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动作训练在击剑运动中的应用
2017-04-15李娜
李 娜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功能性动作训练在击剑运动中的应用
李 娜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借鉴功能性动作训练的应用原理,通过对击剑项目专项特点分析,从实践当中总结出功能性训练在击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出一些功能性训练的方式、方法,对今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提供训练理论依据。
击剑;功能性;动作
近年来,中国击剑项目在世界上呈现出一流的水平,击剑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不断的提高,涌现出了谭雪、孙一文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优秀击剑运动员。在高水平的世界级比赛中,不仅仅要求运动员的技战术的高超,体能的储备也在比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击剑的特点,在突然的高速运动中,运动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控制自己的剑,才能克服由于惯性作用,剑身的反弹和剑尖摆动。此外,除了需要支配好控制自己的武器外,与对手的剑进行击打、格挡、缠绕、压、滑等接触,以及实施攻防转换,需要运动员身体的力量发挥和高效率使用、在不稳定的运动中合理的控制力量的技巧才能击中对手。因此,体能在击剑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而功能性训练的应用给击剑教练员提供了更加针对性的、能与专项结合的各种科学手段,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一、功能性动作训练的定义
功能性动作训练就是通过全面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身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机能,以达到更好发挥竞技水平的训练方法体系。其中核心力量训练是功能性动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训练是功能性动作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素质是功能动作训练的根本目的,功能性动作训练沟通了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激发将传统训练获得的身体素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专项真正需求的素质。功能性动作训练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以达到运动中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与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使用的经济性,同时兼顾基本生活能力所需的身体素质的保持[1]。
二、功能性训练对传统训练理论的冲击
近年来,传统训练理论与方法在竞技实践应用中受到了较为普遍地质疑,而以神经-肌肉系统激活、募集、控制为主线的功能性训练的新理论,诸如FMS功能动作测试,脊柱肌肉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加强动力链训练,弱链(矫正训练,损伤预防训练,康复训练,恢复与再生等悄然兴起。
三、功能性训练在击剑运动中的作用。
1.强调动力链的训练
击剑运动员在进行传统的杠铃力量练习主要是刺激上、下肢,是单关节、固定动作轨迹、单或者二维度、和局部肌肉的力量[2]。而击剑运动项目所表现出的力量特征是整体的、多维度、多关节、不稳定的,不是简单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而是需要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所以传统的钢性力量不能转换到专项技术上。击剑需要实现来自地面的有效力量传递,以达到上肢传递到击剑武器的最大加速度。这种力量传递通常能够反映出上肢和下肢相联系的好坏。通过加强躯干的核心力量,可以提高运动员从腿部到躯干,再到上肢和剑器整个动力链的力量传递效果。整合力量,加强动力链,使剑达到最理想的加速度,力量较好的传递对击剑项目取得好成绩都非常重要。
2.强调竞技就是动作
竞技的本质是人体的动作和能量。竞技的基础就是动作模式的好与坏,竞技就是动作的高效性和经济性,竞技就是动作训练,动作模式是竞技运动训练的基石。有效的动作模式是运动员表现出最佳竞技水平的关键。动作承担着体能和技术,动作模式是否高效决定运动成绩的好坏,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到某人或某物上的有 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转移的功效。
3.强调神经控制肌肉及核心柱的训练
虽然击剑运动看起来是直线前后的弓步运动,但在比赛和训练中需要多关节,多维度的动力性动作,在上肢的末端转换和传递力量。所以,对运动员的身体平衡,本体感受和肌肉力量的控制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脊柱肌肉力量较弱或核心稳定性不足,在突然启动和超幅度动作的时候就可能会有腰部或是下背部受伤。
在击剑比赛中,身体动作不是单独的在某一平面内的动作,相反,击剑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面内的微细运动。所以要强调关节不同的角度,在各个平面进行动作训练。 在日常的动作训练要求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都加入到训练的过程当中,它更加强调对运动员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核心的平衡和稳定。核心力量训练更多地模拟实际运动的动态特点,对运动员来说比较符合运动技术的要求。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肩、臂和腿等远端肢体上的肌肉工作效率和身体平衡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核心肌群得到良好的锻炼,则可降低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损伤的几率[3]。击剑的核心力量需要的是能在一定的不平衡条件下进行快速多次平衡调整的核心快速力量动作训练是全身动作的一体化,强调控制下的动态性。在击剑比赛中,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减速、维持稳定和加速,这分别通过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和向心收缩来实现,身体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动力链传递的好坏直接影响比赛结果。
四、功能性动作训练方法在击剑中的应用
1.站姿动作平衡发展方法:提踵抱膝、青蛙式提膝、直臂踢腿、脚尖行走、抓脚趾行走、前侧弓箭步、侧向弓箭步、手脚爬行、摆臂滑步、侧向小步跳、交叉步、倒跑、半蹲倒退行走、后退步小跳、后退滑步等;
2.核心(柱)训练常用方法:有俯卧单脚支撑、仰卧单腿支撑、侧向单腿支撑、颈部支撑、背靠背下蹲、面对面下蹲、转腰弓箭步、过顶持球、实心球单手俯卧撑、实心球双手俯卧撑、背靠背上下传球、背对背转身传球、平衡性掷球、后软翻、斜体推拉、单腿蹲起等。
3.力量训练平衡发展方法:负重屈体、屈腿硬拉、俄式硬拉、快速提拉、高拉、抓举深蹲、抓举弓箭步、前负重深蹲、慢上台阶、蹬伸上台阶、提膝上台阶、快速上台阶、下台阶、单腿负重下蹲、直立高举、借力高举、爆发式推举、挺举等。
4.爆发力动作平衡发展方法:高抓、高翻、高翻-挺举、负重深蹲跳、原地直腿跳、无负重深蹲跳、双腿屈膝纵跳、双腿屈膝纵跳-触掌弓箭步跳、剪刀步纵跳、跳深、前后站立腾跳、奔马跳跨步跳、踝关节弹跳、交替弹跳、侧向交替弹跳双脚连续跳跃、侧向双脚连续跳跃、单腿深蹲跳、单腿屈膝纵跳单腿连续纵跳、单腿对角线提膝纵跳、侧向单腿连续跳跃、跪姿铲抛实心球、蹲姿上抛实心球(舀起)、站姿侧抛实心球后抛实心球、对角线斜后抛实心球、跪姿上抛实心球、站姿上抛实心球、侧向上步上抛实心球、墙壁俯卧撑、下落俯卧撑、跪姿前抛实心球、站姿前抛实心球等。
5.冲刺动作平衡发展方法:平行步启动和前后步启动、侧向滑步启动和侧向交叉步启动后退滑步启动和后退交叉步启动、单腿平衡启动、阻力启动、A型行走/A型小跳/A型奔跑、扶墙蹬伸、B型行走/B型小跳/B型奔跑、单腿快频率训练等。
五、小结
功能性动作训练不仅仅重视大肌肉群训练,而且更重视动作模式、动作优化和灵敏性、协调性训练,这些变化的前提是神经编码的快速形成和神经递质的快速传导,重点是在感知觉系统作用下,促进不平衡条件下小肌肉群功能提升和身体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体能训练方法。
[1]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2]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
[3]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72-76.
李娜(1981.03-),女,汉族,辽宁丹东人,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