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歧视 关爱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7-04-16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韩丽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伟孙毅

保健与生活 2017年4期
关键词:幻觉心理治疗精神病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韩丽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伟 孙毅

认识篇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及其诊断标准

春天油菜花开的季节,是精神病复发率极高的时期。究其原因,可能跟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容易干扰人体内分泌,导致情绪波动,而精神病患者对气温、气压等环境反应更敏感,精神状态的稳定性较弱有关。其中,精神分裂症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好发于青壮年人,多发于16~40岁,无器质性改变。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症状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

病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性格特点、不良事件、压力、意外因素、遗传因素等等,真正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尤其是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最密切。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症状

1.感知觉障碍幻觉最多见,幻觉是指虚幻的知觉体验,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患者却感知到其存在。最常见的幻觉为幻听,周围没有人说话,患者却听到有说话声。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其他类型的幻觉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嗅幻觉等。

2.思维障碍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是最多见的妄想。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无根据地认为有人想陷害、谋害自己,这是被害妄想。患者感到周围发生的事都与自己有关,都是针对自己的,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说他、议论他,这是关系妄想。另外,被动体验、思维松弛、思维中断、病理学象征思维等,都属于思维障碍。

3.情感症状患者情感症状常表现为:①情感平淡。患者对周围事物情感反应缺失,如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消失。②情感淡漠。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情漠不关心,对一般人都感到烦恼痛苦的事,患者无相应的情感反应。③情感不协调。表现情感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原因自笑,其他人很难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

4.自知力自知力指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能力。无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幻觉、怪异的想法和异常行为意识不到,不能认识到自己精神活动有问题,否认有病。一旦患者痊愈,都会恢复自知力,知道自己都有哪些异常的表现。

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且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若又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预后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性格开朗大方,胆大自信,独立自主性强,依赖心理轻,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病前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病,发病年龄晚,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好,无反复发作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反之预后不佳。

小链接:

精神分裂症患者妊娠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其遗传度为70%~85%,简单地说,如果父母一方有精神分裂症,孩子长大后得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为10%左右。如果父母双方有精神分裂症,孩子长大后得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可能在40%左右,而普通人的患病率约为0.655%。所以,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要生小孩,孩子患病的风险会很高。如果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妊娠,首先要把疾病治愈,最少稳定2年且低药物剂量维持治疗,同时还必须和精神科医生、产科医生及家属等好好沟通,咨询医生意见后再做决定。

预防篇 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了,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和防止发展为精神残疾。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对防止复发和再住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应定期复查,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

1.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与自行减药、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患者复发率为20%,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患者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患者无原因地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及时处理可避免疾病复发。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并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通过复查也可使患者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其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减少诱发因素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减少诱发因素。不宜过度劳累或激动,尽量避免其受刺激。多与患者交流,让其适当接触社会,不断鼓励其适应社会,增强其信心。注意让患者进行社会功能锻炼,防止功能衰退和精神残疾。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其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指导患者充实生活,使患者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早期发现患者,早期治疗,预防复发,需要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可以使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治疗篇 坚持治疗是治愈疾病的关键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使患者能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系统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足量、足疗程进行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切记不可随意停药、随意减量。抗精神病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精神症状、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

长期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以及加强心理治疗和干预,因为患者会面临许多心理和社会问题,如自卑、歧视等,这既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干预。家属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往往较差,时常停药、私自减量,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家属需要了解疾病以及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督促患者服药,支持患者治疗,防止患者自行停药,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

治疗疗程

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长期服药治疗为宜,最好不停药。

急性期治疗缓解主要症状,足量药物治疗,疗程至少12周。

巩固期治疗疗程至少3个月,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使用原有效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

维持期治疗维持病情稳定,防止疾病复发,坚持药物治疗,根据个体病情确定维持药物种类及剂量,疗程为长期。

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与选择

药物分类按照药理作用的不同,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按照药品的剂量可分为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奋乃静、利培酮等;还有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喹硫平等。按照药物的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效药,如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癸酸酯、哌泊噻嗪棕榈酸酯;短效药,几乎所有口服药都是短效药。

药物选择如果患者阳性症状严重,阴性症状不明显,应选择对阳性症状疗效好的药物,如利培酮、奋乃静等。如果患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不明显,阴性症状严重的话,可以考虑选择对阴性症状疗效相对较好的药物治疗,比如氨磺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等。如果病情平稳,原来药物副作用大,可以加用缓解副作用的药物,也可以对原来药物逐步减量,换用副作用小的药物维持治疗。

个体化原则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总原则是药物维持治疗的种类以及剂量和时间应个体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程度、既往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有关,需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用药原则是单一使用药物,如果单一使用多种药理作用不同的药物疗效不好,或者副作用大,联合用药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联合用药会起到更好的疗效。

药物副作用

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不出现副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小心,力求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在具体的治疗当中,首先,要选择既有效、副作用又小的药物,并摸索出最低的有效剂量;其次,在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时,家属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药各种可能的副作用,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常见误区

精神分裂症容易复发,按时复诊,及早发现并处理,就会对患者有更好的疗效,使患者获得更多痊愈的机会。以下种种误区,会阻碍患者复诊、阻碍患者康复。

误区一:吃药对大脑有刺激,长期吃药能把人吃傻

真相:药物不会刺激大脑,不会让人变傻。长期的症状发作、抑郁、焦虑或强迫可以直接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对大脑是有“刺激”的,药物可改善、逆转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误区二:病情稳定,擅自停药

真相:患者病情稳定后,再经过维持治疗,复发的风险会显著下降。而症状缓解,过早停药,直接预示着复发的可能。所有的精神心理疾病都可能复发,但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误区三:药有依赖性,不能靠药,要靠自己

真相:常用的药物是没有依赖性的,不会“上瘾”。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疗程后方可逐渐减药、停药。只有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才存在依赖性,由于能快速镇静,患者容易心理上依赖这些药,此类药包括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由于有成瘾倾向,不推荐长期使用。“靠自己”听起来容易,其实对患者来说做起来难。

误区四:吃药后体重增加,药物含有激素

真相: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抑郁、焦虑。所以,医生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会引起体重增加的。一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复诊将情况反馈给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不使体重增加或使体重下降。

误区五:服药后病情无好转,擅自停药。

真相:首先,药物起效时间一般需要2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一两个月,这时,绝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一种药物无效,医生常常会合并用另外一种药或直接换其他药物,或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切勿轻易放弃治疗。

误区六:吃药都不见好转,心理治疗更没作用

真相:心理治疗,即用心理学方法改变人们的情绪、人格或行为。

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由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丰富,患者的行为、情感、认知受精神病性症状影响,缺乏自知力,常常难以领悟心理治疗的语言要求,因此要借助心理治疗来提高患者对幻觉及妄想等非真实性、荒谬性的认识和领悟,控制自身的行为,恢复自知力,往往难以奏效。也就是说,心理治疗不能改变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但急性期治疗中辅以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治疗中,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一是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药物的维持治疗,有效降低复发率;二是有助于解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其社会功能,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要想获得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满意疗效,心理治疗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幻觉心理治疗精神病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真实的幻觉
当代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远方
都有精神病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