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从何来
——从叫魂案的蔓延说开去
2017-04-15高畅
高 畅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恐慌从何来
——从叫魂案的蔓延说开去
高 畅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叫魂》一书看似是针对民间愚昧闹剧的描述,实际上旨在解释庞大的封建统治背后的君权合理性以及官僚体制的运行,《叫魂》这本书实际上是通过就叫魂案所引发的君主神权控制问题,并且试图解释这个庞大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本文试图就就这两条线索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庞大的官僚体制背后的运行体制,以此来对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几十年的背后原因揭示出来。
叫魂;封建官僚体制;君权神授
初读这本书之时,我在之前读了黄仁宇的《万历15年》,用作背景阅读。正如本书的译者所说,虽然二者都是从一段不具有代表性的时间作为突破口,见微知著,从一件小事说开去,讲述皇帝与官僚体制间的博弈,但二者的落脚点与出发点皆不同,黄仁宇仍旧侧重于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什么中国无法产生现代性的源头为什么无法发生资本主义的浪潮而孔飞力则是放开眼去,不再执着于对单纯的中国单向性考虑,而是将中国纳入到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世界中去,他是在找寻中国历史文化中同现代性相通的地方。
要想准确的了解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寓意,那么就必须要从两个背景两个脉络出发。两个背景,其一是叫魂案发生制或大中学其二是太平盛世下的波涛汹涌及孔飞力所说的镀金时代下的不安定因素。两条脉络是711是居于社会结构底层的及生活在底层的边缘人士的恐慌其二是来自于皇帝及皇帝的恐慌,其三是官僚百官的恐慌。叫魂这本书写的是1768年,由一个叫黄而引发的遍及全省的恐慌那么想要了解这本书,必然要了解两个关键词,叫魂案以及恐慌。
一、叫魂始终
叫魂儿,本是乡间人为了将受惊的或是去世的亲人的魂魄召唤而来的行为。但是一旦这一行为与皇帝的仪式祭祀产生冲撞的时候,就不得不引起上层的关注。叫魂案出自江南这个皇帝既爱又恨的地方,这个到处都是充斥着精致的汉文化的富庶之乡,其所创造的利润几乎超越国库。汉文化的辐射聚集不得不使皇帝的马文化受到威胁无疑汉文化的浓厚发展使得马文化的发展受到了这种皇帝承载官员设置与文化语言上有意的抬高满文化,这个如此富裕的地方却又富有这么浓郁的汉文化气息,而叫魂案发生在这个地方,实在是很难不引起皇帝的注意。
故事发生在弘历年间所处的盛世之下,在当时中国的瓷器商品远销海外。国外重金属的进口和国内贵金属的生产增加,都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市场的需求刺激了劳动力的流动,而这一情况在富饶繁荣的长江下游更是如此。商品化的农作物和专门化的市场过度发达,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农业的发展粮食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大量饥不果腹的流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到各地,另谋出路。在当时,引发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地的经济越是发达,饥民就越多,这种类型化的情况就越发的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后来的教皇的扩大埋下了伏笔。大量流窜的流民从事偷窃和骚乱,是这种最下层的生计糊口,自古以来,百姓们都认为凡是与丧事相关的事都处于不洁净的,是易于受污染的富贵人家和贫贱之家,头一次在这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下乞丐和尚这些一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而在得不到官僚天子庇护的情况下,他们人人自危,却又惧怕受人操控又鉴于起干起升本的背景微弱,百姓们自然开始群起而攻之,并不断地将这种恐惧情绪蔓延。从另一个角度说,流民的进入对当地的经济资源进行了争夺,这种对陌生的恐惧和对自身的忧虑,使得他们对流民的恐惧变本加厉。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已经给当时的社会底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恐慌,那么针对子民的这种情况,高高在上的天子是否知晓?
二、君权与官僚
本书正是从“叫魂”这一切入点出发,讲述这一庞大的官僚机器是如何运行的。而在这件案子中也体现出了皇帝与官僚体制的博弈。自清代开始,官员分为文官武官,文武两官都分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末入流。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清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1.三院——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
2.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3.军机处——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4.六部——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5.理藩院——这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6.内务府——清朝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清朝设内务府的目的,在于防范太监窃权乱政。
7.其他——除上述各中央机构外,还有许多府、院、寺、监机构。
在传统的以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下,民众对于天威的崇拜是近乎可怕的,但是民众对于“叫魂”的恐惧是自古有之的,但是为何这次的叫魂恐慌,会遍及全国引起全民的恐惧呢?自古以来,对于民众的叫魂案的处理,官员们历来都是多以“妖言惑众”来定性罪名,为了避免仪式上的麻烦,官员们多采用惩罚原告的方式解决了案,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魂案成了蔓延全国的恐慌呢?我认为是两个原因,一个来源于当时的权利代表人,皇帝。另一个是来源于官僚体制的推动。
众所周知,满王朝的建立是靠“争夺而来”的,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继位的。满王朝并非正统。自己未来就一直面临着名不正言不顺的境地,所以自颁布汉化法令以来,剪辫法令的执行便遇到了种种的阻碍,他们既需要以具有合法性的皇族身份来统治,同时也要维护满足自身的凝聚力与活力,而叫魂案中与剪辫案这一敏感之处联系了起来,最终触动了弘历紧绷的神经。皇帝对于汉人聚众之地,向来是既爱又恨的,汉人文化的精神核心使得汉人对于皇帝的政府统治总是心存顾虑的,在当时统治时期,皇帝为表满汉一家,在朝堂之中满汉官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虽然对当时的满汉敌对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满汉官员关系仍旧紧张,当年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未尝没有一些政治意味,对于聚集于富庶之地的汉人官员皇帝总是心有顾虑,所以皇帝应该也是有想借着此类事件,肃清当时的官员配置,树立自我权威,由于缺少共同的文化纽带,君权的神圣性与膜拜性在当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剪辫”动摇了君主的权威,叫魂的实现,是的君权的神圣性发生了转移,富有“卡里斯马”能力的神权庇护开始转向了民间的“叫魂”招魂人,缺少天定之人的神授权,皇帝的身份开始受到动摇,皇帝震怒之下,必然不会将此事件简单略过。
三、结论
通过对当时朝廷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皇帝通过分权和建立直属机构来强化自身的集权,但是,这也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弊端,皇帝的消息来源于特定的心腹,信息来源通道狭隘,这也在无形中使皇帝消息的获得显得更加的具有迷惑性。
这暂且不提,自成一体的官僚体制将权力瓜分的清晰明了,尽可能的减少,臣子专权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提供给了官僚们勾结一气的条件。官员们不得不为皇帝的震怒而买单,各个地方官员们为了逃避责任而相互推诿,屈打成招,冤假错案由此产生。在当时体制下,案子由于暗含了政治原因而被无限的扩大,迫于皇帝的威严,官员们不得不把这杯弓蛇影变成事实。但反过来说,皇帝是否也是在借此来对当时的官员进行一场清算?朝廷之中,满汉官员难为易新皇帝对此一直怀有戒心也许正是皇帝借着这一政治罪来对官员进行一次大洗盘,那么如果皇帝是迫于,当朝政绩而对官员的事实进行敲打,似乎永远不需这样的麻烦。
但鉴于当时的3年平口至多是由直属上级对直属下级进行停靠,这种来自于内部的考评,官官相护,倘若真正地考察出下属的过失,那么上级难免要受连坐之罪。可见清楚,对于官僚的控制已不是那么的可以料可运行了。每一年的上级考察下级官员的情况,不仅仅涉及到下级官员的仕途,也关系到上级官员的自身,由于官员的职位设定并非是各司其职,而是领域之间相互重叠,一旦下级出事进行问责,那么上级官员也难辞其咎,出于庇护的原因,上下级的评判也早已成为受贿的另一种形式而已,那么既然这制度这么的不相适宜。为什么不改弦更张呢!自然是这个官僚机器的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万历15年中。皇帝不得不采取,官僚的建议在,强大的官僚压力面前,皇帝只能选择妥协。在某种程度上,官僚制约了皇帝,但这个官僚体制在没有皇帝的存在下,依然可以自主的运行,这就是皇帝不得不感觉到了危机。这时也就体现了政治罪的作用,巩固皇帝的权威。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场闹剧不过是皇帝与官员的一次博弈而已。这种现象似乎是不可以被更改的,在当时情况下,清朝的管理制度是依理治国而并非是依法治国,皇帝必须要避免任何威胁他统治的因素,以在叫魂与国家祭祀产生冲突时,早已存在已久的叫魂必须要被废止。另外,孔先生从历史实例入手,见微知著,从细小之处入手,将原本难以引起关注的观察。
杨奎松教授所言:“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联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
[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5-01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三联书店.2007年
[3]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高畅(1993—),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社会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组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