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须防下肢动脉“塞车”
2017-04-16徐乃佳
徐乃佳
“医生,我走路多了,腿就很痛,休息一下才会缓解,但继续走路腿又痛了!”在门诊,62岁的刘大伯焦急地说,“快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在医学上,刘大伯的症状被形象地称为“间歇性跛行”。经过检查,刘大伯的下肢动脉出现了斑块,血液循环到这里,可能出现“塞车”,于是出现上述症状。刘大伯患糖尿病多年,下肢动脉“塞车”与他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有很大关系。其实,这是易被忽视却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事出有因
动脉血管是人体内血液运行的必经之路。然而对糖尿病患者,这条路并不平坦。高血糖时,血液变得黏稠,血栓也极易形成,聚于动脉管壁,久而久之,进一步形成斑块,堵塞动脉。如合并高血脂,脂类物质也在动脉沉积成斑块,无异于火上浇油。此外,高血压亦可加重动脉“拥堵”状况。从外观看,这种斑块呈黄色粥样改变,故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较大,且此概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时,该并发症发病较早,累及动脉较多,带来的后果也较严重。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信号,需尽早防治,切莫忽视。
哪些症状是“塞车”信号
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大多数患者并无症状。只有10%~20%有症状,表现为:
◎行走后下肢疼痛、酸胀,必须休息后才能好转,方可继续行走,此即间歇性跛行。
◎下肢发凉,肢体抬高时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趾甲粗糙易断,下肢皮肤干冷龟裂。
到疾病中晚期,上述症状愈发明显,甚至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甚至出现下肢破溃、坏疽。
一旦自觉有这些症状,请立即到医院就医检查。医生会结合踝肱指数(ABI)、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排查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未“堵”先防,做好这几点
对于下肢动脉,要未“堵”先防。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做?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肥胖均会加重下肢动脉病变,需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遵医嘱,合理应用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等。
◎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年龄50岁以上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肥胖、蛋白尿、高血脂等的糖尿病患者,如无药物禁忌证,都可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预防疾病发生及发展。
◎及时筛查50岁以上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立即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以早发现、早治疗。
如已确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只能延缓疾病进展。除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外,还要进行适度运动,时间至少持续3个月,另外尚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可明显降低截肢率,改善生活质量。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此时需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