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篮球教练员临场执教解析
2017-04-17张铭鑫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4
张铭鑫(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4)
高水平篮球教练员临场执教解析
张铭鑫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4)
对当代优秀篮球教练员临场执教的不同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换人和暂停是教练员干预比赛的主要手段,影响教练员临场策略选择的因素包括比分和比赛时间、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对对方战略布置的前瞻性、攻守平衡的趋向性和事件的概率性等。
篮球比赛;教练员;临场执教
在高水平篮球比赛中,随着双方运动员竞技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教练员临场执教的能力对比赛胜负至关重要。教练员临场执教面临瞬息万变的情况,对复杂环境下教练员临场执教行为的研究更具意义。临场执教是教练员在执行比赛计划过程中,通过评估球员表现,揣摩对方教练员意图,衡量裁判员判罚尺度,分析比赛走势,并运用暂停、换人及中场调整等方法,指挥球队比赛,控制比赛节奏,调试球员竞技状态,最终获得比赛胜利的过程。
1 优秀篮球教练员临场执教行为
1.1 换人
篮球比赛中,使用换人战术调整阵容是教练员在比赛中临场执教手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如何换人及何时换人。无论是常规的休息轮换,还是换下表现较差的球员,换人时都应遵从一个原则:增大球队获胜的机会。
换人的核心是进行阵容调整,通过对场上阵容进行替换,增进球队的竞争力。然而,每一次替换都是对先前阵容的一次破坏,可能构建一个新的平衡,也可能打破先前的稳定。因此,换人存在效果差异,对教练员换人能力的评价应从其对临场局势的应变入手。以2015年男篮亚洲锦标赛为例,宫鲁鸣教练根据中国队年轻(平均年龄24岁)、身材高大(平均身高203 cm)、快速灵活的特点,选择了进攻手段丰富多样、防守更具侵略性的打法,相应提升了球队的常规轮换人次(表1),以保持球队在球场上的旺盛精力。
表1 2015年亚锦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比赛场均换人情况
由表1可知,与韩国、伊朗和菲律宾队交手时,中国队场均换人次数达到22.3次,场均替换26.7人次,处于4支球队的中游水平。中国队临场用人灵活,阵容搭配多样,合理的体力分配是球队打法的重要保障。反观主要对手,都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韩国队是唯一使用9人常规轮换的球队,场均总替换人次18.7次,很多时候倾向于减少替换,使用经验丰富的老将和稳定的阵容;伊朗和菲律宾队进行大量的轮换,场均超过30次,体现了各支球队主教练阵容调配的特点。
分析3支使用10人轮换的球队发现,中国队场均使用17.4套阵容,菲律宾队为16.8套,伊朗队最低(13.3套)。结合比赛发现,中国队阵容搭配灵活,阵容深度较厚,可以根据不同对手针对性地调换阵容,出现频率较高的有“郭艾伦+赵继伟”双后卫阵容,“易建联+周琦”阵容和“一大四小”阵容。伊朗队虽然换人频繁,但阵容始终围绕哈达迪、巴赫拉米和卡姆拉尼3人构建,核心阵容趋于老化,可选择余地有限。菲律宾队处于新老交替阶段,主要围绕归化外援布拉奇进行阵容搭配,在换人和阵容使用方面也相对多样化。
从换人目的角度分析,教练员临场使用换人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替换表现较差的球员。当一个球员连续在进攻端或防守端犯错误时,就需要被换下。不同个性特点的教练员对待这类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教练员零容忍,只要球员出现一次错误就会立刻被换下;有的教练员注重防守,进攻端给予球员的自由度高,但防守端一旦犯错就会被立即换下;有的教练员在问题发生时喜欢由球员自己解决,若球员自我调整效果不佳则会被换下。通常,零容忍直接被换下的球员,其出现的问题都是教练员赛前反复强调的要点,是比赛的关键细节所在。换人后,教练员会与球员有短暂交流,指出问题所在,要求其进行调整。在替换过程中,教练员还应注意球员的心理状态,既不能给队员造成一种“犯错误就会立刻被换下”的紧张情绪,也要让其带着适度的约束思维打球,从而使其执行力最大化。
替换疲劳的球员。换人的作用之一是给予疲劳球员休息的机会,或者在其过度劳累前提前换下休息。赛前方案中主教练通常对主要轮换球员的出场时间有大体的计划安排,临场时交由助理教练记录和提醒。主教练可以通过球员的攻防效率、动作速率和呼吸频率等,判断球员是否会出现疲劳状态,并根据场上情况进行替换。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第2场,中国男篮对阵西班牙队,最后时刻主教练尤纳斯弃用手感火热的王治郅而使用体力透支的姚明,这一选择一直为人诟病。由此可见,合理地分配球员体能,特别是维持球队关键时刻的战斗力,是教练员使用换人策略面临的一大考验。
替换犯规过多的球员。一般情况下,当一个球员的犯规次数超过了该节的节数时(即第1节2次犯规、第2节3次犯规、第3节4次犯规),该球员被视为犯规过多,需要被替换。然而,此时教练员的决策也会受到球员位置、性格,球队人员配置和比赛时间、比分等影响。
攻防策略的需要。有些比赛针对对方重点队员,教练员会安排专人防守,防守人员会跟随盯防对象的上场和下场进行同步替换。一旦防守者的防守产生效果,这样的替换策略就会给对手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其正常发挥。
以2015年男篮亚锦赛中国队逆转韩国队的比赛为例,双方教练员各有一次关键换人,对比赛产生了巨大影响。韩国队在距上半场结束还有2 min 57 s时换下核心后卫梁东根,当时比分是39:21,韩国队领先18分。利用梁东根下场的机会,中国队使用全场紧逼战术,不仅结束了长达3 min 14 s的“进球荒”,还在半场结束时将比分缩小到33:44。全场紧逼期间,中国队造成韩国队后卫1次失误和1次进攻犯规,获得2次球权并得分,有效遏制了对手,并且掀起了反扑的势头。在距离中场休息不到3 min时间内换下核心后卫,造成比赛场面混乱,这次换人值得商榷。中国队成功的换人是对双后卫的使用。自上半场最后2 min使用郭艾伦和赵继伟的双控卫执行全场紧逼战术取得不错效果后,宫鲁鸣教练在下半场4个时段通过换人使用双控卫阵容。
郭艾伦和赵继伟同时在场,进攻时,郭艾伦的突破威胁较大,吸引对手大量防守,缓解了易建联和周琦的压力,而赵继伟的无球进攻能力可以保障郭艾伦突破未产生机会时中国队的进攻;防守时,2人对对方重点队员梁东根和赵成慜进行压迫式防守,消耗其体能,阻断其接球,破坏对方的战术。统计显示,中国队使用双后卫的时段内,中韩2队得分为36:22,中国队追回14分。
有的换人则是教练员基于球队攻守均衡进行的战术调整。如比赛最后2 min比分依然胶着,本方某球员只能满足球队进攻或防守某一方面的需求,或者受到诸如犯规的困扰,而其某一优势又是球队迫切需要的,这时教练员通常在攻守两端不断换人,只在其具有优势的进攻或防守环节安排其上场。有的换人则是教练员进行“赌博式”的冒险,“赌博式”虽然风险高,但绝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场上形势选取的高概率策略。
执行特殊技战术环节的需要。当比赛后期球队比分落后且采用全场紧逼时,可以在每一次死球后进行换人。对于不太擅长全场紧逼的球队,快发底线球是常用的办法之一,试图在防守完成落位前发球入场。换人的办法避免了来不及站位的情况,可以让防守方从容不迫地布置好防守位置,是比赛后期使用全场紧逼的好办法,常见于本方命中罚球后。遇到诸如特殊界外发球或需要抢分时,换上技术特点最合适的球员执行相应的技战术,目的清晰明确,可执行度高。
伤病情况。由于伤病而执行替换的理由显而易见,但有时候伤病换人也带有一定的策略性。若受伤队员离场前制造了投篮犯规,需要有新的球员上场执行罚篮,教练员一般会安排罚球最准的球员上场稳妥取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判罚罚球但允许执行替换的时段。对于可以坚持比赛的伤病,教练员对球员的身体表现进行评价,从球员健康角度出发,及时进行替换。
1.2 暂停使用情况
暂停是双方教练员针对比赛状况的即时策略手段,无法预测何时发生,也无提前准备好的预案。教练员主要通过对比赛的阅读和判断暂停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暂停后,教练员注意观察球员下场时的神情,考虑使用怎样的沟通方式。观察球员的同时,教练员需要快速冷静地思考要布置的策略,尤其是对手叫暂停时,还要判断对手可能在攻防策略上的调整,提前布置抢占先机。暂停前10 s,主教练可能与助理教练进行简短的沟通,索取助理教练按照赛前分工进行的临场统计数据,同时这段时间也留给球员进行短暂休整,相互间进行沟通,交换信息和协调思想行动。教练员向球员布置任务时,一般结合手持战术板图解分析,语言简明扼要,不过分纠结于某一既往的细节错误,突出主要矛盾,给出详细的解决办法。对于非技术问题导致的暂停,有的教练员喜欢进行演绎,比如一言不发怒视球员、摔打手中的道具等,用特殊的方法唤起球员们的战斗力,往往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暂停的目的不同,教练员布置的内容也不同。有时暂停,教练员只强调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经过短暂的调整,重新回到球场的双方球员带着调整后的身体状态和2种新的思维进行碰撞,一回合不能够准确描述暂停后的效果。本文尝试从暂停后三回合双方攻防效率的角度探究教练员使用暂停的效果。美国篮球分析专家迪恩·奥利弗博士在Basketball on Paper一书中定义了以球权为基础的数据,即球权=投篮出手次数+0.45×罚球出手次数+失误-前场篮板(Poss=FGA+0.45× FTA+TO-ORB),并且基于球权概念定义了球队进攻效率(Offensive Rating)=球队得分数/球队的球权次数× 100 ,球队防守效率(Defensive Rating)=对手得分数/对手的球权次数×100 。以2015年亚锦赛半决赛中国队对阵伊朗队为例,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得到表2和表3。
表2 2015亚锦赛半决赛中国队、伊朗队暂停后三回合效率
表3 2015年亚锦赛半决赛中国队暂停后效率与暂停后平均效率对比
进攻效率代表暂停后三回合内平均每次球权得分,防守效率代表暂停后三回合内平均每次球权失分。需要说明的是,当球队创造的球权次数比本队失误或投篮未中的次数多时,球队的效率将超过百分之百。如表2所示,中国队在全部数据上都优于伊朗队,说明中国队暂停后的效率高于伊朗队。对比自身,中国队请求暂停后的进攻效率为1.81,被动暂停后的进攻效率为0.78,意味着主动暂停比被动暂停每次球权进攻多得1.03分。虽然优于对手,但依然说明中国队需要提高在被动暂停后的应变能力,缩小主动暂停和被动暂停后的得分差距。如表3所示,经过公式推算,中国队本场比赛球权次数为69次,全场平均进攻效率是1.03,防守效率为0.74,主动暂停后的变化依然很明显。由此可见,主教练宫鲁鸣的几次主动暂停效果显著,达到了目的。
2 教练员临场决策的影响因素
2.1 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
一个教练员的成长环境、个性、执教经历、学习经历共同形成了其独特的执教理念。为了避免决策的狭隘性,很多教练员设置临场教练员团队,拓展思路,促进决策。
2.2 比分和比赛时间
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比分,决定了球队不同的攻防节奏和心态。反之,球队控制了比赛节奏,比分和时间就会成为帮手,让本方的比赛策略占据先机。
2.3 对对方战略布置的前瞻性
对于运动员而言,篮球比赛是一项移动和制动的运动,而对于教练员则是一盘见招拆招、占领和反制的“棋局”。充分的赛前准备更易预判对手的动向,抢先进行策略调整。
2.4 趋于攻守平衡
“投抢”型的球队善于保障篮板球,“防反”的球队善于转换进攻。无论球队属于什么类型,每支球队都遵循自身攻守的平衡性。篮球比赛中的扰动因素繁多,平衡不断被打破,因此,趋于攻守平衡也是教练员临场策略制订的目的之一。
2.5 事件的概率性
竞技体育的魅力来自于放手一搏的刺激。攻防的取舍、节奏的快慢、换人的选择等经常存在一定的冒险性。然而,看似冒险的决策又是教练员分析比赛后选择的高概率事件,具有概率性的特点。最后时刻比分落后时派上此前从未登场的投手追分,通常被认为是教练员的“赌博式”做法,然而并不都是这样。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著名3分球投手史蒂夫·科尔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在马刺队渡过,那时他的身体条件已不足以支撑其完成高强度负荷比赛,但其投篮技术仍然是球队中一流的。马刺队主教练波波维奇为他制订了一些特殊的训练计划,如坐在场边和助理教练闲谈,随机让其上场快速完成几次3分球投篮后继续聊天等。同样的训练还发生在布伦特·巴里和罗伯特·霍利身上。他们都在各自时代的关键场次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手。
3 结论
换人策略是不断打破和构建球队场上阵容平衡的过程,它的核心是进行阵容调整。教练员通过换人调整球员状态,维持阵容实力,执行攻防策略和特定技战术,都遵循提升球队获胜概率的原则。
暂停策略作为可以中断比赛的事件有次数限制,教练员请求暂停具有精准判断、及时有效、有的放矢的特点。暂停中,教练员具备机智果断、沟通良好、及时激励的能力。
影响教练员临场策略选择的因素有比分和比赛时间、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对对方战略布置的前瞻性、攻守平衡的趋向性和事件的概率性等。
[1]李宁.我国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毛永.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教练员执教行为特点的研究[C].第5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2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3]李志灏.论孙子兵法谋略思想与篮球比赛过程控制的方略[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4]许振东.影响篮球教练员临场指挥的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
[5]张霖.篮球教练员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6)
[6]赵映辉.试论篮球教练员的心理素质与临场指挥能力[J].中国体育科技,1998(1)
[7]杨建奇.直觉思维与篮球教练员的临场指挥[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