳文,崔子鹤,石火英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扬州 225009)
·研究论文·
鸡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彭欠欠,苏佳文,崔子鹤,石火英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扬州 225009)
本研究通过疾病的调查、肉眼病变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的方法,对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收集送检病鸡进行了病理学诊断。病鸡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鸡冠发紫,排出淡绿色稀粪;剖检病鸡可观察到肝脏肿大,表明有大小不等的黄褐色坏死灶,盲肠肿大,内有黄色干酪样栓子;显微镜下肝脏和盲肠中有嗜伊红的组织滴虫虫体,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存在。经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为鸡组织滴虫病。
组织滴虫;病理学;诊断;鸡
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引起禽类肝脏和盲肠寄生性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原虫病,多发于鸡、火鸡、鹌鹑及其他鸡形目的禽类[1,2],主要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故又称为盲肠肝炎[3]。组织滴虫病发展后期经常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病鸡头部呈现黑紫色,所以又有“黑头病”之称[1]。组织滴虫最早于1895年在火鸡体内发现,称之为火鸡阿米巴原虫(Amoeba meleagridis),之后发现此寄生虫有鞭毛和伪足,与温氏组织滴虫(Histomonas wenrich)、火鸡六鞭毛虫(Hexamita meleagridis)等独立原虫不同,命名为火鸡组织滴虫。组织滴虫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发病年龄多在2周龄到10周龄之间。组织滴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进行诊断和防治显得至关重要。
2016年4月,扬州市高邮某鸡场送病鸡到扬州大学动物医院就诊。该畜主共饲养1800只鸡,已死亡20多只,送检病鸡25日龄,近几天陆续发生死亡。应用疾病调查、病理剖检、肉眼病变观察对送检病鸡进行了临床诊断,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作对组织器官进行了病理学分析,结果诊断为鸡组织滴虫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2016年4月,扬州市某鸡场将病鸡送至扬州大学动物医院就诊,将送检的5只病鸡全部剖检,采集肝脏和盲肠组织备用。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手动轮转切片机(型号为RM2235)购自德国Leica Microystems Nussloch GmbH;电热恒温水浴锅(型号为HH.S21-4)购自上海博讯有限公司;显微镜购自德国ZEISS公司;医用冷冻箱购自SANYO公司;所用试剂与切片制作仪器均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病理实验室提供。
1.3 方法 剖检病鸡,取新鲜的肝脏和盲肠组织,立即放入1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固定;将已固定的脏器修成大小适宜、切面完整的组织。组织经过固定和冲洗后在梯度乙醇溶液中进行脱水,在70%、80%、90%的乙醇溶液中分别脱水4 h,在100%Ⅰ、100%Ⅱ的乙醇中分别脱水2 h;随后用二甲苯透明,二甲苯Ⅰ中2 min,二甲苯Ⅱ中7 min,具体操作时间视组织透明情况而定;在60℃温箱内将透明的组织块放入加热熔解的石蜡中,让石蜡浸透组织,2.5 h后进行包埋;将包埋好的组织进行修样及标记,-20℃过夜,然后对其进行切片;将切片置入50℃烘箱内烤片24 h,然后通过二甲苯Ⅰ和二甲苯Ⅱ进行脱蜡,分别10 min;接着放入95%、85%、75%乙醇溶液中各2 min,水洗;苏木素染色15 min,水洗,放入盐酸-乙醇内2 s,水洗之后伊红染色15 s,洗净之后用中性树脂封片,观察病变,拍照。
2 结果
2.1 询问病史 该养殖场共饲养1800只鸡,近几天陆续发生死亡,已经死亡20余只饲养方式全部采用笼养。发病鸡集中于20~50日龄。
2.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行动呆滞,翅下垂,羽毛松乱无光泽;排淡绿色稀粪,少数粪便带血丝;鸡冠发紫,呈暗黑色,可视黏膜苍白。
2.3 大体病理变化 剖解病鸡发现其肝脏肿大,呈深紫褐色,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黄褐色坏死灶,坏死灶中央稍有下陷,有的坏死灶周围有出血带(图1);盲肠外观明显肿大,触之坚硬,呈香肠状,粗细不均,肠腔内有干酪样物充塞(图 2)。
图1 病鸡肝脏的剖检病变Fig.1 Anatomopathological change in liver of chicken
图2 病鸡盲肠的剖检病变Fig.2 Anatomopathological change in caecum of chicken
2.4 显微病理学观察 对病鸡的肝脏和盲肠组织切片进行观察,肝脏组织坏死灶中心部位的肝细胞发生坏死和崩解,形成均质团块;周围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坏死,其间有大量虫体分布和嗜酸性淋巴细胞浸润(图3)。盲肠黏膜充血,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固有层严重受损,有嗜伊红的圆形或椭圆形虫体存在,并有嗜酸性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图4)。
图3 肝脏组织中的组织滴虫(黑箭头所示,HE,×400)Fig.3 Detection of Histomonas meleagridis in liver by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 ( indicated by black arrow, HE, ×400 )
图4 盲肠组织中的组织滴虫(黑箭头所示,HE,×400)Fig.4 Detection of Histomonas meleagridis in caecum by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 ( indicated by black arrow, HE, ×400 )
3 讨论
3.1 组织滴虫病和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组织滴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不振,羽毛松乱无光泽,下痢,与球虫病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但可以通过剖检病变将二者进行区分。患球虫病的病鸡两侧盲肠肿大,外观呈灰红色,内有凝固的血液和组织碎片,肠壁浆膜层带有白色圆形斑点或出血点;患组织滴虫病的病鸡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外观呈灰白色,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或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肠腔,栓塞的横切面呈同心层状,中心是黑红色的凝固血块,外围包裹着淡黄色的渗出物或坏死物;肝脏肿大,表面有黄色不规则的特征性溃疡病灶。本病例中发病鸡鸡冠发紫,呈暗黑色;肝脏肿大,表面有许多黄褐色坏死灶;盲肠肿大,肠腔内充满干酪样物质;显微镜下发现肝脏和盲肠组织中有大量嗜伊红的虫体存在。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显微镜下病理变化,鉴定该病为鸡组织滴虫病。
3.2 饲养管理 组织滴虫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鸡直接吞食排出的虫体或带有黑头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卵即可感染。火鸡和棚养鸡容易发生该病,笼养鸡感染组织滴虫机率较低,但是,如果鸡舍饲养管理条件较差,饮水和饲料被组织滴虫污染,也会造成组织滴虫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除了对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做好免疫防控外,更应该搞好鸡舍的环境卫生并进行合理的用药驱虫,避免寄生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4]。经常对鸡舍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燥,有充足的光照;饲料和水槽每天用0.2%的高锰酸钾水刷洗;病死鸡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堆积发酵[5]。
[1] 顾家英, 郭苗苗, 王小波, 等. 鸡盲肠肝炎的病理诊断[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2)∶ 82-83+215.
[2] 宋合强. 一起鸡盲肠肝炎病例的诊治报告[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7)∶ 140-141.
[3] 王丕民. 一例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1)∶109.
[4] 黄艳丽, 王成达, 王芳. 一例鸡盲肠肝炎的诊疗体会[J].吉林畜牧兽医, 2015(7)∶ 36.
[5] 何芳, 陈大健. 鸡盲肠肝炎病理解剖与防治[J]. 中国动物保健, 2012(11)∶ 92-93.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HISTOMONIASIS IN CHICKEN
PENG Qian-qian, SU Jia-wen, CUI Zi-he, SHI Huo-ying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histomoniasis was performed for sick chickens based on survey, clinical signs and tissue lesions. The sick chickens that were sent to Yangzhou University animal hospital looked weak and had loose stools on bellies. Livers swelled with necrosis in different sizes and ceca also swelled with caseous emboli at necropsy. Under the microscope, a large number of eosinophilic histomonas and eosnophils were observed in livers and ceca. These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sick chickens were infected with histomonias meleagridis.
Histomonas meleagridis; pathology; diagnosis; chicken
S855.927.22
A
1674-6422(2017)01-0072-03
2016-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300);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2KJA23000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2013325011000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彭欠欠,女,硕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
石火英,E-mail:hyshi@y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