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文明融合的意义与趋势
——兼论池田大作文明观

2017-04-15汪鸿祥

关键词:池田大作冲突文明

汪鸿祥

(日本创价大学,东京都 八王子市丹木町1-236)

21世纪文明融合的意义与趋势
——兼论池田大作文明观

汪鸿祥

(日本创价大学,东京都 八王子市丹木町1-236)

现代文明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文明的冲突”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文明的融合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和目标。文明总是处于“流转”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文明的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是主要的。文明的融合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等基本特征。池田大作提出的和谐、依正不二、人间主义等理念为解决文明的危机、实现文明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池田大作敏锐地洞察到东方文明将在21世纪文明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指明了21世纪文明融合的发展趋势。

池田大作;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趋势

一、以文明的融合取代“文明的冲突”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提出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论。1996年,亨廷顿在对原来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的基础上,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1]18亨廷顿认为文明取代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成为冲突的主要根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可能是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中外许多学者对亨廷顿的理论进行了讨论或提出了批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尽管散发着“西方中心论”的气息,尽管太囿于眼前国际政治是非而缺乏宏观文明考察所应有的高度,但大体上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发之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时隔20多年,面对现实世界正在抬头的“文明的冲突”,人们重提这位著名学者的警告,担忧“文明的冲突”对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产生更大更多的消极影响。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现代文明出现各种深刻的危机,面临各种严重的挑战。池田大作尖锐地指出:“现代文明的危机甚至会带来人类的灭绝”。[2]前言2从宏观文明的视野来看,现代文明主要存在三大危机,从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视角来看,现代文明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分析现代文明的三大危机。第一是全球性社会危机。池田大作指出:“一种包含东方在内的全球性的危机,正袭击着整个人类。”[2]274-275所谓“全球性的危机”,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区域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经济领域,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贫富差别突出;在政治安全领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上升,极端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恐怖活动层出不穷,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区域纠纷持续不断,核扩散难以控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错综复杂;在社会文化领域,人口剧增,贫困加剧,难民增加,宗教纠纷和文化冲突相互交织,跨国犯罪不断发生,传染疾病仍有蔓延。“全球性的危机”的基本特征是:1.全球性,原因和结果、规模和范围都是全球性的。2.综合性,囊括人类生活所有领域,囊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3.普遍性,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民族国家。4.严重性,危及人类文明,并把人类困境推向极限。[3]

第二是自然生态危机。池田大作指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界的“贪欲”“榨取”“征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2]198这种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1.自然资源日趋匮乏。专家估计,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只能开采数十年,煤炭也只能开采数百年。中国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资源仅0.06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2 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2.环境污染日渐严重。工业化排放出大量的CO2,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导致地球温暖化。工业废水流入江河湖海,严重毒化水源。中国的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没能得到有效遏制。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水源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扩大。大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近年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连续雾霾天气,一些大城市雾霾天数超过全年的50%。形成雾霾的首要污染物PM2.5包含有毒甚至致癌物质。3.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地球上每天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物种灭绝。专家估计,今后几十年间,可能会有数百万个动植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中国的生态系统也在恶化。据统计,濒危动物有二百多种,濒危植物达三百多种,接近濒危的植物达四千多种。此外,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蔓延、湖泊萎缩等问题十分严峻。[4]

第三是人的精神危机。池田大作指出:“近代文明危机的本质是在于‘道德的隔阂’”,现代人“道德、伦理和精神都停滞不前”,出现“精神的混乱”,“精神日益丧失自律性”。[2]294-295这一论述深刻地剖析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1.“道德的隔阂”。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表象来看似乎是人以外的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本身,来源于人的认识思维。2.现代人精神的停滞不前。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现代人逐渐丧失了人本来应有的道德、伦理和精神。3.现代人精神的混乱。人的精神失去了作为依据的规范,陷入了不知如何判断、不知如何去做的状态。4.现代人精神自律性的丧失。自律就是精神的自我约束。现代社会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人们拼命挣钱,疯狂消费,致使精神不能发挥本来应有的自律性。产生了所谓“物质的丰富性”和“精神的贫困性”,精神本身出现“空洞化”,甚至连自己都不能约束自己,不知自己的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精神自律性的丧失,就是意味着精神危机的到来。

其次分析现代文明的三大挑战。

第一是伊斯兰世界的挑战。亨廷顿在其著作中对伊斯兰的复兴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的构图进行了论述。[1]161-179,315-329伊斯兰世界共有16亿以上的人口,地球上每5个人中就有超过1人是伊斯兰教徒。有些穆斯林受到激进思想的影响,选择与现代社会对抗的道路,加入极端伊斯兰组织并四处制造灾难。据称,全球范围内有数万穆斯林极端分子加入了“伊斯兰国”(ISIS)。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抬头及其恐怖活动,给全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当然真正的挑战并不是伊斯兰世界本身,而在于如何抑制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发展。

第二是中华世界的挑战。亨廷顿在其著作中对中华世界的崛起以及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的构图进行了论述。[1]254-263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力迅速增强,GDP跃居世界第二,海洋开发和太空探索突飞猛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步伐,这一切都令西方世界感到不安。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采取强硬的姿态,也令西方世界担忧。中国一面积极推进现代化,一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下,执政党当然不会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变化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挑战。有人指出中国的崛起对西方社会形成现实的威胁。

第三是西方世界内部的挑战。亨廷顿在其著作中对西方世界的衰退及其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论述。[1]115-131欧洲社会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滞缓,民众收入停滞,贫富差别加剧,政治陷入僵局,民粹主义抬头。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到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管理模式陷入了困境,悲观主义情绪使人们迷失了方向,西方社会对其体系和未来失去了信心,人们更容易看到威胁而非机会,进而选择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移民和难民,支持严守边境。欧盟(EU)曾经是国际社会走向融合的典范,但它如今困难重重。英国公民投票决定退出欧盟更给西方社会增添了忧虑。

如上所述,现代文明确实存在各种危机和挑战,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这种危机和挑战,难道只能走向“文明的冲突”而不能通过文明的融合来加以解决吗?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后国际社会的部分现实,然而亨廷顿只关注文明中的对立层面,而忽略了文明的合作层面,结论有失偏颇。“文明的冲突”论并不能正确说明当前世界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融合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是人类社会必须争取的目标。

二、文明融合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池田大作认为文明如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也要经历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并用佛教的概念将此过程称为“流转”。[5]池田大作以埃及为例,阐述了多种文明的诞生、发展与衰亡的情况,阐明了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明状态。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人类历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明(例如宗教)的原因引起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冲突。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来看,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明发展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的。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文明的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是主要的。国家间、民族间、地域间的冲突主要是由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由文明的原因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6]81-95原来的殖民地国家和受压迫民族的迫切任务,就是要从各方面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而其独特的文明(语言、宗教、价值观等等),正是重要支柱。一些亚洲国家的当政者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明的特性,提出以群体为中心的“亚洲价值”,区别于以个体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这种非西方文明的自我确认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新的冲击,给人类文明的融合增添了新的因素。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把整个地球连成了一片,也给人类文明的融合增添了新的因素。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将在互相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融合中发展。每种文明对自身的了解都有局限性,如果从另外一个文明系统看,或许会更全面地认识此种文明的特点。经济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一体化,但文明是不可能单一化的。任何文明不受外来影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在维护自身文明根基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因此,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必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池田大作在与汤因比博士的对谈等一系列对谈中,对人类社会文明融合的发展做了精辟的论述,关于文明融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根据池田大作的有关论述,可以将文明融合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多样性、平等性和包容性。

(一)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池田大作指出“21世纪的人类应该指向尊重多样性,把彼此的差异作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7]378指出了维护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5 000多种语言。不可能只有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阳光七色,人间多彩。大千世界异彩纷呈,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既属于某个地区、国家或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既是由某个国家和民族为主体创造的,又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多样一体、多元互融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基调。文明的多样性告诉我们需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信文明只有多样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绚烂。

(二)坚持文明的平等性。池田大作论述了文明交流的“对等性”和文明融合的平等性。[8]314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明,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众,应该平等看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避免对其他国家民族文明的偏见。一个文明高高在上、其他文明趋附追随乃至被边缘化的格局正在消解。一种文明如果居高临下地对待另一种文明,就会与之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冲突。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破坏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文明的平等是文明融合的前提。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对话,相互学习,吸纳对方的有益成分。

(三)重视文明的包容性。实现文明的融合需要包容的心态和姿态。相互包容,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一切文明成果都应该得到承认和珍惜。要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文明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要包容,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就是包容性。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有矛盾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流和融合。使一切文明的优秀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不断创造、继续流转,世界文明之园才会变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不仅不存在什么“文明的冲突”,相反可以实现文明的和谐融合。

三、池田大作文明观的重要理念

本文第一节中分析的现代文明的三大危机实际上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内在关系这三个方面存在深刻的问题。池田大作提出的和谐、依正不二、人间主义等理念从社会、自然、人的三个角度为解决现代文明的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一)和谐理念

池田大作的论述中多处使用了“调和”一词。日文的“调和”一词就是中文的“和谐”之意。和谐就是万物协调发展,整体保持均衡。和谐这一概念是自古就有的东方智慧。和谐与佛教的“缘起”思想密切相关。“缘起”思想认为,世上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的。“缘起”思想中“因缘而生”的概念具有变动的意义。为了克服文明的危机,实现文明的融合,池田大作主张将和谐理念作为指导21世纪的重要理念。

和谐理念的根本在于“慈悲”之心。所谓慈,就是为他者创造快乐和幸福;所谓悲,就是为他者解除痛苦和悲伤。慈悲就是为他者造福除苦。“慈悲行”也可称为“菩萨道”。池田大作引用佛典的话:“为人点灯,给他人照亮,也照亮了自己。”进而解释说“为他人效力,实际上是发挥自己的才能,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实际上是损害了自己。”“要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为他人着想的行为的比率的人生—菩萨道。”“应当通过‘菩萨道’的慈悲的实践,使现实社会朝着好的方向变革。”[2]186,191,195池田大作深刻地阐明了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互惠双赢。指出为了他人实际利于自己;利己主义实际损害自己。提倡实践为了他人的“菩萨道”,实现社会变革。池田大作不仅主张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主张民族间的和谐,国家间的和谐,区域间的和谐,提倡一切人种、民族、宗教、国家间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池田大作所提倡的“慈悲”理念是文明融合的重要理念,与中国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异曲同工。

(二)依正不二理念

池田大作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问题,阐述了“依正不二”的理念,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迪。池田大作明确指出:“佛教是把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当作‘依正不二’论而展开的”,“这一哲理认为,作为‘依报’的环境和作为‘正报’的人的生命,在其根本上是‘不二’的。”[2]232,233池田大作还指出:“佛教‘依正不二'的原理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分开对立起来考察,就不能掌握双方的真谛”。[5]30

池田大作的“依正不二”理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地球生态系统以至宇宙生态系统的和谐,以及各种物种之间的和谐。池田大作指出:“人本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能不能同大自然协调、和平共处,对人类来说,是关系到生存的问题”。[2]23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源于自然而产生,赖于自然而生存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类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创造人类新的文明。因此,人类也不是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的“奴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境界,因此,人类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池田大作的“依正不二”理念还启示我们,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正确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在向自然获取生存和发展之需的同时,大力呵护自然,积极回报自然。

(三)人间主义理念

人间主义理念是池田大作文明观的核心价值。池田大作强调指出:“一切要以人为根本”,[2]272“人是能够自觉地体现包含在宇宙生命中的慈悲和智慧,实行‘人间革命’的生命的存在。”[2]186池田大作在与汤因比对谈时指出:“要想克服恶的生命,就必须加强善的生命,我们称其为‘人间革命’。”[5]149在《探究一个灿烂的世界》中指出:“我们的人间革命,是用自己的手来开拓内在宇宙—自身内在的创造性生命,争取人自立的变革工作。”[9]人间革命的本质是人的精神革命、人的内心世界的变革、人的内在修行。因此,解决人的精神危机需要实行人间革命。

池田大作指出:“《法华经》的教义是‘即身成佛’”,“任何人都可显现本来具有的清净的佛界,都可以成佛”。池田大作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做了精辟的论述,提到了佛教的“十界论”。佛教把表现在每一瞬间的生命的境地分为地狱、恶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种境界。“所谓‘善人’就是‘菩萨界’或‘佛界’,就是能节制自己本能的生命状态。”[5]151,186池田大作阐述的佛教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深刻地阐明了实现人内在和谐的关键是从善,引导人们修善积德,克服人的精神危机,实现人的内在的和谐。通过人间革命,使人成为勇敢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通过个人这一“小我”的人间革命,进而实现“大我”的人间革命即实现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也就是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

池田大作在其名著《人间革命》的卷首中深刻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指出:“一个人的伟大的人间革命,不久将会实现一国的命运的转变,进而可能转变全人类的命运。”[10]这一论述实际上指明了21世纪人类文明融合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人间革命。

四、21世纪文明融合的趋势

展望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文明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仍将继续“流转”。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各种文明兴亡盛衰,此长彼消,既有文明冲突与文明融合的交替,又有文明中心与文明边缘的换位。[11]21世纪人类文明状态会有各种新的变化,但是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转”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融中发展的。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由于种种原因在人类文明传播中主要处于“施动者”的地位,非西方文明则主要处于“受动者”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施动者比受动者优越。西方文明也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施动者”,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充当“受动者”。21世纪人类文明的融合中,需要纠正“西方中心论”,西方应该改变过去几百年中习惯享有的“施动者”的地位,学会在更大程度上扮演“受动者”的角色;西方应该逐渐习惯于非西方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不是竭力保持优势,增加冲突的可能性;西方应该在逐渐“非中心化”的过程中,实现新的文明融合。

池田大作敏锐地洞察到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文明中心的转移,指出:“文明的中心19世纪是在欧洲,20世纪转移到欧洲派生的美国和苏联。我展望,接着的21世纪将一定是‘亚洲太平洋的世纪’。”[2]274这一论述阐明了东西方文明递相兴衰的规律,论证了文明中心转移的史实,进而指明了21世纪文明中心将转移到亚太地区的趋势。

与文明中心的转移相关,池田大作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力,指出:“中国有着以儒教、道教以及中国佛教为基础的精神的土壤,从那里可以发现基于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的伦理道德。”“人类应当学习中华民族所培育的‘精神’、‘伦理’”。[2]295不仅肯定了中国伦理道德具有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的特点,还强调了在21世纪文明融合中应当学习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伦理。包括儒道释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融合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养料。

处于文明融合过程又注重自己文明特点的各人类群体,彼此存在各种矛盾,可能发生“文明的冲突”,然而问题在于“冲突”是否一定得采取亨廷顿所谓“文明之战”的形式,当然,谁也不能保证将来不再发生世界大战,甚至是亨廷顿意义上的西方与非西方的“文明大战”。倘若发生世界范围的“文明大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统上所谓的人类“末日”就会来临,因为科技进步已使人类获得了全球性地毁灭自己(包括维系人类生命的生物圈)及其文明的能力。池田大作历来重视和平问题,强调“没有比和平更珍贵的,没有比和平更幸福的,只有和平才是人类进步的根本的第一步”。[12]必须坚决阻止所谓的“文明大战”,坚决捍卫人类和平。[13]

鉴于当今世界的严峻现实,池田大作指出人类面临和平与发展的两大课题。对20世纪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件大事。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鉴于20世纪的教训,池田大作认为21世纪人类需要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2]276和平问题所要处理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问题所要处理的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人类社会的和平,就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平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和平,另一种是积极的和平。发展也有两种,一种是恶性的发展,另一种是良性的发展。在21世纪文明融合中,实现积极的和平和良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课题。

在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人类社会将会出现一些以往的文明发展不可能发生的情形。新的文明基因可能萌发在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中。联合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尤其重大。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所体现的价值观如民主、自由、平等、和平、正义、人道主义、国家主权、生态保护等,对于人类社会普世文明价值观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域在保持其原有文明的基础上共同创生一个普世文明的新格局,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

依靠人类的勇气,智慧和慈悲,避免“文明的冲突”,促进文明的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文明的危机和文明的挑战,可能引起冲突,甚至可能由冲突导致战争,必须通过文明的融合来加以解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表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明发展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的。文明的融合应该多样一体、多元互融,应该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应该相互包容、彼此借鉴。池田大作文明观从社会、自然、人的三个角度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展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未来,文明仍将继续“流转”,西方文明将会逐渐“非中心化”,东方文明将在21世纪文明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全人类所认同的普世文明正在萌生中,共创一个普世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笔者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克服“文明的危机”,实现文明的融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の衝突(日文版)[M].东京:集英社,1998.

[2]池田大作,季羡林,蒋忠新.畅谈东方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汪鸿祥.东方智慧与21世纪全球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

[4]汪鸿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J].复旦大学,日本研究集林,2015(上半年刊):40-45.

[5]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6]汪鸿祥.战后国际关系史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81-95.

[7]池田大作.多元文化与世界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78.

[8]池田大作.池田大作全集:第1卷[M].东京:圣教新闻社,1988:314.

[9]池田大作.探究一个灿烂的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8.

[10]池田大作.人间革命:第1卷[M].东京:圣教新闻社,2013:8.

[11]村山节·浅井隆.东西方文明沉思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12]池田大作.新人间革命:第1卷[M].东京:圣教新闻社,1998:11.

[13]汪鸿祥.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启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Meaning and Tendency of Civilization Fusion in 21stCentury——On Civilization Viewpoint of Ikeda Daisaku

WANG Hong-xiang
(Soka University,Tokyo,Metropolitan City of Eight Prince 1-236,Japan)

It faces to many crisis and challenge about modern civilization.“Conflict of civilization”cannot solve the problem.Only civilization fusion is the wayout and the goal of human society.Civilization is changing.It is temporary between diffident civilization breaking conflict.Main tendency is to absorb and fuse each other.It has such characteristic-varied,equal and tolerant civilization.Ikeda Daisaku points some viewpoints,such as harmony,nature and humanity concept,and these points take advantage to human being’s civilization fusion.Ikeda Daisaku finds the tendency that eastern civilization will tak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unction of civilization fusion in 21ths century.

Ikeda Daisaku;civilization fusion;viewpoint of civilization;tendency of civilization

K02

A

1008-018X(2017)05-0061-07

2017-09-14

汪鸿祥(1953-),男,上海市人,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池田大作冲突文明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请文明演绎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漫说文明
池田大作诗歌小论
池田大作高等教育思想架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浅析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