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探究
2017-04-15乔学工张文爱史建芳张雪英刘建霞
乔学工, 张文爱, 史建芳, 张雪英, 刘建霞
(太原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探究
乔学工, 张文爱, 史建芳, 张雪英, 刘建霞
(太原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本文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和课程体系现状,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证明,通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0 引言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是发展信息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本国的信息产业,我国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信息技术列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2,3]。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协同创新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我校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因此,通过协同创新,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价值理念,开展探索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达到根本上促进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4,5]。
1 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通过对百度、华为、三星电子等电子企业的招聘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分析了一些网站上提供的就业数据,并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得到一次就业率三年平均为82.53%的结果,依此可总结出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急需拥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快速融入研发、测试等相关工作,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真正能够达到企业要求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是大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实验课时较少,且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很少、实验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少工程型的教师人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企业为人才二次培养买单的同时也延长了学生自身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时间,导致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2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单调、缺少交叉,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仅仅注重理论部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电子信息专业具有发展速度快、学科交叉性强、新技术生命周期短的特点,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学科范围窄,涉及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结构单薄,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下问题尤为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就业后无法满足企业要求,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次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无论上实验课、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大多安排的是验证性的实验,缺少以实践应用为主,培养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项目,因此学生能力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师编写教材的动力不足,导致使用的教材体现不出学科的前沿。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上基本相同,知识结构趋近相同,学生在个性化发展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束缚,学生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因此企业对人才需求困境得不到有效解决[6]。
3 电子信息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多次参加了电子信息类教指委工作会议和高峰论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本着“基础要牢、知识面宽、加强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对2012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重新规划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修改了原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制定了新增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
3.1 树立高素质培养教学模式
过去只注重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与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能力,忽视学生对电子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涉及学生的人文素质、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在总学分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对一些相近课程进行了整合,将课程中重复出现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增加了素质选修课程8学分,包括艺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课程。创新创业2学分,自主实践2学分。在课程体系中还增加了一定的与信息处理及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同时修改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比如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增加有关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章节的学时,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践环节,尤其在毕业设计环节上,采用了双向选择方式,要求教师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省内外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构建全方位教学体系
为实现电子信息类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以满足全面、整体、贯通的知识体系,实现创新工程人才知识系统的全面构建。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包括:“电路理论与应用”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程序设计基础”、“CPLD/FPGA应用设计”、“通信与网络”和“音视频与多媒体”等。
为适应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迅速的特点,作为山西省特色专业,我们还进行了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群建设,以原有的精品课程如“语音信号处理”作为课程主干,根据教师承担情况和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了2-3个课程群,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课程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了整体专业的课程提升。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我们从加强特色专业入手,兼顾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并且结合现有师资水平和学科建设现状,增设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
选修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数字系统集成化设计”、“C 语言高级编程”、“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人机交互技术”等。
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有:“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云计算”、“数据库基础及开发”、“移动互联网”、“基于安卓平台的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等。学生可根据个性和社会需要进行选择课程,体现灵活性和适用性,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学生进入社会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信息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适当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的课程和开设系列讲座,如在新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32个学时的“电子信息专业导论”,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3 加强协同创新思想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采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联合培养的模式。一方面,协同创新的瓶颈问题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高校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平台,同步提升了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措施。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实践基地。我院特别重视课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安排了专门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为课外实践环节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备,且每年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鼓励大一新生尽早地参加课外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同时,我院也十分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多家公司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机会。我院还积极建设各种资源共享平台,如院系之间网络平台、高校之间网络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网络平台等,从而推动教师、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同时,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通过加强协同创新模式,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水平,推动学校学科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现状、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学课程体系,依托学校现有的平台,已经在2012至2015级学生中全面实施。该体系极大地调动了我院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能力增强,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1] 方丽.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 南京: 江苏高教, 2014, 2:107-109
[2] 戚业国. 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实践反思[J]. 北京: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9:35-37
[3] 杨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机制[J]. 北京: 现代教育管理, 2013, 1:68-71
[4] 王海建.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 扬州: 扬州大学学报, 2012, 5:38-41
[5] 黄艳洋, 吴伟力, 陈惠滨.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南京: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 6(4):61-64
[6] 俞洋, 罗印升, 刘晓杰等.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36( 3) : 106-108
Explo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QIAO Xue-gong, ZHANG Wen-ai, SHI Jian-fang, ZHANG Xue-ying, LIU Jian-xia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dem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aching system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presented. The reforms effectively mo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 their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electric information; teaching system ; talents cultivation
2016-02-04;
2017-03- 05
山西省软科学基金(2014041048-4) 山西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晋教高2015 1号) 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J2015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7024),太原理工大学教改重点项目(ZD010)
乔学工(1968-),女,博士,高工,主要从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研究工作,E-mail:qiaoxg1968@aliyun.com
G642
A
1008-0686(2017)04-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