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促生成
——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

2017-04-15曹芳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学情预设

曹芳贵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 长汀 366300)

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去听一些课,也通过书刊和网络观摩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很多课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特别是对学情问题关注不够。所教内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教师没有顾及到,教师就是按照备课时的内容,在课堂上程序化演示一遍而已,虽然有些课堂上也安排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环节,但都是教师的预设,流于形式,为交流而交流,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基于学情问题的语文课堂生成研究”课题,此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所谓“教学生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意外和陌生,生发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见解。著名特级教师李仁甫指出:“教学生成细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创新、出新,比如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课前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思维火花;二是重组、重构,比如因教学现场的具体性、特殊性、不确定性,课前准备好的知识系列不得不发生些微的改变,课前设想好的切入点不得不进行灵活的调整。就其方法来看,生成就是创新与重组。”[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改变教学预设的内容,将已准备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灵活调整。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成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是有效的课堂、增值的课堂、民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2]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备知识板块内容,但无法预设安排好推进流程,预设是流水线式教学形态,生成则是在教学预备的基础上出现“创新与重组”。预设在课堂是“再现”,生成在课堂则是“改变”。在此以《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在基于学情促课堂生成研究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教学准备:预设变预备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教师的备课开始,已经决定了课堂展开的形式。以《烛》一文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备课时会预设的内容是背景介绍、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烛之武的说辞艺术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预设的内容按教学流程一步步讲下来,未能关注到学生学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得怎么样,有没有新的疑问与思考在其中,这些方面关注不够。这样的课堂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因为这种预设式的备教形式没有充分关注到学情状况,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没办法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3]由此看来,学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具体而言,学情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预习情况、学习的期待和学习的重难点。只有结合学生现有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来预备教学内容,才能把“以学定教”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以学定教”这个“学”首先是指学情,只有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生活经验之上的知识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这个“学”还指具体的教学文本,也就是所要学的对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来预备课堂教学内容。基于学情问题的备课,应预备的内容比预设丰富得多,如教学《烛》一文,教师可预设多种导入方式,背景知识的介绍何时穿插,要介绍哪些内容,都应充分准备。关于课文的字词句,从内容到作用,也应备好,烛之武的说辞艺术和思维逻辑当然不能回避。这样板块式的教学预备,就是李仁甫“生成课堂”主张的“板块教案”。

二、教学内容:取决于学情

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充分准备,预备了各个板块的知识,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不可能很多,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根据学情来确定。那么,学情如何收集,如何分析,才有利于选择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说:“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4]“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4]

在预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备好知识板块内容,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教材文本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学好“这一篇”,学懂“这一篇”。鉴于此,笔者在教学《烛》一文时,尝试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了解学生哪些是已经懂了的内容,哪些是似懂非懂的内容,哪些是“理解不了、揣摩不出”的内容,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再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确定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略举如下:

1.“晋侯、秦伯围郑”为何不说“秦伯、晋侯围郑”?人们不是常说秦晋之好吗?

2.佚之狐言于郑伯一句话,就“公从之”,这郑伯那么信任佚之狐?

3.烛之武是如何突出重围见上秦伯的?

4.秦伯为何凭烛之武的一段话就放弃同盟结交新友?

5.烛之武为何不去说服晋侯,却从秦伯突破?

6.“子犯请击之”中的“之”字必定指代秦军吗?

……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字词句方面的,有内容理解、写作手法的,也有如上述探究性的。通过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和教材编排意图等内容,选择并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这能使教师的备课有取舍、有侧重,能明确教学的目标,对学习的重点、难点便于个个击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有所获。

三、教学效果:不可预约的精彩

因为课堂教学中选取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提出来的,是学情问题的反馈,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更高。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促进生生、师生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相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有不可预约的精彩出现,这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与探究结果,这些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文本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预备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的价值体现。

结合到具体文本中来,像《烛》一文的教学,还得注意文本特点和编排意图。因为这是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还应关注“文”与“言”的融合,在分析解读文本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同时,抓好文言字词的落实,做到“言”与“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抓住课堂这一教学现场中的瞬间信息,并相机诱导,生成精彩。且看笔者在教学《烛》一文中,探究学生疑问“烛之武为何不去说服晋侯,却从秦伯突破”时生成的新问题:

生1(质疑):佚之狐如此沉稳老练,能如此洞察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为何不挺身而出,却要举荐烛之武出使见秦伯呢?

师:问得好!如此有胆识谋略的佚之狐为何不向郑伯自荐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怎么看佚之狐这个人?

生2:佚之狐贪生怕死,人如其名吧,他老奸巨猾,没敢担责。

生3:我不认为佚之狐贪生怕死,他这是知人善用吧。

生4:我也认为佚之狐不是老奸巨猾,而是知人善任,因为人各有所能。佚之狐能看清形势,但自知说辩技艺不如烛之武,烛之武才是合适人选。

生5:对啊。正因为佚之狐的力荐,才使得烛之武有了名垂千古、光照春秋的机会,同时对烛之武的简要描写也能凸显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

师:大家讨论得很深入,能从一句话中洞察烛微,读出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深度阅读。细思起来,佚之狐的一句话,与课文的前前后后关系还真的很密切,大家还可以在课后再作深思。

如此深入地解读与讨论,是教师不可预设的,但究其根本,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是缘于教师始终关注学情的变化,随着动态学情的变,而引出新的源头活水,生成了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精彩,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但也应注意学生问题的价值,生成的时机,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与陌生”进行灵活处理,不能求热闹而无疑生疑,不能为搞个自主学习形式而探究,更不能因创新而误读文本或曲解文意,故使用“教学生成”既要相机诱导,也要收放自如、贴近文本与学情。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要灵动活跃,基于学情问题来备教、选取教学内容,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能深入文本思考,深度解读文本,这必将使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1]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3.

[2]袁爱国.“后课改”时代的语文课堂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3]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5.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17-118.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学情预设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