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的雪泥飞鸿
——再读《和子由渑池怀旧》
2017-04-17李林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江苏吴江市215215
⊙李林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江苏吴江市215215]
无住的雪泥飞鸿——再读《和子由渑池怀旧》
⊙李林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江苏吴江市215215]
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雪泥鸿爪常驻执着无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诗本为怀旧、回忆和惜别,然而首联即言“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一个“怕”字却包含了极为复杂的情感,既是对“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的忧虑,又有对此后身在仕途聚少离多的人生处境的无可奈何,正是这样的情绪感染了苏轼,使他在审视即将开始的人生时一不小心产生了一种“拈花微笑”的理解,并用其生花妙笔把这种理解用文字加以递传,“偶然”“那复”“已死”“无由”,人生本来就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在因缘和合风云际会中艰难跋涉,生命本来就是幻有幻无幻生幻死,在人生雪泥崎岖长路上莫名飘转,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常驻不流,固守一隅,又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以精妙生动的比喻将自己对人生微妙深刻的体悟和盘托出之后,呼应弟弟的本诗,再去回首过往,追忆昨日行迹,别有一番滋味翻江倒海激荡于胸。苏轼在诗注中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这是五年前的事情。短短五年,弹指一挥间,却已经是僧死壁坏,人亡物迁,沧海桑田了!通过前句叙事后句写景,苏轼用自己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雪泥鸿爪”的人生比喻,同时也是一种印证:残酷的现实就在眼前,并且曾经亲历,正在体验。老僧的殷殷招待难以忘怀,慈眉善目的鲜活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惜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安放其骨灰的新建佛塔。“已死”是多么让人惆怅的事实,“新塔”又怎能不勾起人的无尽缅怀。人生短暂,偶然驻足,倏忽而已,“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参悟不透才最为迷茫而痛苦!苏辙本诗中也有类似的困惑,“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未中进士之前曾被委命为渑池县主簿,因中进士而未曾到任,但与渑池已经在无意中结下前缘,本县百姓又如何能知呢?竟有一丝的玄妙掠过苏辙心头,更有和兄长苏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时又经过这里留宿僧舍一起题诗于壁的快意旧事涌上心头,现在又当如何呢?僧舍的墙壁已经破败不堪,斑驳零落中难觅几年前才题写的诗句,偶然留下的印迹如此迅速地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父子三人相携相聚酣畅笑语的温馨画面徒然惹人伤感,不断变幻难以常驻的人生无非是雪泥留痕,鸿飞无计,抖落一地的只是无尽的怅惘。“无由”,没有办法没有途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人生的尴尬和无奈何其多啊!卑微的个体如何才能把控,无能为力却又心有不甘,于是强为之言:“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对往事的再现是对人生困局的着意对抗,无论如何我们毕竟从昨日走来,再虚妄也曾存在,再偶然也曾留迹,落雪泥泞崎岖坎坷的赴京应举之途是那样的艰难,父子三人一路比肩而行相携扶助跋涉奋进,多么温馨动人的画面;“还记否”,又怎么忘怀呢?率真的提醒,深情的回忆,漫漫长路人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借其脚力的驴子也步履艰涩,仰头长嘶。“蹇驴”往往被落于实处,解释为跛脚的驴,或以为是瘦弱不堪之病驴,其实从“崎岖”“路长”等字眼我更愿意将其虚化,“蹇驴”何以不能理解为苦于奔波行足蹒跚呢?这似乎更符合现实的逻辑,更契合诗作的意境和诗人的心绪,而“嘶叫”是悲鸣抑或欢唱,还需再加玩味。我则倾向于前者,旅途艰辛啊!苏辙说“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牵挂兄长,猜测兄长的处境,从此别过之后,“独游”将是人生的常态,旅途孤寂难耐少有欢娱是肯定的了;“无言”,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能在骓马的嘶鸣中木然呆望,或者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唯听远去骓马的嘶鸣渐渐杳然……
苏轼和诗的尾联中是重温,有安慰,而“雪泥鸿爪”的微妙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无限怅惘,诉说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的人生,佐证了白云苍狗的世事变幻是不可逆转的,人生总是在动荡漂泊的路途中踽踽独行,于因缘和合而生出诸多尘事,岂能长期驻足,安居一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为无住!虽然记忆中有过往,只不过何需常驻,何必执着,这才是了悟之后的正确选择。既然命运如此难测,那就不必去测,昂起头来向前看,一路高歌,“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此心即从“应无所住”处生!
[1]黄建陵.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J].求索,2008(3).
[2]金刚经集注(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吴鹭山.苏轼诗选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4]陶文鹏.雪泥鸿爪喻人生[J].文史知识,2011(1).
作者:李林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